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其包括:一基板;及一遮蔽层,埋设于该基板内,并且该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该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亦提供应用此盖板结构的触控面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及其触控面板
本技术有关于触控技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及其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已被广泛用于家庭用品、通讯装置及电子信息装置等电子产品,逐渐取代实体键盘、鼠标等来作为各类电子产品的输入界面,提供有效率的操作界面。触控面板通常包含一保护盖板,用来提供给使用者直接触碰操作而达到保护触控面板的触控传感器的效果。并且为了美观设计,保护盖板的表面进一步会形成一遮蔽层以遮蔽触控面板的外围导电线路等非透明组件。然而,由于遮蔽层的设计,导致保护盖板的表面会形成有高度落差,这将影响触控面板的生产良率及产品质量。举例而言,请参见图1A,为习知技术触控面板的剖面架构示意图。图IA的触控面板是例如采用一保护盖板102及一触控传感器103贴合的解决方案。如图所示,保护盖板 102的贴合面设有遮蔽层104,并且保护盖板102进一步透过光学胶106来与触控传感器 103贴合。但由于遮蔽层104在保护盖板102上所形成的高度H,使得贴合时所产生的贴合气泡108不易排除。请参见图1B,为另一习知技术触控面板的剖面架构示意图。图IB的触控面板是采用将原本需形成于另一基板的感测电极层124直接制作于保护盖板102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遮蔽层104是先形成于保护盖板102上,使得感测电极层124是顺应性形成于保护盖板102及遮蔽层104上。如此一来,由于感测电极层124需经过高温制程,因此先形成的遮蔽层104容易在高温环境下产生杂质而影响感测电极层124特性。此外,由于遮蔽层104 在保护盖板102上所形成的高度H’,让感测电极层124在保护盖板102与遮蔽层104的接面处130容易破裂或中断而形成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透过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的改良,让盖板结构提供平坦的表面来贴合触控传感器或形成感测电极层,藉此以提高触控面板的生产良率及产品质量。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其包括一基板;及一遮蔽层,埋设于此基板内,并且此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此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为一经强化的基板。依据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亦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遮蔽层, 埋设于此基板内,并且此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此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以及一感测电极层,形成于此基板的至少一表面。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为一经强化的基板。进一步的,所述感测电极层包括一感测电极矩阵及一信号线路,其中所述信号线路电性连接所述感测电极矩阵,并且对应位于所述非可视区。进一步的,所述感测电极矩阵进一步包括复数条沿一第一轴向排列的第一感应电极及复数条沿一第二轴向排列的第二感应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彼此绝缘。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包括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和复数个第一连接线,且所述第一轴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电单元藉由所述第一连接线相连并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包括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个第二连接线,且所述第二轴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导电单元藉由所述第二连接线相连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形成交错。进一步的,所述感测电极层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设置于交错的每一所述第一连接线及每一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及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及所述信号线路上。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更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遮蔽层, 埋设于此基板内,并且此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此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以及一触控传感器,透过一光学胶来贴合于此基板的一表面。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为一经强化的基板。进一步的,所述触控传感器进一步包括一承载基板;及一感测电极层,形成于所述承载基板的至少一表面,并且包含一感测电极矩阵及一信号线路,其中所述信号线路电性连接所述感测电极矩阵,并且对应位于所述非可视区。进一步的,所述感测电极矩阵进一步包括复数条沿一第一轴向排列的第一感应电极及复数条沿一第二轴向排列的第二感应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彼此绝缘。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包括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和复数个第一连接线,且所述第一轴向上的相邻两个该些第一导电单元藉由所述第一连接线相连并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包括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个第二连接线,且所述第二轴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导电单元藉由所述第二连接线相连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形成交错。进一步的,所述感测电极层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设置于交错的每一所述第一连接线及每一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及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及所述信号线路上。附图说明图IA及图IB显示习知技术的触控面板的剖面架构示意图。图2A至图2D图显示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盖板结构的制造方法于各制造阶段的剖面示意图。图3A及图3B分别显示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及上视不意图。图4A及图4B分别显示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及上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2 保护盖板 103 触控传感器104 遮蔽层 106 光学胶108 气泡124感测电极层130 接面202A 第一透明板材202B 第二透明板材204 遮蔽层210 间隙220 基板324感测电极层324S 感测电极矩阵324疒第一感应电极324VA 第一导电单元324VB 第一连接线324矿第二感应电极324Η/Γ第二导电单元324HB 第二连接线326 绝缘层328 信号线路33(Γ保护层422 承载基板422, 上表面422” 下表面424 感测电极层424S 感测电极矩阵424疒第一感应电极424VA 第一导电单元424VB 第一连接线424矿第二感应电极424Η/Γ第二导电单元424HB 第二连接线428 信号线路440光学胶45(Γ触控传感器高度H’ 高度NV^非可视区r可视区具体实施方式图2A至图2D显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盖板结构于各制造阶段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盖板结构是用于一触控面板,用来做为触控面板的一保护盖板(Cover Lens),并且定义出触控面板的一可视区V及一非可视区NV。参见图2A,首先提供一第一透明板材202A。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板材202A是例如采用一透明玻璃板的设计,其厚度可约为O. I O. 7mm,并且其玻璃转化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可约为450 800°C。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板材202A的材料更可采用热塑性塑料的材质的设计,例如压克力,在此并非为本技术所限制。接着,参见图2B,形成遮蔽层204于第一透明板材202A上。遮蔽层204可由光密度值不大于7的遮光材料形成,并且遮蔽层204的材料可为油墨、碳浆、石墨片的任一或组合,在颜色方面,遮蔽层204则可例如采用黑色或其他颜色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遮蔽层204是属于高耐热材料,可在温度超过第一透明板材202A的材料转化温度时仍不产生形变及质变。更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遮蔽层204的布设区域即是定义出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NV,用来遮蔽触控面板中对应位于非可视区NV中的外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及一遮蔽层,埋设于该基板内,并且该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该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及 一遮蔽层,埋设于该基板内,并且该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该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一经强化的基板。3.—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遮蔽层,埋设于该基板内,并且该遮蔽层的布设区域定义出该触控面板的一非可视区;以及 一感测电极层,形成于该基板的至少一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一经强化的基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层包括一感测电极矩阵及一信号线路,其中该信号线路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矩阵,并且对应位于该非可视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矩阵进一步包括复数条沿一第一轴向排列的第一感应电极及复数条沿一第二轴向排列的第二感应电极,其中该些第一感应电极与该些第二感应电极彼此绝缘。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一感应电极包括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和复数个第一连接线,且该第一轴向上的相邻两个该些第一导电单元藉由该些第一连接线相连并电性连接;每一该些第二感应电极包括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个第二连接线,且该第二轴向上的相邻两个该些第二导电单元藉由该些第二连接线相连并电性连接;其中该些第一连接线和该些第二连接线形成交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层进一步包括 一绝缘层,设置于交错的每一该些第一连接线及每一该些第二连接线之间;及 一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耀诚,严建斌,吴德发,陈峰,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