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5952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2 1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能够抑制送风风扇的风扇叶片所产生的噪音。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状的外壳(6)的内部具备送风风扇(4)。送风风扇(4)在风扇凸台(4b)的周围配置多个风扇叶片(4a)来构成。分别在片(4a)的叶片前缘和风扇叶片(4a)的叶片后缘形成减轻风扇噪音的前凹凸缘(85)和后凹凸缘(86)。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的相邻间距(P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部(86a)的相邻间距(P2)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吹风机等的送风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减轻使用时的送风噪音的噪音量的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关于本专利技术,在专利文献1公知在风扇凸台的外周设有多个风扇叶片的送风风扇的构造。其中,在突起部的外周一体地设有多个叶片的轴流风扇设于圆筒状的外壳的内部。在多个叶片,具备挤压空气的一侧的压力面和其相反侧的负压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1924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中,由于叶片的后缘由一个圆弧构成,所以加压面侧的气流与负压面侧的气流几乎同时合流,由此涡流变大,从而成为噪音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送风风扇的风扇叶片所产生的噪音的送风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状的外壳6的内部具备送风风扇4。送风风扇4通过在风扇凸台4b的周围配置多个风扇叶片4a来构成。分别在风扇叶片4a的叶片前缘和风扇叶片4a的叶片后缘,形成减轻风扇噪音的前凹凸缘85和后凹凸缘86。并且,将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的相邻间距P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部86a的相邻间距P2大。并且,将前凹凸缘85的凹凸深度j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凸深度j2小。并且,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和后凹凸缘86的凹部86a分别由弯曲边缘形成。将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的弯曲半径k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部86a的弯曲半径k2大。并且,风扇叶片4a由纤维强化塑料材料形成。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在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中,若分别在风扇叶片4a的叶片前缘和叶片后缘形成有前凹凸缘85和后凹凸缘86,则能够减轻送风风扇4被驱动而旋转时的风扇噪音。详细而言,若设置前凹凸缘85,则当利用风扇叶片4a的加压面挤压空气时,能够利用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和凸部85b使作用于叶片前缘的空气的挤压反作用力分散,从而能够抑制叶片前缘沿叶片厚度方向振动而产生噪音的情况。并且,使气流被叶片前缘的加压面挤压的时机在凹部85a和凸部85b处错开,从而能够抑制叶片前缘的整体同时沿叶片厚度方向振动。同样,若设置后凹凸缘86,则当加压面侧的气流与负压面侧的气流在叶片后缘合流时,在凹部86a处更早产生合流,且在凸部86b较晚产生合流,从而逐渐地进行两气流的合流。其结果,在叶片后缘处产生的后涡流细分化,叶片后流的速度损失变小。因此,能够同时抑制伴随叶片前缘的振动产生的噪音、以及叶片后流的速度损失较大的情况下的噪音,从而能够降低风扇噪音。若将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的相邻间距P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部86a的相邻间距P2大,则能够增大前凹凸缘85的凸部85b的面积,而能够提高该凸部85b的构造强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果地抑制凸部85b沿叶片厚度方向振动而产生噪音的情况。若将前凹凸缘85的凹凸深度j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凸深度j2小,则凹凸深度j1较小,相应地难以挠曲,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果地抑制前凹凸缘85的凸部85b沿叶片厚度方向振动而产生噪音的情况。若将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的弯曲半径k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部86a的弯曲半径k2大,则能够使前凹凸缘85的凸部85b的截面的变化平缓而能够提高构造强度,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有效果地抑制前凹凸缘85的凸部85b沿叶片厚度方向振动而产生噪音的情况。