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65514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加载测量组、一传感器显示仪表、一计算机以及一智能液压控制装置,所述计算机分别与传感器显示仪表以及智能液压控制装置相连;各所述加载测量组包括拉力传感器、液压油缸以及基础预埋板,各所述拉力传感器的顶部连接有一第一钢丝绳,各所述第一钢丝绳穿设过所述轿厢底梁并连接至轿厢底,各所述拉力传感器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钢丝绳与所述液压油缸的一活塞竖杆相连,各所述液压油缸的底部固定在对应的基础预埋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同时适用性强、操作简便易行,同时检测出的数值更为可靠、准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电梯是高层建筑的必备装置,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交通运输工具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同时电梯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它充分应用了微机控制、智能和电工电子技术,因此具有技术含量高,发展快的特点。在高层建筑物对电梯性能和控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时,要求其相应的安全保护系统也更先进,更可靠。超载保护功能是电梯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报刊及电视等媒体曝光的电梯大量事故都与电梯轿厢超载报警失效有关。特别是在电梯无司机操作状态下,由于人们对电梯基本性能不太了解,遇到滑车或其他非正常运转情况,大都盲目地从轿厢里往外逃,从而导致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而超载保护功能对于确保乘梯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电梯运送的货物以及电梯设备自身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超载保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有效性和精度难免会发生变化。若该装置功能失效或者载重量超过110%额定载荷还无法动作,电梯就存在安全隐患了。为保证每台电梯都有一个可靠、准确、稳定的超载保护装置,电梯维保公司要定期对该装置进行维护和试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用标准砝码作为载荷或者其它载荷进行超载检测的功能的条件较为有限,很多时候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载荷进行试验。所以不管电梯维护公司也好,还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也好,对电梯的超载保护有一定的忽视,最多也是动作检测开关的报警功能是否有效,同时看是否满足相关标准对电梯超载的要求,但是对报警时所表示的载荷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就不得而知了。目前市场上无专用仪器能实现无载荷检测电梯超载报警功能。电梯超载报警保护功能的检验现在是一个盲区,也是电梯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公告日为2012年07月18日,公告号为CN20233762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载荷检测仪,其要点在于,它包括支架、杠杆、销轴、支撑杆、上支撑座,支架、杠杆上均加工有与销轴相配合的销孔,杠杆通过销轴与支架铰接,支撑杆一端与支架相连,另一端与上支撑座相连。该专利是基于杠杆原理设计而成的,其上支撑座需作用在电梯厅门的上坎,因此电梯厅门的上坎必须提供足够的反作用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电梯厅门的上坎可能无法实现此项功能,例如某些电梯厅门上坎强度不足,无法承受支撑力;又或某些电梯厅门上坎太窄,无法支撑该检测仪上支撑座,导致电梯载荷检测无法有效进行;另外该检测仪体积过于庞大,重量过重,不便于携带;应向轻型化、小型化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同时适用性强、操作简便易行,能够保证电梯载荷检测有效的进行。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配合一电梯轿厢使用,所述电梯轿厢的一轿厢底通过二橡胶块架设在一轿厢底梁的上方;其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加载测量组、一传感器显示仪表、一计算机以及一智能液压控制装置,所述计算机分别与传感器显示仪表以及智能液压控制装置相连;各所述加载测量组包括一拉力传感器、一液压油缸以及一基础预埋板,各所述拉力传感器的顶部连接有一第一钢丝绳,各所述第一钢丝绳穿设过所述轿厢底梁并连接至轿厢底,各所述拉力传感器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钢丝绳与所述液压油缸的一活塞竖杆相连,各所述液压油缸的底部固定在对应的基础预埋板上,各所述基础预埋板均预埋在所述电梯的一基坑内;各所述拉力传感器均连接至传感器显示仪表,各所述液压油缸均通过一油管连接至智能液压控制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加载测量组的组数为二组,所述二组加载测量组分别对应设置在轿厢底梁两侧的正下方。