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6877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5: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包括单活塞杆油缸、一个或多个双活塞杆油缸、柱塞油缸和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单活塞杆油缸、双活塞杆油缸和柱塞油缸依次连接;所述单活塞杆油缸、双活塞杆油缸上均设有两个主油口,所述柱塞油缸的缸筒壁上设有一个主油口;所述单活塞杆油缸、双活塞杆油缸和柱塞油缸的每个主油口上均设有补偿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具有可确保一组油缸能够保持高度的同步运动、油缸系统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
技术介绍
在当今的机械行业中,在工业设备上有很多场合要求两个油缸的同步动作,以便 能够提高负荷。一般情况都是需要使用多种执行元件克服负载、摩擦、泄漏、制造质量、结构 变形上的差异而保证在运动上同步,其形式有很多,比如通过机械联系、同步马达、等分同 步阀等等,它们对同步精度、结构繁简、成本高低、能否在偏差下防止或者消除误差积累等 的影响程度上各不相同。现有技术中,同步油缸中多个液压缸常常需要用多个阀门控制,如此一来就会产 生结构复杂、同步性差等问题。在同步油缸的工作过程中,由于负载状态不同、管路阻力有 差异等原因,多缸的同步运动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当负载差异比较大时,油缸之间的距离 越大,行程越大,不同步的现象会越严重。在对同步性要求高的场合,常常配置位移传感器 和比例伺服阀等高精度设备,造价高,而且对油液的清洁度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控制难度 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 缸组,以提高多油缸的同步性并降低同步油缸系统的成本。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能实现冋步运动的油缸组,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单活塞杆油缸、Iv或多个双活塞 杆油缸、柱塞油缸和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单活塞杆油缸、双活塞杆油缸和柱塞油缸依次连 接;所述单活塞杆油缸、双活塞杆油缸上均设有两个主油口,所述柱塞油缸的缸筒壁上设有 一个主油口 ;所述单活塞杆油缸、双活塞杆油缸和柱塞油缸的每个主油口上均设有补偿系 统。本专利技术的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单活塞杆油缸内设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上设有一个活塞杆,所述单活 塞杆油缸的缸筒壁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主油口和第二主油口 ;所述双活塞杆油缸内设有第二 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活塞杆,所述双活塞杆油缸的缸筒壁两端分别设有 第三主油口和第四主油口 ;所述柱塞油缸内设有第三活塞,所述第三活塞上设有一个活塞 杆,所述柱塞油缸的缸筒壁上设有第五主油口 ;所述换向阀通过油管与所述单活塞杆油缸 的第一主油口相连接;所述单活塞杆油缸的第二主油口通过油管与所述双活塞杆油缸的第 三主油口相连接;所述双活塞杆油缸的第四主油口与所述柱塞油缸的第五主油口相连接。所述主油口包括径向穿透缸筒壁的主油孔;所述补偿系统包括补偿孔、油口接头、 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油口接头内设有沿着所述油头接头的轴向贯穿所述油头接 头的阶梯形内腔,所述阶梯形内腔的靠近缸筒壁的一端为缓冲腔;所述补偿孔设于缸筒壁上且沿着缸筒壁的径向穿透所述缸筒壁,且所述主油孔、补偿孔均位于缓冲腔内,以使得进入油口接头的液压油可通过主油孔、补偿孔进入油缸;所述主油孔直径大于所述补偿孔的直径,缓冲腔的沿着缸筒壁的轴向的长度L大于主油孔和补偿孔之间的最大距离D,以使得缓冲腔能够将主油孔和补偿孔同时覆盖,即使得主油孔、补偿孔均位于缓冲腔;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套设于活塞之上,且所述主油孔和补偿孔之间的间距A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间距B。所述主油孔的直径和补偿孔的直径之比在5 Γ6. 25 1之间;所述主油孔和补偿孔之间的间距A比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间距B大6mm 10mm。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体现在本专利技术的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一组油缸中必有一根柱塞缸和一根双作用单活塞杆油缸,可以有一根或者多根双作用双活塞杆油缸。