若风扇叶片4a由纤维强化塑料材料形成,则与风扇叶片4a仅由塑料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风扇叶片4a的构造强度而使之难以振动,从而能够减轻基于风扇叶片4a振动而产生的风扇噪音。并且,若外壳6与风扇叶片4a的缝隙伴随旋转速度的变更而进行大小变化,则成为噪音的原因。在本结构中,即使旋转速度变更,由于强化了风扇叶片4a,所以能够抑制风扇叶片4a因离心力而产生的变形,也就是说能够抑制上述缝隙进行大小变化,从而能够尽量抑制上述缝隙部分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送风构造部分的纵剖视图。图2是吹风机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吹风机的吸入格栅侧的构成部件的分解后视图。图4是表示吸入格栅的周边构造的局部剖开分解侧视图。图5是表示吸气体的详细构造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吸入格栅的安装构造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后筒的安装构造的局部剖开侧视图。图8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图9是送风风扇的后视图。图10是表示风扇叶片的详细构造的放大后视图。图11是表示送风构造部分的关系尺寸的说明图。图中:1—主体壳体,4—送风风扇,5—马达,6—风扇壳体(外壳),9—后部开口,11—吸入格栅,12—吸气体,23—11的通气格网,24—11的装配部,25—23的通气孔,29—吸入口,30—整流格网,45—前筒,46—后筒,48—第二过滤网,53—主筒部,54、55—罩壁,60—内卡合壁,61—外卡合壁,68—压环,85—前凹凸缘,86—后凹凸缘。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图1至图11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应用于吹风机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中的前后、左右、上下遵照图2所示的交叉箭头、以及在箭头的附近标记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显示。图2中,吹风机具备由中空筒构成的主体壳体1、以及相对于主体壳体1能够以轴2为中心折叠地连结的把手3。图1以及图2中,主体壳体1通过接合左右的分割壳体1a、1b和上壳体1c来构成中空筒状,并在其后端设有后部开口9,在前端设有吹出口13。在主体壳体1的内部配置有输送干燥风的轴流型的送风风扇4、驱动该风扇4使之旋转的马达5、以及对上述两者4、5进行支撑的圆筒状的风扇壳体(外壳)6,与风扇壳体6的出口6b相邻地设有加热单元7。也就是说,风扇壳体6以其入口6a和出口6b位于主体壳体1的后部开口9与吹出口13之间的状态配置在主体壳体1内。如图1所示,在风扇壳体6的筒壁的下表面设有螺纹凸台26,通过用螺丝27将该螺纹凸台26紧固于左侧的分割壳体1b,来将风扇壳体6固定于主体壳体1。左右的分割壳体1a、1b用未图示的螺丝来紧固固定。本专利技术中的送风装置由风扇壳体6、支撑于风扇壳体6的马达5、以及固定于马达5的旋转轴的送风风扇4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若省去风扇壳体6而主体壳体1兼做风扇壳体(外壳)6,则能够将主体壳体1置换作为风扇壳体6。送风风扇4一体地具备风扇凸台4b和四个风扇叶片4a。在风扇壳体6的出口6b侧设有多个整流翼15,并在其中央部分设有马达支架16。马达5装配于支架16,并在从该支架16的后端突出的输出轴固定有送风风扇4。也就是说,马达5和送风风扇4经由马达支架16和整流翼15而由风扇壳体6支撑。由送风风扇4加压并被扭转后的气流由整流翼15整流为直线的流动,之后被引导朝向加热单元7输送。在把手3的前面,设有启动马达5、或者对朝加热单元7的供电状态进行切换的开关钮8。并且,在把手3的后面,设有变更马达5的驱动转速来对送风风扇4的风量进行大小切换的风量切换钮10。图1中,在风扇壳体6的入口6a与主体壳体1的后部开口9之间,配置有覆盖风扇壳体6的入口6a的吸入格栅11、以及筒状的吸气体12。并且,在主体壳体1的吹出口13装配有吹出喷嘴14(参照图2)。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吹风机中,为了大幅度抑制送风风扇4被驱动时的噪音来减轻使用时的整体噪音,在送风风扇4与后部开口9之间,按照吸入格栅11、吸气体12的顺序配置有吸入格栅11、吸气体12。如图3、图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送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风装置,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状的外壳(6)的内部具备送风风扇(4),其特征在于,送风风扇(4)通过在风扇凸台(4b)的周围配置多个风扇叶片(4a)来构成,在风扇叶片(4a)的叶片前缘形成有前凹凸缘(85),并且在风扇叶片(4a)的叶片后缘形成有后凹凸缘(86)。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05 JP 2015-1973861.一种送风装置,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状的外壳(6)的内部具备送风风扇(4),其特征在于,送风风扇(4)通过在风扇凸台(4b)的周围配置多个风扇叶片(4a)来构成,在风扇叶片(4a)的叶片前缘形成有前凹凸缘(85),并且在风扇叶片(4a)的叶片后缘形成有后凹凸缘(8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凹凸缘(85)的凹部(85a)的相邻间距(P1)设定为比后凹凸缘(86)的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友寄泰秀冈本佑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