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雅萍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510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下壳体以及绝缘本体,该下壳体是具有第一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件,该绝缘本体是具有上本体部、下本体部及插接槽,该下本体部是具有下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槽,各该第一嵌合件是嵌设于各该第一嵌合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薄化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习知的电连接器是具有上盖体、下盖体、本体及胶体,该本体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该上盖体是借由该胶体黏设于该本体的该上表面,该下盖体是借由该胶体黏设于该本体的该下表面,但当该电连接器被使用于不同的环境中时,用以黏着该上盖体、该下盖体及该本体的黏胶会产生质变,而造成该上盖体及该下盖体脱离该本体。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 结构的电连接器,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连接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下壳体以及绝缘本体,该下壳体是具有第一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件,上述第一嵌合件是凸出于该第一表面,该绝缘本体是具有上本体部、下本体部及位于该上本体部与该下本体部间的插接槽,该下本体部是具有下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槽,上述第一嵌合槽是凹设于该下表面,该下壳体的该第一表面是朝向该下表面且各该第一嵌合件是嵌设于各该第一嵌合槽。由于该下铁壳的上述第一嵌合件嵌设于该绝缘本体的上述第一嵌合槽,因此可增加该下壳体与该绝缘本体的结合强度。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连接器,其至少包含下壳体,其是具有第一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件,上述第一嵌合件是凸出于该第一表面;以及绝缘本体,其是具有上本体部、下本体部及位于该上本体部与该下本体部间的插接槽,该下本体部是具有下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槽,上述第一嵌合槽是凹设于该下表面,该下壳体的该第一表面是朝向该下本体部的该下表面,且各该第一嵌合件是嵌入于各该第一嵌合槽。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各该第一嵌合件是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一卡掣部,该第一卡掣部是凸出于该第一侧面,各该第一嵌合槽内是具有第一环壁,各该第掣部是嵌入各该第一嵌合槽的该第一环壁。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下壳体是包含有延伸部,该延伸部是凸出于该绝缘本体。前述的电连接器,其另包含有上壳体,该上壳体是具有第二表面及多个第二嵌合件,上述第二嵌合件是凸出于该第二表面,各该第二嵌合件是具有第二侧面及第二卡掣部,该第二卡掣部是凸出于该第二侧面。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的该上本体部是具有上表面及多个第二嵌合槽,上述第二嵌合槽是凹设于该上表面,且各该第二嵌合槽内是具有第二环壁,该上壳体的该第二表面是朝向该上表面且各该第二嵌合件是嵌入于各该第二嵌合槽,各该第二卡掣部是嵌入各该第二嵌合槽的该第二环壁。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上壳体是另具有多个第一结合件,上述第一结合件是凸出于该第二表面,各该第一结合件是具有第一穿孔,该绝缘本体的该上本体部是具有第一侧壁及凸设于该第一侧壁的第一结合凸部,各该第一结合凸部是被限位于各该第一结合件的该第一穿孔内。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上壳体是包含有延伸板体,该延伸板体是具有底面及多个第二结合件,上述第二结合件是凸出于该底面,各该第二结合件是具有第二穿孔,该绝缘本体的该下本体部是另具有第二侧壁及凸设于该第二侧壁的第二结合凸部,各该第二结合凸部是被限位于各该第二结合件的该第二穿孔内。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上壳体是另具有多个触压件,上述触压件是形成于该第二表面且弯折朝向该第二表面,该上本体部是具有上表面及多个容置槽,上述容置槽是贯穿该上本体部且连通该插接槽,各该触压件是容设于各该容置槽及该插接槽中。综上所述,本技术电连接器可增加该下壳体与该绝缘本体的结合强度。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 图I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的另一个分解立体图。图3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的组合立体图。图4是图3中沿方向A-A的剖视图。图5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的另一个组合立体图。图6是图5中沿方向B-B的剖视图。图7是图5中沿方向C-C的剖视图。图8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另一种电连接器的组合立体图。图9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的另一个立体图。图10是依据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的侧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排线IOa :插接端110:下壳体111:第一表面112a :第一侧面120 :上壳体100 :电连接器IlOa :延伸部112 :第一嵌合件112b :第一卡掣部4121 :第二表面122 :第二嵌合件122a :第二侧面122b :第二卡掣部123 :第一结合件123a :第一穿孔124 :延伸板体124a :底面124b :第二结合件124c :第二穿孔125 :触压件130 :绝缘本体131 :下本体部131a :下表面131b :第一嵌合槽131c :第一环壁131d :第二侧壁131e :第二结合凸部132 :上本体部132a :上表面132b :第二嵌合槽132c :第二环壁132d:第一侧壁132e:第一结合凸部132f:容置槽133:插接槽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连接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I及图2,其是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100是包含下壳体110、上壳体120以及绝缘本体130。该绝缘本体130是具有下本体部131、上本体部132及位于该上本体部132与该下本体部131间的插接槽133,该上本体部132是具有上表面132a,该下本体部131是具有下表面131a,请参阅图I及图3,该下壳体110是设置于该下表面131a,请参阅图2及图5,该上壳体120是设置于该上表面132a,该电连接器100是供排线10插设,且该排线10是具有插接端10a,以利另一个电连接件电性连接,该排线10是插设于该插接槽133且该插接端IOa是凸出于该绝缘本体130。请参阅图I及图2,该下壳体110是具有第一表面111及多个第一嵌合件112,上述第一嵌合件112是凸出于该第一表面111,请参阅图2,各该第一嵌合件112是具有第一侧面112a及第一^^掣部112b,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掣部112b是凸出于该第一侧面112a,请参阅图2,该上壳体120是具有第二表面121及多个第二嵌合件122,上述第二嵌合件122是凸出于该第二表面121,各该第二嵌合件122是具有第二侧面122a及第二卡掣部122b,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卡掣部122b是凸出于该第二侧面122a。请参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下壳体,其是具有第一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件,上述第一嵌合件是凸出于该第一表面;以及绝缘本体,其是具有上本体部、下本体部及位于该上本体部与该下本体部间的插接槽,该下本体部是具有下表面及多个第一嵌合槽,上述第一嵌合槽是凹设于该下表面,该下壳体的该第一表面是朝向该下本体部的该下表面,且各该第一嵌合件是嵌入于各该第一嵌合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雅萍
申请(专利权)人:林雅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