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88013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6:40
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属于固体高温物料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在每两台罐式煅烧炉(11)中间的位置各设置一套集汽包(1),在最外侧两台罐式煅烧炉(11)的外侧各设置一套集汽包(1);集汽包(1)都设置在平台(13)上;从罐式煅烧炉(11)的炉体中部将设置在每台罐式煅烧炉(11)下面的所有换热器分成两组,每组换热器设置一条与组内所有外换热器进水管(9)和内换热器进水管(10)连通的下降总管(2)、一条与组内所有内换热器出水管(6)连通的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一条与组内所有外换热器出水管(5)连通的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可与多台罐式煅烧炉相匹配,投资小、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
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属于固体高温物料余热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煅后焦广泛用于生产铝电解阳极、炼钢用石墨电极、增碳剂、工业硅及其它炭制 品,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我国煅后焦产量世界第一,2010年总产量为1032万吨,2/3以上 采用罐式煅烧炉生产。罐式煅烧炉由很多煅烧罐构成,煅烧罐分成两排布置,每个煅烧罐下 面都有一个煅后焦排料口。排出的煅后焦温度高达1000°C,携带的余热占整个煅烧工艺总 能的33. 5%,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的“煅烧炉高温物料冷却及余热 回收系统”(申请号为201010613254. 2)解决了利用高温煅后焦余热生产蒸汽的问题。对于 一台具有几十个煅烧罐的罐式煅烧炉,需要配置两套上述的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系统。目 前大多数石油焦煅烧生产企业拥有多台罐式煅烧炉,并将煅烧炉集中布置在一起。如果每 台罐式煅烧炉都独立设置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系统,投资成本较高,占地面积也比较大。特 别是对现有的多台罐式煅烧炉进行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技术改造,将普遍面临空间狭窄、 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难以安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与多台罐式煅烧炉 相匹配,投资小、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的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布 置与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 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包括多台排列布置在一起的罐式煅烧炉、多套集汽包及其下降管路和 上升管路、多套由外换热器和内换热器组成的换热器、一套补水管路,其中罐式煅烧炉内部 具有集合烟道,底部设有多个排料口,每个排料口下面设置一套换热器,下降总管的一端与 集汽包连通,另一端与外换热器进水管和内换热器进水管分别连通,内换热器出水管与内 换热器上升总管连通,外换热器出水管与外换热器上升总管连通,内换热器上升总管和外 换热器上升总管分别与集汽包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每两台罐式煅烧炉中间的位置各设置 一套集汽包,在最外侧两台罐式煅烧炉的外侧各设置一套集汽包;集汽包都设置在平台上; 从罐式煅烧炉的炉体中部将设置在每台罐式煅烧炉下面的所有换热器分成两组,每组换热 器设置一条与组内所有外换热器进水管和内换热器进水管连通的下降总管、一条与组内所 有内换热器出水管连通的内换热器上升总管、一条与组内所有外换热器出水管连通的外换 热器上升总管;设于两台罐式煅烧炉中间的集汽包分别与其两侧的两组换热器的下降总 管、内换热器上升总管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连通,最外侧的两套集汽包分别与其内侧相邻 的那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内换热器上升总管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连通;每套集汽包的顶 部设有一条与其连通的蒸汽管,每条蒸汽管上都设有阀门,所有蒸汽管的上端与蒸汽输出总管连通;补水总管的一端与补水泵连通,另一端分别通过补水管与所有集汽包连通,每套集汽包的补水管上分别设置一个电动调节阀。该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布置与结构的集汽包总数仅仅比罐式煅烧炉总数多一个,补水泵仅仅需要一套,投资成本低,占地空间小。所述的平台的底面平行或高于罐式煅烧炉的集合烟道顶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的集汽包总数仅仅比罐式煅烧炉总数多一个,补水泵仅仅需要一套,相对于现有技术下每台罐式煅烧炉都独立设置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系统,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和占地空间,罐式煅烧炉的数量越多,节省成本越多,效果越明显;2、由于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 彻底解决了现有的多台罐式煅烧炉进行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技术改造面临的空间狭窄、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难以安装等问题,有利于对现有的多台罐式煅烧炉进行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技术改造。附图说明图1是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 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侧视图。