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蓄电池及蓄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91468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蓄电池以及蓄电池系统,所述的智能蓄电池包括:原体蓄电池、电池管理模块、数据总线、辅助供电总线以及辅助充电总线,其中,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相连接;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辅助充电单元,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蓄电池的均充模式对蓄电池造成的极大寿命损害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蓄电池的活性,避免了蓄电池发生沉积,从而较大程度的延长了蓄电池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蓄电池及蓄电池系统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电源
,特别是关于不间断供电
,具体的讲是一种 智能蓄电池及蓄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电信、电力控制、或者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PS)等场合 均需要一次电源系统作为一个不间断供电的系统,即当交流市电断电时,该一次电源系统 仍要为负载提供电源。这种不间断供电的要求一般均是通过蓄电池组来实现的,以蓄电池 组作为备用电源,将蓄电池组和交流电源线路并联连接到负载电路上,当交流电源发生意 外中断时,蓄电池组可以进行放电,从而分担全部的负载。而当交流电正常时,蓄电池一般 会处于浮充或者均充的状态。现有技术中的蓄电池的单体电压一般都比较低,诸如锂电池单体电压为不到4V, 铅酸蓄电池单体电压只有2V左右,其它种类的蓄电池的单体电压也均不到2V,所以实际应 用中一般由多个单体蓄电池串联构成蓄电池系统。蓄电池系统中的多个单体蓄电池,彼此之间的容量和自放电不可避免的存在不一 致的情形,如此会造成各个单体蓄电池之间不可避免的电压的不一致,使得蓄电池系统中 的一些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另一些蓄电池处于欠充电状态,最终结果是蓄电池系统的 实际使用寿命远低于单体蓄电池的寿命。如此,对于以铅酸蓄电池为主的传统应用来说,不 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能源的浪费,而且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对于一些新的应用 领域,诸如电动汽车、新能源领域而言,造成了普及瓶颈。为使蓄电池系统中所有蓄电池均处于一致的荷电状态,保证蓄电池相同的使用寿 命与单体蓄电池一致,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蓄电池组电压的平衡技术。诸如美国洛克希 德马丁公司的专利号为US006140800A、名称为“无损平衡技术”的专利文献即公开了一种平 衡技术,中国北京汇众实业公司的专利号为201010199366. 8、名称为“一种电源系统”的专 利申请也公开了一种充电平衡技术。前者在转换效率、平衡速度、平衡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均劣于后者,而后者由于在应用中需要在每个单体蓄电池外装载电池管理模块,致使该技 术的普及较为缓慢,仍无法解决诸如电动汽车、新能源领域发展瓶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蓄电池以及蓄电池系统,通过在原体蓄电 池上设置电池管理模块,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蓄电池的均充模式对蓄电池造成的极大寿命损 害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蓄电池的活性,避免了蓄电池 发生沉积,从而较大程度的延长了蓄电池的寿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了一种智能蓄电池,所述的智能蓄电池包括原 体蓄电池、电池管理模块、数据总线、辅助供电总线以及辅助充电总线,其中,所述的原体蓄 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相连接;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 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辅助充电单元,所述的检 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的辅助供电总线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的辅助充电控制线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运行状态,当所述的原 体蓄电池的实时电压小于平均电压时,由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通过所述的辅助供电总线对 所述的原体蓄电池进行充电。优选的,所述的原体蓄电池为铅酸蓄电池和/或锂离子蓄电池和/或镉镍蓄电池 和/或铁镍蓄电池和/或锌银蓄电池。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蓄电池系统,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包括多个 串联的智能蓄电池,所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的数据总线与蓄电池组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 蓄电池组控制器通过组网传输接口输出,所述的智能蓄电池包括原体蓄电池、电池管理模块、数据总线、辅助供电总线以 及辅助充电总线,其中,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相连 接;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 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辅助充电单元,所述的检 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的辅助供电总线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的辅助充电控制线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蓄电池组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的电压总和,确定出所 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的电压平均值,并将所述的电压平均值作为平均电压发送至所述的多 个智能蓄电池;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运行状态,当所述的原 体蓄电池的实时电压小于平均电压时,由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通过所述的辅助供电总线对 所述的原体蓄电池进行充电。优选的,所述的原体蓄电池为铅酸蓄电池和/或锂离子蓄电池和/或镉镍蓄电池 和/或铁镍蓄电池和/或锌银蓄电池。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蓄电池的均充模式对蓄电池造成的极大寿命损 害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蓄电池的活性,避免了蓄电池 发生沉积,从而较大程度的延长了蓄电池的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 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系统中的蓄电池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知,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包括多个串联的智能蓄电池,诸如智能蓄电池1、2……n,所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包括原体蓄电池100、电池管理模块200以及数据总线300,所述的数据总线300与蓄电池组控制器600相连接,所述的蓄电池组控制器600通过组网传输接口 700输出。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原体蓄电池为铅酸蓄电池和/或锂离子蓄电池和/或镉镍蓄电池和/ 或铁镍蓄电池和/或锌银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组控制器600,用于检测所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的电压总和,确定出所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的电压平均值,并将所述的电压平均值作为平均电压发送至所述的多个智能蓄电池。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智能蓄电池1、智能蓄电池2至智能蓄电池η的电压总和设为Vb,则平均电压为Vb/n。图3为蓄电池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知, 所述的蓄电池组控制器具体包括变化器601、多个接口单元602以及数据处理单元603。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口单元诸如可为接口单元I和接口单元2。其中,所述的变换器601 由蓄电池组总线电压提取蓄电池组控制器的工作电力,并转换成各功能电路所需的工作电压。数据处理单元603的作用主要包括(I)测量蓄电池组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蓄电池,其特征是,所述的智能蓄电池包括:原体蓄电池、电池管理模块、数据总线、辅助供电总线以及辅助充电总线,其中,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相连接;所述的电池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辅助充电单元,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的辅助供电总线与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的辅助充电控制线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运行状态,当所述的原体蓄电池的实时电压小于平均电压时,由所述的辅助充电单元通过所述的辅助供电总线对所述的原体蓄电池进行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永高黄安帮刘豹赵俊杰霍腾飞韦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汇众实业总公司北京汇众电源设备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