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性炭原位吸附在线分离提纯发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84887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4:17
利用活性炭原位吸附在线分离提纯发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①培养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②发酵的同时利用活性炭在线原位吸附丁醇、丙酮和乙醇;③吸附结束后脱附冷凝回收,得到丁醇、丙酮和乙醇粗品,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发酵效率高、分离提纯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生物

技术介绍
丁醇是一种重要的液体能源和化学品,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法获得,通常采用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生产丁醇,同时会产生丙酮和乙醇,及少量有机酸。(详见非专利文献Kumar, M, Gayen, K. · Developments in biobutanol production:new insights.Applied Energy, 88:1999-2012, 2011).但是发酵液中终点的丁醇浓度通常在1. O 2. 0%(w/v),丙酮浓度在0.5 1.0% (w/v)。并且,丁醇的沸点为117. 7°C,高于水的沸点 100°C。因此,如果利用传统的精馏或蒸馏分离法,其分离成本极高,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详见非专利文献Matsumura, M. , Kataoka, H. , Sueki, Μ. , Araki, K.Energy saving effect of pervaporation using oleyl alcohol liquid membrane inbutanolpurification. Bioprocess Eng. 3 :93-100, 1988)。目前国内通常采用精馏,萃取和渗透汽化三种方法进行丁醇的分离。如果利用传统精馏方法,从含有0.5% (w/v) 丁醇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丁醇到99. 9% (w/v),需要能量79. 5MJ/kg 丁醇。如果发酵液中的丁醇浓度提高到1. 0% (w/v),需要的能量可以减少到36MJ/kg 丁醇,和丁醇自有的能量相等(详见非专利文献0udshoorn, A. , Vander WielenLAM, Straathof AJJ. Assessment of options for selective1-butanol recoveryfromaqueous solutions.1nd Eng Chem Res. 48:7325-7336,2009)。另外,米用精懼塔进行分离,通常需要多个精馏塔串联,虽然分离得到的丁醇浓度高,但是需要大量的蒸汽加热,从能量消耗平衡角度看,经济上是不可行的(详见专利文献李春利,王洪海,王荣良,方静,张鹏。分离乙醇、丙酮和丁醇发酵醪液的精馏工艺方法。公开号CN101397236A;徐西东,孙太喜。一种节能环保的丁醇丙酮生产方法;公开号CN101302542A ;欧阳胜利,李永辉,张志强,陶敏莉,钱胜华,吕惠生,董秀芹,张敏华。制备生物丁醇中乙醇塔的热耦合节能系统及操作方法。公开号CN101530672A)。如果利用萃取的方法,液体油水层之间容易形成乳化层,不容易分离。另外,所用的萃取剂通常对生产菌至少产生轻微毒害,影响发酵效率。最后,对萃取剂层中溶解的丁醇浓度不高,导致分离效率很低,并且萃取剂的比热容大、沸点高,再次分离需要消耗的能量很大。因此,综合考虑,萃取技术尤其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详见专利文献应明。一种丙酮丁醇原位萃取连续发酵装置及工艺。CN101948737A ;王建设,王绍鹏。一种连续萃取发酵生产生物丁醇的方法和装置。CN101787378A;张延平,王鑫昕,李寅,王少华。一种生产丁醇的方法。CN101418320A)。利用渗透汽化技术分离丁醇的研究也较多,并且渗透汽化分离可以获得相对高浓度的丁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渗透汽化膜的制作成本高,容易被污染,因此给分离过程带来生产安全隐患(详见专利文献秦培勇,李树峰,谭天伟,秦帆。一种生物质发酵耦合渗透汽化分离生产丁醇。CN102757984A;王建设,王绍鹏。一种连续渗透汽化耦合发酵生产生物丁醇的装置。CN201686697U)。因此,需要开发新技术对广物进行提纯,提闻分尚效率。因此,本专利技术利用活性炭吸附法进行发酵产物丁醇,丙酮和乙醇的原位分离纯化,可以有效得到高浓度的丁醇,丙酮和乙醇,降低分离成本。