这些油缸串联在一起,油液在这组油缸内流动,当每个油缸的油液作用面积相等时就能同时推动全部油缸做同步运动。为了解决运动前进液问题以及消除积累误差,在油缸的进出油口分别加入了一个补偿系统,从而保证该组油缸的同步运动,具有制造成本低、较高的同步动作、并能自动复位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无需配备位移传感器和比例伺服阀等高精度设备即可实现多油缸的同步运动,具有可确保一组油缸能够保持高度的同步运动、油缸系统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的液压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的补偿系统的结构图。图3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附图1 附图3中标号1单活塞杆油缸,101第一活塞,102第一主油口,103第二主油口,104有杆腔,105无杆腔,2双活塞杆油缸,201第二活塞,202第三主油口,203第四主油口,204上杆腔,205下杆腔,3柱塞油缸,301第三活塞,302第五主油口,4换向阀,5活塞杆,6缸筒壁,7油管,8主油孔,9补偿孔,10油口接头,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 阶梯形内腔,14缓冲腔。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 附图3,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包括单活塞杆油缸1、一个或多个双活塞杆油缸2、柱塞油缸3和换向闽4 ;所述换向闽4、单活塞杆油缸1、双活塞杆油缸2和柱塞油缸3依次连接;所述单活塞杆油缸1、双活塞杆油缸2上均设有两个主油口,所述柱塞油缸3的缸筒壁上设有一个主油口 ;所述单活塞杆油缸1、双活塞杆油缸2和柱塞油缸3 的每个主油口上均设有补偿系统。所述单活塞杆油缸I内设有第一活塞101,所述第一活塞101上设有一个活塞杆 5,所述单活塞杆油缸I的缸筒壁6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主油口 102和第二主油口 103;所述双活塞杆油缸2内设有第二活塞201,所述第二活塞20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活塞杆5,所述双活塞杆油缸2的缸筒壁6两端分别设有第三主油口 202和第四主油口 203 ;所述柱塞油缸3内设有第三活塞301,所述第三活塞301上设有一个活塞杆5,所述柱塞油缸3的缸筒壁6上设有第五主油口 302 ;所述换向阀4通过油管7与所述单活塞杆油缸I的第一主油口 102相连接;所述单活塞杆油缸I的第二主油口 103通过油管7与所述双活塞杆油缸2的第三主油口 202相连接;所述双活塞杆油缸2的第四主油口 203与所述柱塞油缸3的第五主油口 302相连接。所述主油口包括径向穿透缸筒壁的主油孔8 ;所述补偿系统包括补偿孔9、油口接头10、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 ;所述油口接头10内设有沿着所述油头接头10的轴向贯穿所述油头接头10的阶梯形内腔13,所述阶梯形内腔13的靠近缸筒壁6的一端为缓冲腔14 ;所述补偿孔9设于缸筒壁6上且沿着缸筒壁6的径向穿透所述缸筒壁6,且所述主油孔8、补偿孔9均位于缓冲腔14内,以使得进入油口接头的液压油可通过主油孔、补偿孔进入油缸;所述主油孔8直径大于所述补偿孔9的直径,缓冲腔14的沿着缸筒壁6的轴向的长度L大于主油孔8和补偿孔9之间的最大距离D,以使得缓冲腔能够将主油孔和补偿孔同时覆盖,即使得主油孔、补偿孔均位于缓冲腔;所述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均套设于活塞之上,且所述主油孔8和补偿孔9之间的间距A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之间的间距B。所述主油孔8的直径和补偿孔9的直径之比在5 Γ6. 25 1之间;所述主油孔8 和补偿孔9之间的间距A比所述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之间的间距B大6mm 10mnin油口接头焊在缸筒壁外表面上,主油孔、补偿孔打在缸筒壁并位于缓冲腔内。两个密封圈都套设在活塞上。主油孔直径大于补偿孔的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能实现同步运动的油缸组,其特征是,包括单活塞杆油缸(1)、一个或多个双活塞杆油缸(2)、柱塞油缸(3)和换向阀(4);所述换向阀(4)、单活塞杆油缸(1)、双活塞杆油缸(2)和柱塞油缸(3)依次连接;所述单活塞杆油缸(1)、双活塞杆油缸(2)上均设有两个主油口,所述柱塞油缸(3)的缸筒壁上设有一个主油口;所述单活塞杆油缸(1)、双活塞杆油缸(2)和柱塞缸(3)的每个主油口上均设有补偿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汪明柱朱玉巧朱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