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9968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包括具有前侧面、后侧面、外圆面的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设有轴向中心孔,所述外圆面包括与所述前侧面相交的圆柱面、与所述后侧面相交的且靠近所述后侧面直径逐渐变大的锥面,所述锥面和所述圆柱面成165-170°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径向密封圈,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廉,密封效果好、适应性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
本技术涉及密封圈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钢管进行静水压试验时使用的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
技术介绍
钢管生产过程中,需对每根钢管进行静水压试验,即由专门的水压试验机对钢管进行加压,并在一定压力条件下、静态保持一定时间,以检验焊接质量并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由于需要“静态保压”,所以对整个试验系统的密封性能要求比较高。试验系统的密封包括试验机机体密封和钢管管端密封两个方面,试验机机体的密封都是静态的,由设备制造商完成,可以有效的保证;而钢管管端的密封则是动态的,而且要在测试钢管有一定管径偏差、椭圆度的情况下保证密封的有效性,所以钢管管端采用的密封圈的性能,是水压试验成功的关键,公开号为CN1430709公开日为2003年7月16日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密封圈,包括环状的本体元件,其具有径向内表面,径向外表面,第一轴向端面和第二轴向端面。该密封圈也包括多个孔洞,它们从径向外表面朝向径向内表面向内凸出。但是,这样的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密封效果并不好,适应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密封效果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包括具有前侧面、后侧面、外圆面的密封体,所述密封体设有轴向中心孔,所述外圆面包括与所述前侧面相交的圆柱面、与所述后侧面相交的且靠近所述后侧面直径逐渐变大的锥面, 所述锥面和所述圆柱面成165-170°夹角。本技术的径向密封圈,其外圆面分成圆柱面和锥面两个部分,这样,不但更容易使得密封圈装配进测试的钢管内,而且,锥面也使得整个密封圈的密封效果更好,在测试钢管有一定管径偏差、椭圆度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证密封的有效性。作为优选,所述前侧面设有前凹槽。作为优选,所述前凹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圆弧形凹槽的半径为15mm。作为优选,所述后侧面设有后凹槽。作为优选,所述后凹槽包括内凹槽面、向后侧面同时向外圆面延伸的外凹槽面。作为优选,所述外凹槽面和所述内凹槽面成20-23°夹角。作为优选,所述外凹槽面和所述内凹槽面相交处设有圆弧过渡面。作为优选,所述轴向中心孔包括与所述前侧面相通的前圆孔、与所述后侧面相通的且直径大于所述前圆孔的后圆孔。作为优选,所述后圆孔底部设有向内同时向后侧面延伸的倾斜底面。作为优选,所述倾斜底面和所述后圆孔成75-80°夹角。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径向密封圈,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廉,密封效果好、适应性强。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密封体,101-前侧面,IOla-前凹槽,102-后侧面,102a-, 102al_内凹槽面, 102a2-外凹槽面,102a3-圆弧过渡面,103-外圆面,103a-圆柱面,103b_锥面,104-轴向中心孔,104a-前圆孔,104b-后圆孔,104c-倾斜底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实施例,见附图1,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包括具有前侧面101、后侧面102、外圆面103的密封体1,密封体I设有轴向中心孔104,前侧面101和后侧面102均为平面,与径向密封圈轴向垂直,而且,相互平行,外圆面103包括与前侧面101相交的圆柱面103a、与后侧面102相交的且靠近后侧面102直径逐渐变大的锥面103b,锥面103b为圆台形,越靠近后侧面102,其直径越大,呈线性变化,而且锥面103b和圆柱面103a成165-170°夹角,锥面的存在,不但保证了整个密封圈的最大外圈尺寸,而且使得整个密封圈具有足够的弹性, 能够和钢管内壁紧密贴合,在使用的时候,锥面103b能够保证和测试管的密封性。在前侧面101设有前凹槽101a,前凹槽IOla为圆弧形凹槽,圆弧形凹槽的圆弧半径为15mm。同时在,后侧面102设有后凹槽102a,后凹槽102a包括内凹槽面102al、向后侧面102同时向外圆面103延伸的外凹槽面102a2,外凹槽面102a2的存在,外凹槽面102a2 和锥面之间的密封体壁厚适中,锥面具有足够的弹性和承压强度。外凹槽面102a2和内凹槽面102al成20-23°夹角,同时,在外凹槽面102a2和内凹槽面102al相交处设有圆弧过渡面102a3,消除应力。轴向中心孔104包括与前侧面101相通的前圆孔104a、与后侧面102相通的且直径大于前圆孔104a的后圆孔104b。后圆孔104b底部设有向内同时向后侧面102延伸的倾斜底面104c,该倾斜底面104c和后圆孔104b成75-80°夹角。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前侧面(101)、后侧面(102)、外圆面(103)的密封体(1),所述密封体(1)设有轴向中心孔(104),所述外圆面(103)包括与所述前侧面(101)相交的圆柱面(103a)、与所述后侧面(102)相交的且靠近所述后侧面(102)直径逐渐变大的锥面(103b),所述锥面(103b)和所述圆柱面(103a)成165?170°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前侧面(101)、后侧面(102)、外圆面 (103)的密封体(I ),所述密封体(I)设有轴向中心孔(104),所述外圆面(103)包括与所述前侧面(101)相交的圆柱面(103a)、与所述后侧面(102)相交的且靠近所述后侧面(102)直径逐渐变大的锥面(103b),所述锥面(103b)和所述圆柱面(103a)成165-170°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面(101)设有前凹槽(101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凹槽(IOla)为圆弧形凹槽,所述圆弧形凹槽的半径为15mm。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面(102)设有后凹槽(102a)。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承式被动径向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凹槽(102a)包括内凹槽面(102al)、向后侧面(102)同时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豪赵瑞军胡树林孟德星钱慧良徐泽旋魏忠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洲管道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