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见霖专利>正文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7946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21:42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模塑成型具有一组植毛杆和一组植毛管的一植毛架,每所述植毛管分别一体地形成于对应的所述植毛杆的一端;(b)将所述植毛架安装于一被固定的球头;和(c)将一组羽毛叶片的植入头分别植入对应的植毛管内。也可以在所述植毛架上植入羽毛叶片后,再将植有所述羽毛叶片的植毛架安装于所述球头上。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d)将天然羽毛按照一裁剪模型的要求裁剪得到所述羽毛叶片。该方法有机器参与操作,提高了羽毛球的生产效率,制得的羽毛球具有模塑成型的植毛架,从而保证羽毛球形成稳定一致的锥度,保证羽毛球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羽毛球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机器参与生产羽毛球的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羽毛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球头和一组羽毛。其中,球头是由软木或者塑料制成的球管状体,并在其上预设一组与羽毛数量相等的插孔,供羽毛的毛梗插入。相对于羽毛球的球头,羽毛球的羽毛制作过程显得比较困难。羽毛球所用的羽毛至少要经过挑选,漂白,裁剪三道工序,才能将天然的鹅毛或鸭毛制作成为一只合格的羽毛球用的羽毛。在分别制作球头和羽毛的过程中,尽管有机器的参与。但是,将制作好的羽毛插接在球头上,这最为关键的一环,却全部是依靠手工制作,需要将羽毛一根一根的插在球头上,而且,在16根羽毛与球头之间,加注胶水,而胶水的需要有一个固化时间;当它固化后,再在16根羽毛的毛杆上,缠绕二道线。为了让这二道线能相对地固定在毛杆的特定位置上,同时,对毛杆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需要在二道线上涂上二遍以上的胶水,而每涂一遍胶水,都需要一定的固化时间。如此,一只羽毛球的制作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羽毛球制作效率的低下也可想而知。然而,传统羽毛球制作工艺除了效率低下,更严重的问题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将羽毛插接在球头上看似很容易,但问题是在插接时,不能保证羽毛球的锥度相对一致,不能保证每两根相邻羽毛的毛尖在同一水平线上的间距一致,也不能保证相邻两根羽毛叶片的夹角一致。而这些关键的问题都是考量一个羽毛球质量的关键指标,但是在传统的羽毛球制作过程中,只能凭借工人的直觉和经验来控制。因此,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制作的羽毛球的质量差别非常大,即便是同一工人在不同时间制作的羽毛球的都会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在传统羽毛球制作工艺中,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缠线和施胶。缠线是在羽毛插接在球头上以后,为了保持每两根相邻羽毛的毛梗在同一纬线上的间距一致,以及控制羽毛球身的锥度,需要在羽毛的毛梗上交叉缠绕上线以形成一条加强筋,一只羽毛球一般有两条加强筋,也就是说会有两次缠线,这样使所有羽毛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锥体;施胶是在缠线后,对羽毛的毛梗和球头的插接部,以及毛梗和加强筋的结合部用胶加以固化,使毛梗和球头,毛梗和加强筋紧密地粘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羽毛球。缠线和施胶也基本上完全是依靠手工,其效率之低下也可想而知,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无法保证羽毛球的质量,在缠线的过程中,工人只是大致的觉得锥度符合要求就可以,羽毛毛梗在同一纬线上的间距也是经过目测觉得大致相同就可以;施胶的过程中,工人用刷子对羽毛的毛梗和球头的插接部,以及毛梗和加强筋的结合部刷胶,刷胶是否均匀,以及所用胶量的多少,全靠工人的经验和直觉,所以,经常出现羽毛球球身超重以及不平衡的情况。所以,传统的羽毛球制作工艺基本凭借手工,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且通过制作的羽毛球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市场有用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其工艺不需要上述的复杂的天然羽毛的缠线,施胶的植毛步骤。但是,由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毕竟无法与天然羽毛制成的羽毛球相比,因为其羽翼部分不可能达到像天然羽毛的羽翼的那样的外形和产生在羽毛球在空中飞行时的理想效果。也就是说,虽然人工羽毛球可以做到很高的飞行统一性,但实际飞行特性和天然羽毛球之间总是有一点差距。