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82442 阅读:7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基于电梯控制器、与电梯控制器相连的轿厢位置记录模块、楼层感应器和与楼层感应器配合的楼层标识模块,包括楼层标识模块位置检测、实际层间间距计算和待定层间间距计算与楼层确认等步骤实现,采用该方法可以尽快获知电梯发生错层时轿厢所在的楼层而无须返回基站校对自身位置,大大提高了电梯救援效率;同时,轿厢位置记录模块、楼层感应器和楼层标识模块分别可以用常规电梯系统自带的电机轴旋转编码器、平层感应器和井道隔磁板来实现,测量精度高且不用增加任何硬件成本,在保证检测准确率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电梯错层后的楼层确认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梯绝对楼层的 确认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电梯控制中,纠正电梯错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为传统方式纠错,该方法中电梯通过向下自救运行至最底层(轿厢位置校 准层)以重新校对自身位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电梯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错层纠正,不过 该方法有明显的不足如下一般地,导致电梯错层是因为电梯发生故障急停,不过急停打滑距离无法测量,所 以故障后轿厢位置实际为未知,此时需要自救运行到基站校正位置才能恢复正常,释放被 困乘客。而实际操作中,现代社会建筑物的楼层越来越高,如果电梯在高层站发生错层的 话,通常以低速复位(一般为15m/min)的轿厢返回基站校正需要很长时间,以轿厢错层时 的绝对高度为IOOm为例,轿厢以检修速度走完全程需要大于6分钟的时间,这对希望尽快 脱离困境的乘客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第二种方法是在大楼的每一层设置与该楼层对应的区别设备,如隔磁板和IC卡, 再通过轿厢自救运行时对隔磁板或IC卡的识别实现对轿厢所在绝对楼层的区分,如申请 日为2010年01月25,申请号为201010112595.1的专利公开的一种电梯层站识别装置,其 包括至少一设置于电梯井道内壁每层指定位置上的IC卡和一个安装于轿厢上的读卡器, 不过以上技术方案也存在其固有缺陷首先,由于上述方法在每个楼层安装一个区别设备, 所以电梯楼层越多,生产安装就越困难。例如电梯共有100层,需要生产100块完全不一样 的隔磁板或写一百块不同ID的IC卡;其次,每一层的安装首先需要拣选与该层对应的区别 设备,这在实践中很容易发生错选、错装的情况,影响安装效率。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一种限速器测速系统SAE,该系统的产生基于限速器钢丝绳 与轿厢为硬连接,故轿厢移动的同时限速器绳轮也随之转动,由此可以在限速器内设置一 个旋转编码器用于直接测量限速器绳轮的转速,最后换算为轿厢的位置,该方法的优点在 于可以实时检测轿厢位置,基本避免杜绝错层的发生,但其缺点是追加了旋转编码器及数 据采集电子版等硬件,大大增加了成本,很不划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该 方法基于常规的电梯系统,在不增加任何部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电梯错层绝对楼层的 确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1、,基于电梯控制器、与电梯控制器相连的轿厢位 置记录模块、楼层感应器和与楼层感应器配合的楼层标识模块,包括以下步骤I)楼层标识模块位置检测电梯层高测定时,轿厢位置记录模块在楼层感应器感测到楼层标识模块时记录轿厢所在的位置值并存储为序列饵,H2. . . HJ,其中η为实际楼层数;2)实际层间间距计算根据步骤(I)得到的轿厢位置值计算相邻楼层的层间间距序列{S1; S2. . . Sn_J,其中第η楼层与第η+1楼层之间的层间间距值为Sn = |Ηη+1_Ηη| ;3)待定层间间距计算与楼层确认a、在错层自救时,轿厢单向运行并至少经过两个相邻楼层标识模块,依次记录相邻楼层标识模块之间的待定层间间距序列IL1, L2. . . Lk},其中,k为自然数,且k < η ;b、在a步骤中,根据待定层间间距序列IL1, L2. . . Lj ,按照{Lj、(L1, L21.. . (L1, L2. . . LJ的顺序对实际层间间距序列{S1;S2. . . Sn_J进行正反两个方向的遍历,如果实际层间间距序列内有且仅有一个连续子序列{Sm,Sm+1,...Sm+i}与待定层间间距序列相同,则停止遍历,其中m为轿厢的错层楼层,m e {1,2,... n},i是自然数且i < η。进一步地,所述楼层感应器为平层感应器,所述楼层标识模块为井道隔磁板。再进一步地,所述轿厢位置记录模块为电梯电机轴旋转编码器。