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密封双针加药器,包括混药卡体、加药双针、自密封弹性垫、弹性部件和外罩盖,自密封弹性垫固定设置在混药卡体内并套在加药双针的上针尖上且与该上针尖密封配合,弹性部件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的底部内壁上,另一端压在针座上,外罩盖的端口与混药卡体的端口可拆卸连接。西林瓶的瓶盖向下挤压自密封弹性垫时,上针尖刺穿自密封弹性垫和西林瓶上的密封塞,弹性部件也随之被压缩;混药后,从混药卡体内取出西林瓶,自密封弹性垫回位,在弹性部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加药双针上移,上针尖插入自密封弹性垫,成功实现了上针尖在混药后自动密封,保证了加药器内混药通道的清洁度,使该加药器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重复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混药使用的加药器。
技术介绍
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常给病人输液或者通过静脉滴注直接将药物注入体内,药物常存储在输液容器内,而输液容器内的药液注入常常通过加药器实现。现有技术中,加药器包括混药卡体和加药针,加药针又分为加药单针和加药双针。单针加药器的加药单针沿混药卡体的轴向固定设置在混药卡体内的底部,加药单针的针尖指向混药卡体的端口,加药单针的底部延伸出混药卡体的底部并与一易折柄连接,使用时加药单针的底部通过胶管与混药接口连接,易折柄位于胶管内,混药时只需将西林瓶插入 混药卡体,折断易折柄便可进行混药操作。双针加药器的加药双针沿加药卡体的轴向设置混药卡体内,加药双针的针座可沿混药卡体的内壁上下移动,加药双针的上针尖指向混药卡体的端口,下针尖穿过混药卡体的底部,使用时将该混药卡体连接在混药接口上,将西林瓶卡在混药卡体内,向下推动西林瓶,随着加药双针下移,上针尖刺穿西林瓶上的密封塞,下针尖刺破混药接口内的隔膜,便可进行混药操作。上述结构的加药器均为一次性混药,在加药针刺穿西林瓶进行混药后,从混药卡体上取下西林瓶,加药针的针尖就完全裸露在外界中,易被环境污染,因此上述结构的加药器无法实现在无菌条件下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混药后加药针的针尖自动密封,避免混药通道被污染的自密封双针加药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自密封双针加药器,包括混药卡体、加药双针、自密封弹性垫、弹性部件和外罩盖,所述加药双针沿混药卡体的轴向设置并可沿混药卡体的轴向移动,所述加药双针的针座位于混药卡体内,加药双针的下针尖与混药卡体底部设置的混药通道对应;所述自密封弹性垫固定设置在混药卡体内并套在加药双针的上针尖上,且自密封弹性垫与该上针尖密封配合,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的底部内壁上,另一端压在针座上;所述外罩盖的端口与混药卡体的端口可拆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弹簧套在加药双针的下针外。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罩盖的端口与混药卡体的端口密封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药卡体底部的混药通道内设有胶塞。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混药卡体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防滑扣,所述自密封弹性垫位于防滑扣的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加药双针的针尖上套有与其密封配合的自密封弹性垫,在加药双针的针座与混药卡体的底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混药时,将西林瓶放入混药卡体内,外罩盖盖在西林瓶上,向下推压西林瓶,并将外罩盖与混药卡体连接,西林瓶向下移动时,西林瓶的瓶盖挤压自密封弹性垫,加药双针的上针尖刺穿自密封弹性垫和西林瓶上的密封塞,加药双针的下针尖刺穿胶塞,弹性部件也随之被压缩;在混药结束后,从混药卡体内取出西林瓶,自密封弹性垫回位,在弹性部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加药双针上移,上针尖插入自密封弹性垫内并与自密封弹性垫密封配合,成功实现了上针尖在混药后自动密封,保证了加药器内混药通道的清洁度,使该加药器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重复使用,而且通过该加药器可实现一种输液溶液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附图说明图1为自密封双针加药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西林瓶插入该自密封双针加药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I一混药卡体;2—加药双针;3—自密封弹性垫;4一弹性部件;5—针座;6—防滑扣;7—外罩盖;8—混药通道;9一胶塞;10—西林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如图1所示,自密封双针加药器,包括混药卡体1、加药双针2、自密封弹性垫3、弹性部件4和外罩盖7。