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7347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8:04
一种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包括一鳍片组与多个散热管,其中该鳍片组设有一连结部及多个穿孔;该等散热管的每一散热管的中段部分设置于上述连结部的表面而与该鳍片组接触,且其前后两端部自该中段部分延伸而穿过上述该等穿孔的其中一穿孔,以于该等散热管的中段部分结合在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上时,将该发热源的热能传导至鳍片组及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以增加其散热效率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创作有关一种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尤指一种由散热管中段部分吸收发热源所产生热能,以将吸收的热能传导至散热管的两端而提升散热效率者。
技术介绍
在现代社会中,电脑设备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产品,且随着资讯处理量的多样化,使电脑设备必须不断提升其中央处理器及绘图显示卡的处理速度及运算效能,但是,运算效能的提升也相对提高了其工作温度,尤其是具有高密度集成电路的芯片;因此,需由在中央处理器及绘图显示卡上设置散热器或风扇以驱散其芯片所产生的热能,以维持运作的稳定度。然而,在电脑设备中同时使用具高运算效能的中央处理器及绘图显示卡的时候,不但会增加该电脑设备内的风扇数量及耗电量,所增加的风扇数量也会产生更大的噪音,并增加使用环境的噪音音量,让使用者饱受扰人噪音之苦。因此,传统的散热器仍有改进的空间。有鉴于此,为了改进上述的缺点,使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可利用其散热管的中段部分吸收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所发出的热能,并将该发热源的热能有效传导至鳍片组及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以提升其散热效率,创作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创作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由将每一散热管的中段部分设置在鳍片组的连结部表面而与该鳍片组接触,并使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自该中段部分延伸而穿过鳍片组的穿孔,能于散热管的中段部分设置于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上时,可将该发热源的热能传导至鳍片组及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以有效增加散热效率。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创作所设的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包括一鳍片组与多个散热管,其中该鳍片组设有一连结部及多个穿孔,该等穿孔设置于连结部左右二侧的其中一侧;该等散热管的每一散热管的中段部分设置于上述连结部的表面而与该鳍片组接触,且其前后两端部自该中段部分延伸而穿过上述该等穿孔的其中一穿孔,以于该等散热管的中段部分结合在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上时,将该发热源的热能传导至鳍片组及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实施时,上述各散热管设有至少三弯折处,且其中二弯折处之间界定该散热管的中段部分。实施时,上述连结部设有多个供容置该等散热管的凹槽。实施时,上述该等散热管的中段部分与该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之间更设有一导热座。实施时,上述导热座上更设有多个供容置该等散热管的固定槽。实施时,上述导热座由铜合金所制成。实施时,上述发热源为一集成电路芯片。实施时,上述该等穿孔分别设置于该连结部的左右二侧。为进一步了解本创作,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配合图式、图号,将本创作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为本创作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I的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创作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5为图3的实施例的俯视外观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鳍片组-I ;散热鳍片-11 ;连结部-12 ;凹槽-121 ;穿孔-13 ;散热管-2 ;第一散热管-21 ;弯折处_211、212、213 ;中段部分-214 ;端部_215、216 ;第二散热管-22 ;弯折处_221、222、223、224 ;中段部分-225 ;端部_226、227 ;第三散热管-23 ;弯折处-231 ;端部_232、233 ;导热座-3 ;固定槽-31 ;固定板-32。