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唐大中专利>正文

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4394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包括两个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的主梁管两个所述主梁管均为开口向后的“U”形,该主梁管的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向后的横槽,四个所述横槽相互平行,两个所述主梁管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电机止转片,该电机止转片的止转孔与横槽相重叠,在两个所述主梁管的开口端下方均连接有制动器支架;两个所述主梁管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并且共同连接有平叉管,该平叉管与主梁管的中间段相平行,并且在平叉管的两端均开设有沉孔,所述沉孔内放置有缓冲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合了两轮摩托车的平叉灵活性和传统三轮车的稳定性,拆装方便,通用性强,还具有设计简单、实用可靠、灵活多变、装配方便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零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后轮的平叉总成。
技术介绍
传统的三轮电动摩托车后轮驱动系统是通过车架直接去电机与从动轮相连,导致电机的拆卸维修不便,并且没有减震悬挂结构,整车舒适性差,虽然传统的两轮电动摩托车后驱动系统通过平叉与后轮相连接,但是由于无法安装从动轮,没有副支撑,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拆卸电机和提高整车稳定性的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包括两个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的主梁管(1),两个所述主梁管(I)均为开口向后的“U”形管,该主梁管(I)的两端为扁平状,其尾部均开有开口向后的横槽(Ia),四个所述横槽(Ia)相互平行,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电机止转片(9 ),该电机止转片(9 )的止转孔(9a)与横槽(Ia) 相重叠,在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的开口端相邻管脚下方均装有制动器支架(3);这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并且共同连接在同一平叉管(2)上,该平叉管(2)与主梁管(I)的中间段平行,并且在平叉管(2)的两端均开有沉孔(2a),所述沉孔(2a)内放置有缓冲套(8)。采用以上连接结构时,通过平叉管与车架相连,再在横槽内插入电机轴,然后安装电机和从动轮,拆装方便,也可以仅安装从动轮,根据用户喜好选配单电机驱动和双电机驱动而不改变平叉本身的结构即可实现,无需更改车体其他零部件,便可轻松实现两轮车变成三轮车,增加行车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为了提高平叉总成的强度,两个所述主梁管(I)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管(4)。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上方均倾斜连接有副梁管(5),该副梁管(5)为开口向下的 “U”形管,两个所述副梁管(5)的开口端均是一端搭接在第一加强管(4)上,另一端搭接在远离第一加强管(4)的主梁管(I)的管脚上,所述两个副梁管(5)并排布置。该副梁管可以起到支撑主梁管的作用,同时可以扩展平叉功能,外接其他零部件。为了提高副梁管的支撑强度,两个所述副梁管(5)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管(6)。在装有制动器支架(3 )的主梁管(I)的上方垂直装有减震器安装架(7 ),这两个减震器安装架(7 )对称布置,可以外接减震器,使后轮具备减震系统,提高舒适性。有益效果本技术结合了两轮摩托车的平叉灵活性和传统三轮车的稳定性, 拆装方便,通用性强,还具有设计简单、实用可靠、灵活多变、装配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由主梁管I、平叉管2、制动器支架3、第一加强管4、 副梁管5、第二加强管6、减震器安装架7、缓冲套8和电机止转片9等部件组成,两个主梁管I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两个所述主梁管I均为开口向后的“U”形管,且两个主梁管I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管4。该主梁管I的两端为扁平状,其尾部均开有开口向后的横槽la,四个所述横槽Ia相互平行,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电机止转片9,该电机止转片9的止转孔9a与横槽Ia相重叠,在安装时,用来将电机轴插入到横槽Ia及止转孔9a 中,在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开口端下方均连接有制动器支架3,用来安装制动器。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并且共同连接有同一根平叉管2,该平叉管2与主梁管I的中间段相平行,所述平叉管2为实心管,且在平叉管2的两端均开设有沉孔2a,所述沉孔2a内放置有缓冲套8、内衬管及橡胶平垫。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上方均倾斜连接有副梁管5,该副梁管5为开口向下的“U”形管,两个所述副梁管5的开口端均是一端搭接在第一加强管4 上,另一端搭接在远离第一加强管4的主梁管I的管脚上,所述两个副梁管5并排布置。两个所述副梁管5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管6。在两个主梁管I的上方均竖直连接有减震器安装架7,用来安装减震器,两个所述减震器安装架7对称设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如改变表架和基准柱的数量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的主梁管(I),两个所述主梁管(I)均为开口向后的“U”形管,该主梁管(I)的两端为扁平状,其尾部均开有开口向后的横槽(Ia),四个所述横槽(Ia)相互平行,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电机止转片(9),该电机止转片(9)的止转孔(9a)与横槽(Ia)相重叠,在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的开口端相邻管脚下方均装有制动器支架(3);这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并且共同连接在同一平叉管(2 )上,该平叉管(2 )与主梁管(I)的中间段平行,并且在平叉管(2)的两端均开有沉孔(2a),所述沉孔(2a)内放置有缓冲套(8)。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主梁管(I)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管(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主梁管(I)的上方均倾斜连接有副梁管(5),该副梁管(5)为开口向下的“U”形管,两个所述副梁管(5)的开口端均是一端搭接在第一加强管(4)上,另一端搭接在远离第一加强管(4)的主梁管(I)的管脚上,所述两个副梁管(5)并排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副梁管(5)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管(6)。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其特征在于在装有制动器支架(3)的主梁管(I)的上方垂直装有减震器安装架(7 ),这两个减震器安装架(7 )对称布置。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包括两个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的主梁管两个所述主梁管均为开口向后的“U”形,该主梁管的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向后的横槽,四个所述横槽相互平行,两个所述主梁管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电机止转片,该电机止转片的止转孔与横槽相重叠,在两个所述主梁管的开口端下方均连接有制动器支架;两个所述主梁管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并且共同连接有平叉管,该平叉管与主梁管的中间段相平行,并且在平叉管的两端均开设有沉孔,所述沉孔内放置有缓冲套。本技术结合了两轮摩托车的平叉灵活性和传统三轮车的稳定性,拆装方便,通用性强,还具有设计简单、实用可靠、灵活多变、装配方便等优点。文档编号B62K11/02GK202806986SQ20122046822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专利技术者唐大中 申请人:唐大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后轮平叉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的主梁管(1),两个所述主梁管(1)均为开口向后的“U”形管,该主梁管(1)的两端为扁平状,其尾部均开有开口向后的横槽(1a),四个所述横槽(1a)相互平行,两个所述主梁管(1)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电机止转片(9),该电机止转片(9)的止转孔(9a)与横槽(1a)相重叠,在两个所述主梁管(1)的的开口端相邻管脚下方均装有制动器支架(3);这两个所述主梁管(1)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并且共同连接在同一平叉管(2)上,该平叉管(2)与主梁管(1)的中间段平行,并且在平叉管(2)的两端均开有沉孔(2a),所述沉孔(2a)内放置有缓冲套(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大中
申请(专利权)人:唐大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