进一步地,所述轿厢底设置有与第一钢丝绳相对应的二吊环,各所述吊环分别设置在对应基础预埋板的正上方,各所述第一钢丝绳固定在对应的吊环上。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油缸包括一油缸本体以及一活塞,所述活塞包括一活塞头以及垂直设置在活塞头上的活塞竖杆,所述活塞头横设在所述油缸本体的油槽内,所述活塞竖杆穿设过油缸本体的顶部,所述油管通过一进油孔与液压油缸相连,所述进油孔设置在活塞头的上方。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传感器显示仪表实时显示拉力传感器的受力大小,并将该信号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智能液压控制装置对液压油缸进、回油,如此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直至拉力传感器和电梯轿厢底达到预定载荷,电梯超载,报警系统报警。该装置施加的载荷准确、可靠,且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电梯施加任意大小的载荷,适用于任意一部承载量电梯的超载检测。另外,本技术电梯载荷检测装置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搬运,同时结构简单,因此在对电梯超载装置进行检验时操作便捷、简单易行;总之本技术简单易操作,适用性强,解决了用砝码检测电梯超载存在砝码搬运繁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液压油缸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和图2所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I以及图2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配合一电梯轿厢I使用,所述电梯轿厢I的一轿厢底11通过二橡胶块12架设在一轿厢底梁13的上方;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加载测量组2、一传感器显示仪表3、一计算机4以及一智能液压控制装置5,所述计算机4分别与传感器显示仪表3以及智能液压控制装置5相连;各所述加载测量组2包括一拉力传感器21、一液压油缸22以及一基础预埋板23,各所述拉力传感器21的顶部连接有一第一钢丝绳24,各所述第一钢丝绳24穿设过所述轿厢底梁13并连接至轿厢底11,各所述拉力传感器21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钢丝绳25与所述液压油缸22的一活塞竖杆221相连,各所述液压油缸22的底部固定在对应的基础预埋板23上,各所述基础预埋板23均预埋在所述电梯的一基坑14内;各所述拉力传感器21均连接至传感器显示仪表3,各所述液压油缸22均通过一油管51连接至智能液压控制装置5。所述加载测量组2的组数为二组,所述二组加载测量组2分别对应设置在轿厢底梁13两侧的正下方。所述轿厢底11设置有与第一钢丝绳24相对应的二吊环111,各所述吊环111分别设置在对应基础预埋板14的正上方,各所述第一钢丝绳24固定在对应的吊环111上。重点参阅图2,所述液压油缸22包括一油缸本体222以及一活塞223,所述活塞223包括一活塞头224以及垂直设置在活塞头224上的活塞竖杆221,所述活塞头224横设在所述油缸本体222的油槽225内,所述活塞竖杆221穿设过油缸本体222的顶部,所述油管51通过一进油孔226与液压油缸22相连,所述进油孔226设置在活塞头224的上方。预紧第二钢丝绳25,计算机4设定需要加载的报警临界载荷,智能液压控制装置5对液压油缸22进油,活塞223向下移动,拉紧第一钢丝绳24以及的第二钢丝绳25,实现对电梯轿厢底11的加载,拉力传感器21受到同样大小的拉力,并通过传感器显示仪表3将该力值反馈给计算机4,计算机4根据拉力传感器21的反馈信号实时控制智能液压控制装置5对液压油缸22进、回油,如此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直至电梯超载报警,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载荷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配合一电梯轿厢使用,所述电梯轿厢的一轿厢底通过二橡胶块架设在一轿厢底梁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加载测量组、一传感器显示仪表、一计算机以及一智能液压控制装置,所述计算机分别与传感器显示仪表以及智能液压控制装置相连;各所述加载测量组包括一拉力传感器、一液压油缸以及一基础预埋板,各所述拉力传感器的顶部连接有一第一钢丝绳,各所述第一钢丝绳穿设过所述轿厢底梁并连接至轿厢底,各所述拉力传感器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钢丝绳与所述液压油缸的一活塞竖杆相连,各所述液压油缸的底部固定在对应的基础预埋板上,各所述基础预埋板均预埋在所述电梯的一基坑内;各所述拉力传感器均连接至传感器显示仪表,各所述液压油缸均通过一油管连接至智能液压控制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竞朱延巍王秀荣赖征创梁伟谢晋林景彩陈兆春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