其中,活性炭吸附法的优势在于,通过微生物发酵与吸附耦合原位分离丁醇,丙酮和乙醇,可以边发酵,边移除抑制性产物丁醇,丙酮和乙醇。并且,活性炭可以快速吸附发酵液中的丁醇,丙酮和乙醇,并通过加热快速脱附回收丁醇,丙酮和乙醇。由于活性炭的比热容很低,因此加热脱附需要的能量相应很低,整个工艺过程的能耗极低。到目前为止,未见使用活性炭原位吸附法偶联发酵装置对丁醇,丙酮和乙醇同时进行分离纯化的报道和相关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活性炭原位吸附在线分离提纯发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不仅能提高发酵效率产生更多的丁醇、丙酮和乙醇,分离纯化丁醇、丙酮和乙醇时还能节约大量能耗。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包括如下步骤①将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接入已除氧和灭菌的种子营养基,培养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得到种子液;②将步骤①种子液接入已除氧和灭菌的发酵营养基,利用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发酵生产丁醇、丙酮和乙醇,发酵的同时利用活性炭在线原位吸附丁醇、丙酮和乙醇;③吸附结束后脱附冷凝回收,得到丁醇、丙酮和乙醇粗品。本专利技术所述活性炭外观形态为粉状、颗粒状、柱状、球形、纤维状、长方形、不规则颗粒状或圆柱形;其粒度为纳米级、微米级、毫米级或更大尺寸。现有技术中通常能产生丁醇的菌种发酵的同时也产生其他物质,不仅发酵效率低,得到的产物纯度也低,本专利技术利用活性炭原位吸附在线分离提纯发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第一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丁醇、丙酮和乙醇是抑制性产物,利用活性炭移除丁醇、丙酮和乙醇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活性炭能使发酵液与产物分离;第三活性炭可以富集丁醇、丙酮和乙醇,且具有选择性吸附,对丁醇吸附能力最强,有利于得到高浓度的含丁醇混合物粗品。现有技术中分离提纯发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常见方法为萃取、精馏和渗透汽化。萃取的缺点为通常的萃取剂沸点高,比热容大,分离时消耗大量能量,液体油水层之间容易形成乳化层,不容易分离;精馏的缺点为耗能大,分离丁醇耗能一般为36 79. 5MJ/kg;渗透汽化的缺点为制膜成本高,膜容易污染。本专利技术活性炭原位吸附分离产物的能耗为5MJ/kg,如采用精馏对脱附回收的产物进行二次分离,获得99%以上纯度的产物,总能耗为llMJ/kg,比现有技术中精馏节省能耗70%以上。本专利技术所述发酵方式优选为批式发酵、补料式发酵或连续发酵,进一步优选为批式发酵或补料式发酵。本专利技术所述吸附方式优选为发酵开始时吸附、发酵开始后延迟期吸附、发酵开始后对数生长期吸附或发酵开始后稳定期,进一步优选为发酵开始时吸附或发酵开始后对数生长期吸附。本专利技术所述吸附温度优选为30 40°C,进一步优选为37°C,与发酵温度一致。本专利技术所述活性炭与发酵液质量比优选为1:1 20。本专利技术所述脱附温度优选为150 250°C。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①活性炭能移除发酵得到的抑制性产物丙酮、丁醇和乙醇,提高发酵效率;②活性炭能把丁醇、丙酮和乙醇与发酵液分离开;③活性炭对丁醇、丙酮和乙醇具有富集作用,且对丁醇有选择性吸附;·④利用活性炭原位吸附分离偶联发酵,可以提高葡萄糖利用率,提高发酵的生产强度;⑤与传统的精馏分离相比节约大量能耗。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2幅,图1为发酵及吸附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种子罐,2、发酵罐,3、泵I,4、泵11,5、吸附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利用活性炭原位吸附在线分离提纯发酵液中丁醇、丙酮和乙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将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接入已除氧和灭菌的种子营养基,培养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得到种子液;②将步骤①种子液接入已除氧和灭菌的发酵营养基,利用丙酮丁醇乙醇生产菌发酵生产丁醇、丙酮和乙醇,发酵的同时利用活性炭在线原位吸附丁醇、丙酮和乙醇;③吸附结束后脱附冷凝回收,得到丁醇、丙酮和乙醇粗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闯杨尚天白凤武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