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机的旋转管机构,包括旋转管、旋转驱动部件、旋转棒和摆动驱动组件,所述旋转管安装在一支承架内并可自由转动,旋转管在旋转驱动部件驱动下能够作正反向的90°旋转;四根旋转棒穿过旋转管并固定在旋转管上,所述旋转棒中间用于穿夹待焊的链条;所述摆动驱动组件的驱动,使旋转管作上下摆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固定安装在摆动轴一端,所述摆动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摆动轴通过摆动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摆动轴转动时带动旋转管作上下摆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合理,通过设置旋转驱动部件和摆动驱动组件,能够使旋转管作正反向的90°旋转及上下摆动角度,以达到可自动连续焊接和顺畅地输送链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金属圆环链焊接
,具体是涉及一种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机上的用于链条旋转和摆动的旋转管机构。
技术介绍
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机是近几年发展和提升的新一代全自动焊接设备。由于金属圆环链条在编结后环环相扣,而每一环必须焊接,在金属圆环链全自动焊接过程中,连续自动焊接时,在焊完一环后要再焊下一环时链条必须或左或右旋转90°角度,以使被焊链环转成垂直位,保证开口在上,达到每环焊接,因此,此机构必须旋转;又因为要保证全自动焊接整条链条,编结的链条必须不断地将下一个链环输送到焊接位,由于输送位在焊接位下方,为了保证输送的顺畅,必须减小输送角度,因此,此机构必须上下摆动;这些位置的转换运动都是通过旋转管机构来完成的。现有的焊接设备仅为半自动焊接,只能是隔环焊接,不具备全自动连续焊接,工作效率低,浪费能源和人力。由于有了旋转管机构的配合动作,使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得以实现全自动连续焊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且焊接质量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机的旋转管机构,其结构巧妙、合理,能够使旋转管既能旋转又能摆动角度,以适应在升降过程中链环角度的变化。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机的旋转管机构,包括旋转管、旋转驱动部件、旋转棒和摆动驱动组件,所述旋转管安装在一支承架内并可自由转动,旋转管在旋转驱动部件驱动下能够作正反向的90°旋转;四根旋转棒穿过旋转管并固定在旋转管上,所述旋转棒中间用于穿夹待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固定安装在摆动轴一端,所述摆动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摆动轴通过一摆动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摆动轴转动时带动旋转管作上下摆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摆动驱动组件包括摆动油缸和曲柄,所述摆动油缸的尾端铰装在摆动油缸支轴上,摆动油缸支轴固定在机架上;所述摆动油缸的活塞杆端连接铰接头,所述铰接头通过销轴和关节轴承与曲柄的一端连接,所述曲柄的另一端固定在摆动轴上,摆动轴转动时带动旋转管作上下摆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驱动部件包括旋转油缸、连杆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下旋转体上,连接板上设有旋转驱动轴;所述旋转油缸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所述旋转油缸的活塞杆端通过接头铰接连杆,所述连杆另一端铰连在旋转驱动轴上并用弹性挡圈卡住,旋转油缸通过连杆带动旋转驱动轴从而带动固定在旋转管上的连接板绕旋转管的轴线中心转动,使旋转管在其支承架内作正反向的90°旋转,使穿夹在旋转棒内的链条完成位置转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管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支承架卡装在该环形凹槽内,旋转管与支承架之间设置有耐磨组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组件包括半轴瓦和半支承耐磨环,所述半轴瓦设置在环形凹槽底周壁与支承架内周壁之间,所述半支承耐磨环设置在环形凹槽两侧内壁与支承架两侧外壁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半支承耐磨环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凹槽两侧内壁的边沿设有楔形圆周槽,所述楔形圆周槽内用于加润滑脂润滑。