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径内壁面微细凹槽的电解加工工艺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9892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孔径内壁面微细凹槽的电解加工工艺及装置,所述的工艺为: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解加工装置,以200~1000μm的导电金属丝制成的绝缘段与导电段相间的变截面结构为成形工具阴极定位在工件预先加工的光孔中,以工件为阳极,使电解液沿电极丝径向流动,在光孔中进行电解加工,并保持电解液压力在1~5MPa,冲刷掉加工后的产物在光孔内壁面得到微细凹槽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紫外光掩模固化技术和电铸工艺制得的成形工具阴极直径尺寸可小至几百微米,结合电解加工工艺可以得到孔径尺寸1mm左右的肋化冷却孔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工艺过程易掌握,投资小,可加工的最小孔径小,加工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孔径内壁面微细凹槽的电解加工工艺及装置,属电 解加工
(二)
技术介绍
能源问题时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十一五"能源方针 要求能源消费降两成,由此看出节能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此外,随着 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在推动技 术和信息革命发展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要求开发有效的冷却方法来降低发动机 叶片所承受的热负荷,以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近年来,发展有效的 冷却技术己成为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行业发展的前提基础。所以这些都 促使人们不断研究有关传热强化的理论技术,尽可能利用低品位能 源,节能和降低成本。内壁带有凹槽的肋化冷却通道被证明是一种高效低阻的冷却通 道。此种形状的冷却通道在传热过程中,冷却孔侧壁上的微肋对流体 有较大的扰动作用,这种扰动作用破坏了冷却通道内流体的边界层, 减小了热边界层所产生的热阻,加速了冷却气体由层流向湍流的转化,同时这种肋化的冷却通道增大了换热面积,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可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微电子散热、能源与化工、余热回收、空调制 冷、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孔径内壁面微细凹槽的电解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艺为:以200~1000μm的导电金属丝制成的绝缘段与导电段相间的变截面结构为成形工具阴极定位在工件的光孔中,以工件为阳极,使电解液沿电极丝径向流动,在光孔中进行电解加工,并保持电解液压力在1~5MPa,冲刷掉加工后的产物在工件的光孔壁面得到微细凹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环彭伟章巧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