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4033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其包括:支架,固定连接在发动机上;至少两个第一夹持部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具有贯通状的通孔部,将该通孔部套设在所述动力转向管的外周;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夹持部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固定所述配线管。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能够将配线管、动力转向管配置地较为牢固、稳定,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配线管、动力转向管与发动机及发动机附近的钣金部件等发生接触、摩擦,防止管路受损而造成短路、漏油等不良情况,消除安全隐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中管路的安装构造,尤其涉及一种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例如拖拉机等车辆中,发动机附近的电气配线等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通常配置为所述动力转向管通过金属夹具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所述配线管通过例如树脂扎带等固定在所述动力转向管上,从而使所述配电管相对于发动机固定。然而,若采用如上所述的配置方式,因为配置过程中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所以管路的配置位置、方向等也变得不稳定。例如,虽然所述配线管通过例如树脂扎带等固定在所述动力转向管上,但是所述配线管仍可能相对于所述动力转向管发生移动,从而使相对于所述动力转向管的位置、方向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发生短路、漏油等不良情况,成为安全隐患。具体地说,所述配线管可能因为与发动机或发动机附近的钣金部件发生接触、摩擦等,从而造成例如电气配线(所述配线管的一例)的绝缘皮等损伤,进而发生电气配线漏电、短路等不良情况。或者,所述动力转向管可能因为与发动机或发动机附近的钣金部件发生接触、摩擦等,从而造成所述动力转向管等发生例如表面绝缘皮熔化、管路老化、摩擦损伤、破损等不良,进而导致动力转向管漏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以能够防止配线管、动力转向管发生熔化、损伤等不良情况,避免短路、漏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其包括支架,固定连接在发动机上;至少两个第一夹持部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具有贯通状的通孔部,将该通孔部套设在所述动力转向管的外周;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夹持部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固定所述配线管。根据本技术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能够将配线管、动力转向管配置地较为牢固、稳定,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配线管、动力转向管与发动机及发动机附近的钣金部件等发生接触、摩擦,防止短路、漏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支架通过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的至少两个部位固定在所述发动机上,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分别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固定在支架上。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还包括盖板,该盖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对向的一侧,并使所述配线管和所述动力转向管位于所述发动机与该盖板之间。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支架包括向远离所述发动机的方向水平延伸的水平部;从该水平部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端部竖直延伸的竖直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竖直部上,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部上。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配线管固定于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盖板固定在所述支架的水平部上,从固定部向车体的外侧且向下方倾斜,所述配线管与所述动力转向管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盖板之间。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发动机的对向侧配置有消音器,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消音器之间,且所述配线管与所述动力转向管均位于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消音器相反的一侧。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配线管与所述动力转向管不接触。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由金属制成且主体部呈环状。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为树脂制的扎带。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扎带具有卡扣部,且通过该卡扣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此外,可选地,上述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所述盖板为钣金件。根据本技术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通过设置盖板来隔热,可以更切实地确保配线管、动力转向管等不受损伤,防止短路、漏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而且,配线管固定在所述支架的水平部的下表面,使得本技术的安装构造更为紧凑。此外,由于本技术的安装构造,能够使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不接触,因而进一步地确保了配线管、动力转向管等不受损伤,防止短路、漏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而且,本技术的安装构造易于实施,且安装操作较为简单。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技术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安装有盖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与图2对应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为举例说明,不应据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主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在下述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变型、技术适用等。图I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中安装有盖板170的一例,且图2中省略示出配线管300、和动力转向管400。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的侧面示意图,且还示出与图2相对应的盖板170。而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件130、第二夹持部件150、动力转向管400均为两个,这仅是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I、图3所示,在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包括支架110固定连接在发动机200上;第一夹持部件130、130,第一夹持部件130、130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110的与发动机200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具有贯通状的通孔部130a,将该通孔部130a套设在动力转向管400的外周;以及第二夹持部件150、150,第二夹持部件150、150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架110的与发动机200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对配线管300进行固定。下面,结合图I和图3,对本技术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I、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包括支架110、第一夹持部件130、130以及第二夹持部件150、150。支架110大致上呈“工”字型,包括沿自身长度方向平行配置的臂部112、112以及架设在臂部112、112之间的肋部114。支架110通过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的至少两个部位固定在发动机200上,由此可以固定得更为牢固。臂部112大致呈细长的“ M ”字型,其一端部通过例如螺栓连接等固定连接在发动机200上,另一端为与发动机200不接触的呈悬空状态的自由端,且构成为主体部与发动机200隔着间隔、即臂部112、112主体部与发动机200不接触。由此,支架110被固定在发动机200上。臂部112可以为例如钣金件、型材部件等。肋部114呈细长状,其两端部分别与臂部112、112通过例如焊接等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大致上呈“工”字型的支架110。肋部114可以为例如钣金件、型材部件等。此外,支架110可以构成为支架110包括向远离所述发动机的方向水平延伸的水平部、以及从该水平部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端部竖直延伸的竖直部。关于第一夹持部件130、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线管与动力转向管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固定连接在发动机上;至少两个第一夹持部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具有贯通状的通孔部,将该通孔部套设在所述动力转向管的外周;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夹持部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的与所述发动机隔开间隔的不同部位上,固定所述配线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本泰典大和田利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