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防褐变专用初代培养基及其生产组培草莓苗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76851 阅读:9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草莓防褐变专用初代培养基。其以含有0.2-0.5mg/L的6-苄氨基嘌呤(BA)和0.1-0.2mg/L的萘乙酸(NAA)的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并加入了浓度为5-15mg/L的抗坏血酸(VC)和0.001-0.5mg/L的油菜素内酯(BR),可大幅度降低草莓组织初代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率并提高萌发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利用上述培养基培养草莓茎尖组织生产组培草莓苗的方法,包括草莓苗的取材、消毒、接种和初代培育、继代培养、驯化及病毒鉴定、网纱大棚内繁殖等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防止草莓初代培养中褐变现象的产生,初代培养草莓组织中的抗氧化情况有效改善,萌发率从40-60%提升至7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组织培养
,特别涉及一种防止草莓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的培养基及利用其组培繁育草莓苗的方法。
技术介绍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七大水果之一,营养丰富,有“水果皇后”的美称。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是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但是草莓的病毒害严重影 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结果会存在变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等问题,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目前,解决草莓病毒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草莓脱毒组培技术来扩繁草莓脱毒苗,使草莓种苗回复品种的优良性状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目前,常见草莓外植体组织培养类型包括草莓茎尖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草莓防褐变专用初代培养基,以含有0.2?0.5?mg/L的6?苄氨基嘌呤(BA)和0.1?0.2?mg/L的萘乙酸(NAA)的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还含有浓度为5?15?mg/L的抗坏血酸(VC)和0.001?0.5?mg/L的油菜素内酯(BR)。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