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63291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包括一平台、一接触组件以及一驱动器;该平台承载一复层物件,该接触组件系配置于该平台之一侧,且该驱动器能平移该平台与该接触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用以排除复层物件中的气泡残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贴合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复层物件的施压贴合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通称的复层物件,是指由薄板、胶层、薄膜等物件相互贴合而成的形态。目前常见的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设备、太阳能板等,皆属复层物件中的一种。以触控面板为例,该触控面板可例如是由一保护玻璃(Cover glass)及一触控基板所构成的复层物件。其中,保护玻璃及触控基板之间是进一步透过一感压性接着剂(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 PSA,以下简称感压胶)进行贴合。请参考图1,为传统复层物件的贴合方法的俯视示意图。传统复层物件200的贴合方法,通常是先将感压胶置放于复层物件200的任两层之间,之后再一次性地经由一施压机具100以相对平行于复层物件200的受压表面(上表面)的侧边211位置,开始沿着Y 方向进行触压至另一平行对边212以完成贴合。在此贴合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气泡而使得该些贴合气泡大量残留于复层物件200中,进而影响贴合质量及产品良率。因此,在复层物件的贴合技术上,要如何有效地排除贴合气泡,以有效地提升贴合质量及产品良率,是目前值得加以研究发展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施压贴合装置是改变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的配置,使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是先形成斜向配置而后再进行触压,藉以解决复层物件在贴合时生成贴合气泡的问题,有效地提升复层物件的贴合质量及良率。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包括一平台,承载一复层物件;一接触组件,配置于该平台之一侧;及一驱动器,平移该平台与该接触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该二底材之间包含一黏着物。进一步的,上述黏着物为一框形感压胶膜。进一步的,上述二底材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贴合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并且该黏着物为一全平面的感压胶膜或一框形感压胶膜。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其中之一该底材为一全平面的底材,其中之另一该底材为一框形黏着物底材。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是一滚筒,以滚动方式触压该复层物件。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是一压板,以滑动方式触压该复层物件。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还包含一治具,设置于该平台上,用来容置该复层物件。进一步的,上述治具还包含一固定件,用来固定该复层物件。进一步的,上述平台还包含一定位机构,用来调整及固定该治具的位置。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在触压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时所形成的一接触线垂直或平行于该复层组件的该受压表面的一对角线。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的型态为一多边形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得以有效地排除贴合气泡的残留,进而增加贴合质量及产品良率。以上所述的装置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效能的具体实施细节,请参照下列实施例及图式加以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传统复层物件的贴合方法的俯视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复层物件受触压前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复层物件受触压后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的流程图;图4a是本技术用以执行图3所示步骤的动态俯视配置的示意图;图4b是图4a所示配置的俯视解说图,说明复层物件上受压的斜面宽度细节;图5a至图5c是本技术配置复层物件的多种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6的侧视局部剖示图;图8是本技术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侧视局部剖示图;图9是本技术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图10是图8的侧视局部剖示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一 )先前技术的附图部分100施压机具 200复层物件211侧边212对边(二)本技术的附图部分10复层物件IOa第一底材IOb第二底材IOc黏着物IOd框形结构101、102贴合面103框槽11受压表面Ila第一端角Ilb第一侧边区Ilc第二侧边区Ild第二端角Ile第三端角Ilf第四端角Hg中央区12侧边13形心线14衍生线20接触组件21接触线30、30a驱动器(第一驱动器)31、31a滚珠导螺杆 32,52 第二驱动器33、53导轨34滑道40、40a平台41导引座42定位机构43螺栓50滑台51导引座60治具61固定件61a吸附槽61b负压管64螺栓孔Θ夹角al、a2对角线R三角形路径Rl邻边路径R2对边路径R3斜边路径S空间平面wl> w2> w3> w4> w5 斜面宽度SI至S3本技术流程图的步骤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方式是说明利用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及其装置来实现复层物件的贴合,并且通过改变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的配置,使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是先形成斜向配置而后再进行触压贴合,进而解决复层物件在贴合时所生成的贴合气泡问题。此外,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复层物件型态,可为多边型结构,特别是一种四边形结构,例如为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类矩形等由四条边(线段)所相接而成的形态,其中类矩形更可进一步包含倒角矩形、圆角矩形、弧边矩形等变形形态。请合并参阅图2a及图2b,其分别为本技术复层物件受触压前、后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复层物件10是例如包含至少二底材(如第一底材IOa与第二底材 IOb)及一黏着物10c。其中,第一底材IOa在靠近第二底材IOb的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10d,所述框形结构IOd实质为一具有厚度的框形体,如利用印刷所制成的油墨框架。 除此之外,第一底材IOa及第二底材IOb在实际设计上并非限制仅为单层结构,更可为多层结构或镀膜结构。黏着物IOc是设置于二底材IOa与IOb之间,而所述底材IOa与IOb在接触于黏着物IOc的面即对应分别称之为贴合面101与102。此外,本技术实施例的黏着物是例如采用双面的感压胶膜(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的设计,藉此当实际施压于所述二底材IOa与IOb时,黏着物IOc因间接受压而产生黏性来黏着于所述二底材IOa与 IOb的贴合面101与102,因而完成复层物件10的贴合。由图2a与图2b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在复层物件10的迭层架构上是由一具框形结构IOd的第一底材10a、一黏着物IOc及一全平面的第二底材IOb来迭置而成。其中,黏着物IOc是例如采用全平面的感压胶膜的设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应用上,黏着物IOc亦可采用框形感压胶膜的设计。此外,在未绘制图式的其他实施例当中,复层物件亦可由一全平面的第一底材、一框形黏着物及一全平面的第二底材来迭置而成。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复层物件更可由一全平面的第一底材、一框形黏着物及一框形第二底材来迭置而成。再者,在进一步变化的实施例中,复层物件还可由一全平面的第一底材及一框形黏着物底材来迭置而成,其中所述的框形黏着物底材除了是用来做为底材之外,其靠近第一底材的面上更是直接具有感压黏性。为方便说明本技术的复层物件10施压贴合方法及其装置,以下各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平台,承载一复层物件;一接触组件,配置于该平台的一侧;及一驱动器,平移该平台与该接触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状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