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其为本创作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鳍片组I及多个散热管2,其中该鳍片组I由多个散热鳍片11迭置而成,且该鳍片组I设有一连结部12及多个横穿该鳍片组I的穿孔13,该连结部12设有多个凹槽121,而该等穿孔13分别设置于连结部12的左右二侧。该等散热管包含第一、第二及第三散热管(21、22、23),其中,该第一散热管21具有三弯折处(211、212、213),其中二弯折处(212、213)之间界定了第一散热管21的中段部分214,该中段部分214设置于上述连接部12的其中一凹槽121内,并与该连接部12的凹槽121表面接触,而第一散热管21的前后二端部(215、216)自该中段部分214延伸,并分别穿过上述该等穿孔12的其中一穿孔12。该第二散热管22具有四弯折处(221、222、223、224),其中二弯折处(222、223)之间界定了第二散热管22的中段部分225,该中段部分225设置于上述连接部12的其中一凹槽121内,并与该连接部12的凹槽121表面接触,而第二散热管22的前后二端部(226、227)自该中段部分225延伸,并分别穿过上述该等穿孔12的其中一穿孔12。该第三散热管23具有一 U型弯折处231,并由该U型弯折处231延伸而形成其前后二端部(232、233),其中一端部232设置于上述连接部12的其中一凹槽121内,并与该连接部12的凹槽121表面接触,而另一端部233穿过上述该等穿孔12的其中一穿孔12。实施时,可将本创作的鳍片组I及散热管(21、22、23)设置于一电脑零组件上,并将鳍片组I的连接部12紧邻设置于该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上,例如在绘图显示卡中负责执行运算处理的集成电路芯片上,使鳍片组I的连结部12、第一散热管21及第二散热管22的中间部分(214、225)、以及第三散热管23的端部232共同吸收上述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并同时将所吸收的热能传导至鳍片组I的其他区域与该等散热管的其他端部部分,以有效提升鳍片组I及散热管(21、22、23)的散热效率。请参阅图3-5,其为本创作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以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为基础,于第一、第二散热管(21、22)的中段部分(214、225)与第三散热管23的端部232下方设置一铜合金制成的导热座3,该导热座3上设有多个供容置第一、第二散热管(21、22)的中段部分(214、225)与第三散热管23的端部232的固定槽31,且该导热座3的周围设有一固定板32,以于结合该鳍片组I及散热管(21、22、23)于电脑零组件上、并将导热座3的底部与电脑零组件的集成电路芯片发热源上时,可利用该固定板32将导热座3固定于该发热源上,以增加导热座3与密合度而使该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有效传导至鳍片组I及散热管(21、22、23)。实施时,该等穿孔13也可依电脑零组件的集成电路芯片配置及实际应用需求,而仅设置在连结部12左右二侧的其中一侧(图中未示)。因此,本创作具有以下的优点I、本创作利用散热管的中段部分吸收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而可将吸收的热能有效传导至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使散热管达到两倍的导热效能,以提升其实用性及整体散热效能。2、本创作可在绘图显示卡等电脑零组件的芯片效能提升时,减轻散热风扇的使用量及降低风扇的耗电量,以达节省电力的效果。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创作确可达到创作的预期目的,提供一种利用散热管的中段部分吸收电脑零组件的集成电路芯片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并将吸收的热能传导至散热管两端及散热鳍片上,以提升散热效能的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极具产业上利用的价值。以上对本技术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鳍片组,设有一连结部及多个穿孔,所述穿孔设置于连结部左右侧的其中一侧;以及多个散热管,其中各散热管的中段部分设置于所述连结部的表面而与该鳍片组接触,且其前后两端部自该中段部分延伸而穿过所述穿孔的其中一穿孔,以于所述散热管的中段部分结合在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上时,将该发热源的热能传导至鳍片组及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ー鳍片组,设有ー连结部及多个穿孔,所述穿孔设置于连结部左右侧的其中ー侧;以及 多个散热管,其中各散热管的中段部分设置于所述连结部的表面而与该鳍片组接触,且其前后两端部自该中段部分延伸而穿过所述穿孔的其中一穿孔,以于所述散热管的中段部分结合在电脑零组件的发热源上时,将该发热源的热能传导至鳍片组及散热管的前后两端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散热管设有至少三弯折处,且其中二弯折处之间界定该散热管的中段部分。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供与电脑零组件结合的散热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佑伟
申请(专利权)人:撼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