图中1、集汽包2、下降总管3、外换热器上升总管4、内换热器上升总管5、 外换热器出水管 6、内换热器出水管 7、内换热器 8、外换热器 9、外换热器进水管10、内换热器进水管11、罐式煅烧炉12、集合烟道13、平台14、阀门15、电动调节阀16、补水管17、蒸汽管18、蒸汽输出总管19、补水总管20、补水泵。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Γ2对该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照附图1: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包括两台平行并列布置在一起的罐式煅烧炉11、三套集汽包I及其下降管路和上升管路、多套由外换热器8和内换热器7组成的换热器、一套补水管路。罐式煅烧炉11的每个排料口下面设置一套换热器,每台罐式煅烧炉11的换热器布置成两排。在两台罐式煅烧炉11中间的位置设置一套集汽包1,在两台罐式煅烧炉11的外侧各设置一套集汽包I。三套集汽包I都设置在平台 13上,平台13的底面不低于集合烟道12的顶部。将设置在每台罐式煅烧炉11下面的换热器分成两组,每一排换热器为一组。每组换热器设置一条下降总管2、一条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和一条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每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2的下端与组内的所有外换热器进水管9和内换热器进水管10分别连通;组内的所有内换热器出水管6与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的下端连通,组内的所有外换热器出水管5与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的下端连通。设于中间的集汽包I分别与两台罐式煅烧炉11下面内侧的两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2、内换热器 上升总管4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的上端连通,外侧的两套集汽包I分别与两台罐式煅烧 炉11下面外侧的那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2、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的 上端连通。每套集汽包I的顶部设有一条蒸汽管17并连通,每条蒸汽管17上都设有阀门 14,所有蒸汽管17的上端与蒸汽输出总管18连通;补水总管19的一端与补水泵20连通, 另一端分别通过补水管16与所有集汽包I连通,每套集汽包I的补水管16上分别设置一 个电动调节阀15。实施例2参照附图2 :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包括两台首尾相接 布置在一起的罐式煅烧炉11、三套集汽包I及其下降管路和上升管路、多套由外换热器8和 内换热器7组成的换热器、一套补水管路。罐式煅烧炉11的每个排料口下面设置一套换热 器,每台罐式煅烧炉11的换热器布置成两排。在两台罐式煅烧炉11首尾相接的中间位置 设置一套集汽包1,在第一台罐式煅烧炉11头部和第二台罐式煅烧炉11尾部的外侧各设置 一套集汽包I。三套集汽包I都设置在平台13上,平台13的底面不低于集合烟道12的顶 部。沿炉体长度方向,从罐式煅烧炉11的炉体中部将设置在每台罐式煅烧炉11下面的换 热器分成两组。每组换热器设置一条下降总管2、一条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和一条外换热器 上升总管3。每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2的下端与组内的所有外换热器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台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包括多台排列布置在一起的罐式煅烧炉(11)、多套集汽包(1)及其下降管路和上升管路、多套由外换热器(8)和内换热器(7)组成的换热器、一套补水管路,其中罐式煅烧炉(11)内部具有集合烟道(12),底部设有多个排料口,每个排料口下面设置一套换热器,下降总管(2)的一端与集汽包(1)连通,另一端与外换热器进水管(9)和内换热器进水管(10)分别连通,内换热器出水管(6)与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连通,外换热器出水管(5)与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连通,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分别与集汽包(1)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每两台罐式煅烧炉(11)中间的位置各设置一套集汽包(1),在最外侧两台罐式煅烧炉(11)的外侧各设置一套集汽包(1);集汽包(1)都设置在平台(13)上;从罐式煅烧炉(11)的炉体中部将设置在每台罐式煅烧炉(11)下面的所有换热器分成两组,每组换热器设置一条与组内所有外换热器进水管(9)和内换热器进水管(10)连通的下降总管(2)、一条与组内所有内换热器出水管(6)连通的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一条与组内所有外换热器出水管(5)连通的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设于两台罐式煅烧炉(11)中间的集汽包(1)分别与其两侧的两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2)、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连通,最外侧的两套集汽包(1)分别与其内侧相邻的那组换热器的下降总管(2)、内换热器上升总管(4)和外换热器上升总管(3)连通;每套集汽包(1)的顶部设有一条与其连通的蒸汽管(17),每条蒸汽管(17)上都设有阀门(14),所有蒸汽管(17)的上端与蒸汽输出总管(18)连通;补水总管(19)的一端与补水泵(20)连通,另一端分别通过补水管(16)与所有集汽包(1)连通,每套集汽包(1)的补水管(16)上分别设置一个电动调节阀(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佐任刘永启王佐峰刘瑞祥王学德郑斌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