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属建筑结构型材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成,预制底板由钢筋混凝土下层和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组成,在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有钢筋;在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其相邻蜂窝孔间是连续关联肋架,在所述的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预制底板成型后,在现场于预制底板上层,现浇一层混凝土层而构成叠合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叠合板,创新采用蜂窝式连续肋架结构,各向均匀传力,结构稳定,增强叠合板双向受力能力,增强叠合面的抗剪性能,?提高了叠合板的抗震性能,满足大跨度建筑需求,并且减小自重,保温隔热降噪的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属建筑结构型材领域。
技术介绍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使大跨度空间结构成为一种需求。目前运用较多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受到自身结构特点的限制,只能运用于小跨度框架结构中,现有技术的一种带矩形反肋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板体厚、自重大,虽然其反肋增加了板的刚度,但叠合面的抗剪能力还是很有限,降低了楼层间的净高,而且楼板也不具备保温隔热降噪性倉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能有效限制叠合面的相对滑移,增强其抗剪能力、增强其保温隔热降噪性能,满足大跨度建筑结构对高性能楼板的需求。本专利技术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成,预制底板由钢筋混凝土下层和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组成,在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有受力钢筋,在受力钢筋上,垂直间隔连接有分布钢筋;在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其相邻蜂窝孔间是连续关联肋架,在所述的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预制底板成型后,在施工现场,于预制底板蜂窝孔式连续肋架混凝土上层,现浇一层混凝土层而构成叠合板。所述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的蜂窝孔,垂直于钢筋混凝土下层。所述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的蜂窝孔为圆柱体蜂窝孔。所述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的蜂窝孔为多面体蜂窝孔。所述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为发泡水泥混凝土层。所述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受力钢筋,为预应力钢筋,或者为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专利技术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通过使用预应力钢筋使叠合板产生适度反拱值,可延缓板底裂缝的发展,提高预制构件的抗弯刚度,在整个叠合板设计中,在不影响结构受力的情况下,采取蜂窝孔式连续肋架减轻叠合板的自重,利用孔洞空间,填充保温层以提升叠合板的保温隔热和降噪的性能,连续的肋架结构,使叠合板的传力路径增多,各向传力均匀,因此结构更加稳定,提升叠合板的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满足大跨度建筑结构对高性能叠合板的需求。并且本专利技术预制构件在施工中可以充当模板来使用,避免大量的支模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预制底板有圆柱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之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预制底板有六面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之结构示意3是本专利技术预制底板钢筋布置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预制底板圆柱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之圆柱体蜂窝孔和连续肋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预制底板圆柱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之圆柱体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和连续肋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以圆柱体蜂窝孔为例,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过程。本专利技术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成,预制底板由钢筋混凝土下层I和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组成,在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下层1.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受力钢筋4,所述受力钢筋4上,垂直间隔连接有分布钢筋5 ;在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其蜂窝孔K是圆柱体孔,在所述的蜂窝孔K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6,其相邻蜂窝孔间是连续关联圆柱体肋架,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之混凝土上层所用水泥为发泡水泥。预制底板成型后,运至施工现场装配,在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上现浇一层混凝土 3,即形成本专利技术叠合板如图1、2所示。浇筑圆柱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的方法有两种其一,立即在钢筋混凝土下层I上,竖直间隔排布并固定圆柱体保温材料柱体,再在该圆柱体保温材料柱体的间隙中浇筑混凝土,使一次成形的连续肋架混凝土层2的圆柱面体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填充层;其二,立即将竖直间隔排布的圆柱体蜂窝孔模具置于钢筋混凝土下层I上,再在竖直间隔排布的圆柱体蜂窝孔间隙中浇筑混凝土,取出该模具后,即在钢筋混凝土下层I上制备形成圆柱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然后向圆柱体蜂窝孔中填充保温隔热材料。上述第一种一次成形的方法,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实施。制备预制底板的钢筋混凝土下层I时,当受力钢筋4采用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时,先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张拉,再沿成板宽度方向,将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时二者平行间隔设置,再在受力钢筋4上垂直间隔连接有分布钢筋5,参见图3,在垂直交叉设置连接的受力和分布钢筋上,浇筑制备混凝土下层I ;浇筑完成后立即在钢筋混凝土下层I上竖直间隔排布并固定圆柱体保温材料柱体,再在圆柱体保温隔热材料柱体的间隙中浇筑混凝土,一次成形圆柱体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6的圆柱体肋架混凝土层2,至此即形成预制底板,见图5 ;待预制底板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将其运至现场装配并浇筑现浇层3,所述现浇混凝土层3与圆柱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的表面结合形成一体叠合层,参见图1。同理,浇筑制备混凝土下层I后;立即在钢筋混凝土下层I表面水平固定放置六面体保温材料,再在六面体保温材料的间隙中浇筑混凝土形成六面体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层2,即形成预制底板。本专利技术预制底板之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2的蜂窝孔几何形状不受本实例的限制。权利要求1.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成,其特征在于,预制底板由钢筋混凝土下层和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组成,在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有受力钢筋,在受力钢筋上,垂直间隔连接有分布钢筋;在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其相邻蜂窝孔间是连续关联肋架,在所述的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预制底板成型后,在施工现场,于预制底板蜂窝孔式连续肋架混凝土上层,现浇一层混凝土层而构成叠合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的蜂窝孔,垂直于钢筋混凝土下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的蜂窝孔为圆柱体蜂窝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的蜂窝孔为多面体蜂窝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预制底板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为发泡水泥混凝土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受力钢筋,为预应力钢筋,或者为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属建筑结构型材领域,本专利技术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成,预制底板由钢筋混凝土下层和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组成,在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有钢筋;在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其相邻蜂窝孔间是连续关联肋架,在所述的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预制底板成型后,在现场于预制底板上层,现浇一层混凝土层而构成叠合板,本专利技术叠合板,创新采用蜂窝式连续肋架结构,各向均匀传力,结构稳定,增强叠合板双向受力能力,增强叠合面的抗剪性能, 提高了叠合板的抗震性能,满足大跨度建筑需求,并且减小自重,保温隔热降噪的效果好。文档编号E04C2/06GK102995805SQ20121055138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蜂窝孔式肋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成,其特征在于,预制底板由钢筋混凝土下层和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组成,在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下层,沿成板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有受力钢筋,在受力钢筋上,垂直间隔连接有分布钢筋;在所述的蜂窝孔式肋架混凝土上层,其相邻蜂窝孔间是连续关联肋架,在所述的蜂窝孔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预制底板成型后,在施工现场,于预制底板蜂窝孔式连续肋架混凝土上层,现浇一层混凝土层而构成叠合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顺红,王少重,吴小银,魏巍,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弘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