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管包括上旋转体和下旋转体,上旋转体与下旋转体连接固定,所述四根旋转棒分别通过旋转棒安装座固定在上旋转体和下旋转体上,所述连接板固定在下旋转体上;所述支承架包括上支承和下支承,上支承和下支承连接固定,下支承通过第一胀套固定在摆动轴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支承和下支承内壁上设有油道,上支承的油道上端安装有油杯,油道内端通油槽连通至旋转管与支承架之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巧妙、合理,通过设置摆动驱动组件和旋转驱动部件,能够使被焊链条通过旋转管机构的作用实现自动连续焊接,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中的A向局部视图。图3为图1中的X向局部视图。图4为图1中的B-B向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旋转管机构处于焊接位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旋转管机构处于输送位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摆动油缸支轴、3-摆动油缸、4-销轴、5-关节轴承、6-曲柄、7-第二胀套、8-连接板、9-旋转棒安装座、10-旋转棒、11-第一胀套、12-下支承、13-摆动轴、14-旋转油缸、15-连杆、16-旋转驱动轴、17-铰接头、18-油杯、19-油道、20-上旋转体、21-上支承、22-半轴瓦、23-半支承耐磨环、24-下旋转体、25-楔形圆周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所述旋转管安装在一支承架内并可自由转动,旋转管在旋转驱动部件驱动下能够作正反向的90°旋转;四根旋转棒10穿过旋转管并固定在旋转管上,所述旋转棒10中间用于穿夹待焊的链条;所述支承架固定安装在摆动轴13 —端,所述摆动轴13安装在机架I上,摆动轴13通过一摆动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摆动轴13转动时带动旋转管支承架作上下摆动。所述摆动驱动组件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其主要由摆动油缸3和曲柄6组成,所述摆动油缸3的尾端铰装在摆动油缸支轴2上,摆动油缸支轴2固定在机架I上;所述摆动油缸3的活塞杆端连接铰接头17,所述铰接头17通过销轴4和关节轴承5与曲柄6的一端连接,所述曲柄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胀套7固定在摆动轴13上。旋转管摆动动作过程如下摆动油缸3的活塞杆伸缩,通过曲柄6带动摆动轴13转动,由于旋转管支承架是固定安装在摆动轴13上的,摆动轴13转动时就会带动旋转管上下摆动,以适应在升降过程中链环角度的改变。本技术的旋转管机构在焊接位和输送位之间转换(如图5、图6所示)。所述旋转驱动部件主要由旋转油缸14、连杆15和连接板8组成,所述连接板8固定在下旋转体24上,连接板8上设有旋转驱动轴16 ;所述旋转油缸14固定安装在机架I上,所述旋转油缸14的活塞杆端通过接头铰接连杆15,所述连杆15另一端铰连在旋转驱动轴16上并用弹性挡圈卡住。旋转管旋转动作过程如下旋转油缸14的活塞杆伸缩,通过连杆15带动旋转驱动轴16从而带动固定在旋转管上的连接板8绕旋转管的轴线中心转动,使旋转管在其支承架内作正反向的90°旋转,使穿夹在旋转棒10内的链条完成位置转换。如图4所示,所述旋转管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支承架卡装在该环形凹槽内,旋转管与支承架之间设置有耐磨组件。所述耐磨组件用于减小旋转管与支承架相对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减少旋转管与支承架的磨损,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如图4所示,所述耐磨组件主要由半轴瓦22和半支承耐磨环23组成,所述半轴瓦22设置在环形凹槽底周壁与支承架内周壁之间,所述半支承耐磨环23设置在环形凹槽两侧内壁与支承架两侧外壁之间。所述半支承耐磨环23优选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如图4所示,所述环形凹槽两侧内壁的边沿设有楔形圆周槽25,所述楔形圆周槽25内用于加润滑脂润滑。如图1、图4所示,所述旋转管主要由上旋转体20和下旋转体24组成,上旋转体20与下旋转体24用螺钉连接固定,所述四根旋转棒10分别通过旋转棒安装座9固定在上旋转体20和下旋转体24上,所述连接板8固定在下旋转体24上。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全自动金属圆环链闪光对焊机的旋转管机构,包括旋转管、旋转驱动部件、旋转棒(10)和摆动驱动组件,所述旋转管安装在一支承架内并可自由转动,旋转管在旋转驱动部件驱动下能够作正反向的90°旋转;四根旋转棒(10)穿过旋转管并固定在旋转管上,所述旋转棒(10)中间用于穿夹待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固定安装在摆动轴(13)一端,所述摆动轴(13)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上,摆动轴(13)通过一摆动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摆动轴(13)转动时带动旋转管作上下摆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军,郑卫,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福克斯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