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电梯自救时轿厢的运行速度不大于15m/min。再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梯控制器设置用于对层间间距序列进行存储的数据存数单J Li ο 还进一步地,在错层自救时,轿厢运行方向的优先顺序为先向下,后向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轿厢上设置有可以探测楼层标识模块的楼层感应器,实现了对楼层所在位置的探测;与电梯控制器相连设置有轿厢位置记录模块,实现了对轿厢所在位置的记录,进一步可以实现对层间间距的计算,同时通过电梯控制器对楼层实际层间间距及错层后自救过程层间间距的比较,实现了对轿厢绝对位置的确认,采用该方法可以尽快获知电梯发生错层时轿厢所在的楼层而无须返回基站校对自身位置,大大提高了电梯救援效率;同时,轿厢位置记录模块、楼层感应器和楼层标识模块分别可以用常规电梯系统自带的电机轴旋转编码器、平层感应器和井道隔磁板来实现,测量精度高且不用增加任何硬件成本,在保证检测准确率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_轿厢位置记录模块;2_楼层标识模块;3_楼层感应器;4_轿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在实践中,由于土建误差或安装误差的原因,建筑物不同的楼层其高度一般不一致,当其测量数据精确到一定值后,可以认为每相邻楼层的层间间距大都不相同;同时,在电梯安装完成后,都必须进行层高自测定,通过该测定,记录各层层高(即每层隔磁板与基站的绝对距离),以完成之后的正常运输任务。在此过程中,通过隔磁板时能同步测量每相邻两块隔磁板的距离。基于以上事实,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基于电梯控制器、与电梯控制器相连的轿厢位置记录模块1、楼层感应器3和与楼层感应器3配合的楼层标识模块2,作为最经济的实施例,上述楼层感应器3为平层感应器,楼层标识模块2为井道隔磁板,轿厢位置记录模块I为电梯电机轴旋转编码器,电梯控制器设置用于对层间间距序列进行存储的数据存数单元,以一栋9层的建筑为例,实现错层确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楼层标识模块位置检测电梯在做层高测定时,轿厢位置记录模块I在楼层感应器3感测到楼层标识模块时记录轿厢所在的位置值并存储为序列{H1; H2. . . HJ,其中η为实际楼层数。在本实施例中,电梯进行层高自测定时,每当轿厢平层感应器遇到井道隔磁板,就记录一次当时的电机轴旋转编码器传输回来的脉冲数并转化为该层的绝对层高{氏, H2. ..H9K在电机轴旋转编码器测量精度方面,以现今较普遍的8192脉冲的旋转编码器为例,在不分频的情况,如果搭配直径为600mm的曳引轮,吊挂比2 I,电机轴旋转编码器的测量精度能达O. 115mm,足以满足日常电梯位置检测的应用需求。2)实际层间间距计算根据步骤⑴得到的轿厢位置值计算相邻楼层的层间间距序列{S1; S2. . . Sn_J,其中第η楼层与第η+1楼层之间的层间间距值为Sn = |Ηη+1_Ηη|,本实施例中各相邻楼层的层 间间距在电梯控制器的存储单元内形成的序列如表I所示权利要求1.,基于电梯控制器、与电梯控制器相连的轿厢位置记录模块、楼层感应器和与楼层感应器配合的楼层标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楼层标识模块位置检测电梯层高测定时,轿厢位置记录模块在楼层感应器感测到楼层标识模块时记录轿厢所在的位置值并存储为序列{H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基于电梯控制器、与电梯控制器相连的轿厢位置记录模块、楼层感应器和与楼层感应器配合的楼层标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楼层标识模块位置检测:电梯层高测定时,轿厢位置记录模块在楼层感应器感测到楼层标识模块时记录轿厢所在的位置值并存储为序列{H1,H2...Hn},其中n为实际楼层数;2)实际层间间距计算:根据步骤(1)得到的轿厢位置值计算相邻楼层的层间间距序列{S1,S2...Sn?1},其中第n楼层与第n+1楼层之间的层间间距值为Sn=|Hn+1?Hn|;3)待定层间间距计算与楼层确认:a、在错层自救时,轿厢单向运行并至少经过两个相邻楼层标识模块,依次记录相邻楼层标识模块之间的待定层间间距序列{L1,L2...Lk},其中,k为自然数,且k<n;b、在a步骤中,根据待定层间间距序列{L1,L2...Lk},按照{L1}、{L1,L2}...{L1,L2...Lk}的顺序对实际层间间距序列{S1,S2...Sn?1}进行正反两个方向的遍历,如果实际层间间距序列内有且仅有一个连续子序列{Sm,Sm+1,...Sm+i}与待定层间间距序列相同,则停止遍历,其中m为轿厢的错层楼层,m∈{1,2,...n},i是自然数且i<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海张文俊杜永聪郑松鹤杜广荣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