目前还没有一种人工羽毛能够在重量和韧性及飞行特性方面能够媲美天然羽毛。天然羽毛能在击球以后通过毛叶的开合来达到最短时间的调头动作,对飞行路线影响更小。人工羽毛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只能利用风阻特性和毛杆的韧性来调整调头动作。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人工羽毛球在击球后的瞬间摇摆都会相当厉害,直至一定距离后飞行路线才会回复为直线。传统羽毛球叶片多采用天然羽毛,以鹅或鸭翅膀上的翎毛为主。生长在不同部位的羽毛弯度、厚度、毛杆粗细等都会有所不同。只能通过筛选程序把羽毛球外观、色泽基本一致的羽毛定在同一个级别。即使同一个级别的羽毛,毛杆的粗细程度以及弯度弓度还是难以掌握。而且天然羽毛因采集地区不同,各采集点的羽毛质量参差不齐。采集回来的羽毛也必须经过处理,清洗、晾晒、贮藏;期间毛杆内油脂成分不断流失、氧化,进一步影响到使用质量。这样就造成每根羽毛之间的重量落差比较大,影响飞行时的整体平衡。而且天然羽毛容易受到气候等因素影响,往往在出厂时候性能达标的产品在后期使用却变成摇摆球的可能。因此,也需要一种羽毛球和,其既能利用天然羽毛的羽翼的优良特性,又能减少甚至去除天然羽毛的毛杆粗细弯度弓度不一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通过机器操作,提高了羽毛球的生产效率,保证羽毛球的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减少或去除手工操作,实现自动化生产羽毛球。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毛架通过模塑成型,从而保证羽毛球形成稳定一致的锥度。也就是说,植毛架的植毛杆呈辐射状沿着一个中心轴对称地排列,保证植毛杆与中心轴呈均一的角度,并且相邻的植毛杆间距相等,从而保证羽毛球的羽毛相对于中心轴呈均一倾斜角度地排列,并且在同一纬线上的相邻两片羽毛的间隔相等,而不需要手工缠线或其他措施来保持羽毛的锥度一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植毛架安装于球头上时,球头处于被固定或被夹持状态,植毛架和球头的重心位于两者的中心线上,当所有羽毛安装于植毛架后,整个羽毛球的重心位于其中心线上,使得羽毛球在空中得以平稳地飞行。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将羽毛毛梗植入植毛管中,使羽毛的羽翼位于对应植毛杆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羽毛的羽翼从植毛杆共平面地延伸,使植毛杆相当于羽毛的毛梗部分,从而减少了所需羽毛毛梗的长度,从而减少需要使用的羽毛的长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将植毛杆大致制作成类似羽毛球的毛梗形状,其具有大致片状外表面,当羽毛安装于植毛架上时,羽毛的羽翼与植毛杆共平面地设置,从而在羽毛球在空中飞行时,风对羽毛球的推力沿着羽翼与植毛杆传递到球头,使受力平衡均匀,减少球头的摆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羽毛的植入步骤可以采用手工进行,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采用植毛机进行,该步骤包括通过将羽毛定位于植毛管上方,抓住羽毛球的毛梗并将羽毛叶片的毛梗插入对应的植毛管,从而使羽毛叶片的毛梗固定在植毛管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比于传统手工操作边植入羽毛边施胶,本专利技术可以先在植毛管中利用施胶机器施胶,然后再将羽毛叶片植入植毛管,整个过程简单高效,减少人力的参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将植毛架的定位部与球头采用压入配合来连接,十分方便,并且可以在植毛架与羽毛叶片制作成一体后再与球头连接,从而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只将植毛架与羽毛叶片连接在一起,而球头在实际使用场地或销售场地再组装,从而更方便大规模的运输储存羽毛球。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将天然羽毛裁剪成羽毛叶片,羽毛叶片的插入头植入对应的植毛管中,从而充分利用天然羽毛的羽翼的优势,又利用植毛架来减少天然羽毛的毛梗的不利影响,得到更具优良性能的羽毛球。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中植毛架因为是模塑成型,植毛架的锥角,形状,尺寸大致一性,从而保证了整个羽毛球的一致性,传统羽毛球的羽毛叶片的毛梗的一部分由植毛杆来替代,从而保证了羽毛球飞行的平衡性,减少摇摆球产生的机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工艺简单,成本降低,提高羽毛球的生产效率,可以大规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模塑成型具有一组植毛杆和一组植毛管的一植毛架,每所述植毛管分别一体地形成于对应的所述植毛杆的一端;(b)将所述植毛架安装于一被固定的球头;和(c)将一组羽毛叶片的植入头分别植入对应的植毛管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见霖
申请(专利权)人:戴见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