加药双针2沿混药卡体I的轴向设置并可沿混药卡体I的轴向移动,加药双针2的针座5位于混药卡体I内,加药双针2的上针尖指向混药卡体I的端口,加药双针2的下针尖与混药卡体I底部设置的混药通道8对应。自密封弹性垫3固定设置在混药卡体I内并套在加药双针2的上针尖上,且自密封弹性垫3与该加药双针2的上针尖密封配合。弹性部件4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I的底部内壁上,弹性部件4的另一端压在针座5上。外罩盖7的端口与混药卡体I的端口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4为弹簧,弹簧套在加药双针2的下针外,弹簧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I的底部内壁上,弹簧的另一端压在针座5底部。在加药双针2向下移动时,针座5压缩弹簧,在加药双针2没有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针座5在弹簧的回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整个加药双针2上移。除了采用弹簧作为弹性部件4外,也可采用其他的弹性构件,如弹性片(只需将弹性片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I的底部内壁上,弹性片的另一端压在针座5的底部,弹性片形成弓形结构)。混药卡体I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防滑扣6,自密封弹性垫3位于防滑扣6的下方。本实施例中,在混药卡体I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六个防滑扣6。防滑扣6可防止自密封弹性垫3向上退出混药卡体I。外罩盖7的端口与混药卡体I的端口密封连接(可采用螺纹连接和卡接的方式连接),混药卡体I底部的混药通道8内设有胶塞9,该外罩盖7和胶塞9使该混药卡体I内和加药通道内在使用前具有良好的清洁度,使用时,从混药卡体I上拆下外罩盖7即可。在西林瓶10卡入混药卡体I内后,该外罩盖7还可防止西林瓶10在混药卡体I内向反方向退出或松动。混药时,如图2所示。西林瓶10放入混药卡体I内,外罩盖7盖在西林瓶10上,向下推压西林瓶10,并使外罩盖7的端口通过卡接的方式与混药卡体I的端口密封连接,西林瓶10向下移动时,西林瓶10的瓶盖挤压自密封弹性垫3,加药双针2也随着下移并压缩弹簧,加药双针2的上针刺穿自密封弹性垫3和西林瓶10上的密封塞,加药双针2的下针刺破胶塞9,便可进行混药操作。在混药结束后,先将外罩盖7从混药卡体I上取下,从混药卡体I内取出西林瓶10,自密封弹性垫3自动回位,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加药双针2上移,加药双针2的上针尖插入自密封弹性垫3内并与自密封弹性垫3密封配合,成功实现了加药双针2的上针尖在混药后自动密封,保证了加药器内混药通道的清洁度,使该加药器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重复使用,而且通过该加药器可实现一种输液溶液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密封双针加药器,包括混药卡体(1)和加药双针(2),所述加药双针(2)沿混药卡体(1)的轴向设置并可沿混药卡体(1)的轴向移动,所述加药双针(2)的针座(5)位于混药卡体(1)内,加药双针(2)的下针尖与混药卡体(1)底部设置的混药通道(8)对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密封弹性垫(3)、弹性部件(4)和外罩盖(7),所述自密封弹性垫(3)固定设置在混药卡体(1)内并套在加药双针(2)的上针尖上,且自密封弹性垫(3)与该上针尖密封配合,所述弹性部件(4)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1)的底部内壁上,另一端压在针座(5)上;所述外罩盖(7)的端口与混药卡体(1)的端口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密封双针加药器,包括混药卡体(I)和加药双针(2),所述加药双针(2)沿混药卡体(I)的轴向设置并可沿混药卡体(I)的轴向移动,所述加药双针(2)的针座(5)位于混药卡体(I)内,加药双针(2)的下针尖与混药卡体(I)底部设置的混药通道(8)对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密封弹性垫(3)、弹性部件(4)和外罩盖(7),所述自密封弹性垫(3)固定设置在混药卡体(I)内并套在加药双针(2 )的上针尖上,且自密封弹性垫(3 )与该上针尖密封配合,所述弹性部件(4)的一端压在混药卡体(I)的底部内壁上,另一端压在针座(5)上;所述外罩盖(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科,袁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