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78023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19:51
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包括:壳体(3),其内部设置有:送风单元(9),用于使从空气吸入口(2a)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2b)排出;加热单元(H),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9)所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热风流路(31),其中在对所述加热单元(H)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所述热风流路(31);以及冷风流路(32),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所述冷风流路(32);温度感测单元(40),用于感测环境温度;以及控制单元(35),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40)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H)进行控制。所述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所述壳体(3)内的所述冷风流路(32)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排出热风和冷风的加热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传统的加热送风装置,例如,已知有(1991年公布的)日本特开平3-195506所公开的吹风机。所公开的吹风机被配置成在内部设置用于感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感测单元,并且响应于该温度感测单元所检测到的环境温度来控制热风的温度。 利用这种结构,例如,在夏季等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冬季相比更大程度地降低热风的温度来抑制毛发的过干燥;相反,在冬季等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夏季相比更大程度地增大热风的温度来抑制毛发的干燥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加热送风装置中,温度感测单元以被保护盖覆盖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壳体的外侧面的凹部上。因此,担心温度感测单元对环境温度的这种变化的应答性劣化。作为例子,在使用加热送风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在使该加热送风装置从环境温度高的场所移动至环境温度低的场所之后,该温度感测单元检测到新的环境温度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因而,担心在这段时间内无法供给处于最佳温度的热风。在这种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进一步提高温度感测单元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应答性的加热送风装置。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概括为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其内部设置有送风单元,用于使从空气吸入口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排出;加热单元,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所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热风流路,其中在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所述热风流路;以及冷风流路,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所述冷风流路;温度感测单元,用于感测环境温度;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冷风流路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概括为所述冷风流路包括第一冷风流路,其用作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到所述壳体内所形成的分流部的流路;以及第二冷风流路,其用作风从所述分流部流出、绕过所述加热单元、然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排出的流路,以及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冷风流路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概括为在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所述空气吸入口侧或者在与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进行驱动的电压下降用的发热元件,以及所述温度感测单元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发热元件在所述壳体的轴方向上存在偏移。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概括为当从所述空气吸入口的正面观看时,所述发热元件被配置成多边形。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概括为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电路板上。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概括为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作为风通过侧的流路面侧。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概括为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加热单元的操作模式在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之间自动地交替切换。本专利技术的第八特征概括为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以改变所述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所述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九特征概括为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将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的阈值设置得高于所述检测温度下降的情况下的阈值,来进行控制。根据本专利技术,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壳体内的冷风流路中,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温度感测单元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应答性。换句话说,即使在使加热送风装置从环境温度高的场所移动至环境温度低的场所之后使用该加热送风装置的情况下,这种新环境的空气也可以进入壳体内并且可以被施加到设置在冷风流路中的温度感测单元。因而,温度感测单元能够更快速地检测该新环境的温度,结果能够更迅速地供给最佳温度的热风。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截面图。图2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发热器的配置的截面图。图4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吹风机的变形例的图。图6是利用曲线图示出针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各自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加热器单元的通电以及伴随着该通电的毛发的温度变化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加热送风装置的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伴随着环境温度变化的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变化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曲线图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曲线图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0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变形例的发刷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加热送风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示出本专利技术被应用于作为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I的情况。本实施例的吹风机I包括壳体3,其内部设置有风洞部2 ;以及把持部5,其在能够转动的连结部4介于该把持部5和从壳体3的后部下侧突出的把持安装部3a之间的状态下以可折叠的方式连结至该把持安装部3a。注意,在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将图1中的X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图1中的Y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并将图1中的Z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在壳体3的后端部(空气流路W的上游侧端部图1的右侧)上设置有被过滤器10所覆盖的空气吸入口 2a,同时在壳体3的前端部(空气流路W的下游侧端部图1的左侧)上设置有空气吹出口 2b。在壳体3的风洞部2中设置有中心线位于风洞部2的中心线上的圆筒状的内筒6,并且在该内筒6的内部设置有加热器单元(加热单元)H。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将壳体3的位于把持部5的前侧位置的内周面部定义为风洞部2。空气流路W包括热风流路31,其中在对加热器单元H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该热风流路31 ;以及冷风流路32,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该冷风流路32。此夕卜,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3内设置有用于对该空气流路W内的风进行分支的分流部12。此夕卜,将如下的流路定义为第一流路W1,其中在该流路中,风从分流部12穿过位于内筒6的内侧的加热器单元H并从空气吹出口 2b的第一排出口 7排出;而将如下的流路定义为第二流路W2,其中在该流路中,风从分流部12穿过内筒6的外侧并从空气吹出口 2b的第二排出口8排出。因而,本实施例的冷风流路32包括第一冷风流路32a,其用作从空气吸入口 2a到分流部12的流路;以及第二冷风流路32b,其用作风从分流部12流过、绕过加热器单元H、然后从空气吹出口 2b排出的流路。第一排出口 7配置在壳体3的从正面观看时的中心部位上,并且第二排出口 8配置在第一排出口 7的周边部位上。这里,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一排出口 7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排出口 8的开口面积,从而使得就风量而言,与第二排出口 8相比,从第一排出口 7吹出的风量较大。注意,在壳体3的前端部上,安装有具有双筒构造的喷嘴23,其中喷嘴23的主体包括内侧喷嘴部21和外侧喷嘴部22。在壳体3的内部的后侧、即内筒6的大致上游侧,设置有整流筒11,其中整流筒11的中心线位于内筒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并且上游侧端部的开口 Ila向着空气吸入口 2a逐渐扩大。此外,在整流筒11的下游侧端部和内筒6的上游侧端部之间设置有分流部12,其中分流部12与内筒6的外部空间(即,内筒6和风洞部2之间的空间)相连通。在整流筒11的内部,配置有送风单元9。送风单元9包括扇9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其内部设置有:送风单元,用于使从空气吸入口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排出;加热单元,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所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热风流路,其中在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所述热风流路;以及冷风流路,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所述冷风流路;温度感测单元,用于感测环境温度;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冷风流路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井康训宫田博光石川朋哉庄村拓史柴武志山根裕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