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和手机及其壳体,行位镶件经由行位座滑动设置在下模板上,在行位座上设置有适配斜导柱的导柱孔,行位镶件上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外观面纹路的型腔,型腔内包括与该行位镶件移动方向形成的倒扣,在下内模上设置有用于在斜导柱拉开行位座拖动行位镶件之前可预先顶起行位镶件前端的弹性装置。由于在下模板的下内模上设置了弹性装置,在斜导柱拉开行位之前就先顶起了该行位的底面,使得成型产品外观面部分纹路的行位在横向移动之前就已经与产品的外观面相脱离,由此避免了开模时因行位的横向移动造成产品外观面上的纹路被拖伤,进而提高了产品品质,并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和手机及其壳体
本技术涉及手机及其外观结构件的行位模具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可防止产品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以及利用该模具啤制出的手机壳体等外观件。
技术介绍
如图I所示,图I是现有技术中手机壳体的分解图,手机的壳体一般由前壳110、后壳120、电池面壳130、卡塞和装饰件等部分组成,手机的外观面通常分布在所述前壳110、 后壳120或电池面壳130的曲面或台阶面上。结合图2所示,图2是现有技术图I中的局部A处放大图,有些时候这些外观面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选用相应的纹路,例如,位于所述后壳120侧面带台阶的外观面121就采用了纹路,常用的纹路代号有VDI18#、VDI21#、VDI27#等。但是,这些纹路都深入外观面表面相应厚度,对于壳体的模具需有相应的最小出模斜度要求,如果模具上的出模斜度不能满足,在开模时壳体外观面上的纹路就会被模具拖伤,进而降低了产品品质;而且这种情况发生在有行位的模具上时,由于行位的出模方向与局部外观纹路出模方向形成倒扣,产品被拖伤的概率非常大。因此,现有技术尚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可避免开模时因行位的横向移动造成产品外观面上的纹路被拖伤。同时,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手机壳体,在利用行位成型其侧面纹路的情况下, 可防止开模时因行位的横向移动造成壳体外观面上的纹路被拖伤。以及,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手机,可以较低的成本避免其壳体外观面上的纹路被模具上的行位拖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包括上模板、上内模、下模板、下内模、行位镶件、行位座和斜导柱,所述上内模和所述斜导柱均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下内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行位镶件经由所述行位座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在所述行位座上设置有适配所述斜导柱的导柱孔,所述行位镶件上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外观面纹路的型腔,所述型腔内包括与该行位镶件移动方向形成的倒扣,其中,在所述下内模上设置有用于在所述斜导柱拉开所述行位座拖动所述行位镶件之前可预先顶起所述行位镶件前端的弹性装置。所述的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其中所述弹性装置设置为波子螺丝,所述波子螺丝的定位珠在其内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在所述行位镶件的底面上。所述的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其中在所述行位镶件的底面上还设置有适配所述波子螺丝顶端定位珠的凹坑,所述凹坑的位置位于所述斜导柱拉开所述行位座拖动所述行位镶件移动停止时正对所述波子螺丝顶端定位珠的位置上。一种手机壳体,包括设置在壳体外观面上的纹路,所述壳体设置为手机的前壳、后 壳或电池面壳,其中所述壳体上的部分纹路利用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止外观面纹路被 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啤制而成。一种手机,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外观面上设置有纹路,所述壳体设置为手机的 前壳、后壳或电池面壳,其中所述壳体上的部分纹路利用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止外观面 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啤制而成。本技术所提供的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和手机及其壳体,由 于在下模板的下内模上设置了弹性装置,在斜导柱拉开行位之前就先顶起了该行位的底 面,使得成型产品外观面部分纹路的行位在横向移动之前就已经与产品的外观面相脱离, 由此避免了开模时因行位的横向移动造成产品外观面上的纹路被拖伤,进而提高了产品品 质,并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满足了客户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手机壳体的分解图。图2是现有技术图1中的局部A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局部B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图3中局部C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所描述 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图3是本技术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的结构示 意图,以图1中所述后壳120的塑胶模具为例,该后壳模具包括上模板210、上内模220、下 模板230、下内模240、行位镶件250、行位座260和斜导柱270,所述上内模220和所述斜导 柱270均固定在所述上模板210上,所述下内模240固定在所述下模板230上,所述行位镶 件250连接在所述行位座260上,所述行位座260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板230上,在所述行 位座260上设置有适配所述斜导柱270的导柱孔267,合模时所述斜导柱270卡入所述行位 座260的导柱孔267中,以使所述行位镶件250复位,开模时所述斜导柱270从所述行位座 260的导柱孔267中脱出,一并拉开所述行位座260和所述行位镶件250。结合图4所示,图4是本技术图3中局部B处放大图,所述上内模220上设置 有用于成型所述后壳120外观面纹路的型腔221,和/或,所述行位镶件250上设置有用于 成型所述后壳120外观面纹路的型腔251,在所述行位镶件250的型腔251包括与该行位镶 件250移动方向(图中箭头所示)形成的倒扣252,所述行位镶件250的型腔251还包括位 于台阶面边缘圆弧处254上的纹路。显然,若开模时所述斜导270通过所述行位座260强 行拖出所述行位镶件250,势必会造成后壳120台阶面上的倒扣252以及圆弧处254上半段 的纹路被拖伤。结合图5所示,图5是本技术图3中局部C处放大图,为避免因行位的移动拖 伤后壳120外观面上的纹路,本技术的壳体模具在所述下内模240上设置有弹性装置310,用于在所述斜导柱270拉开所述行位座260拖动所述行位镶件250之前预先顶起所述行位镶件250的前端,由此在所述斜导柱270拉开所述行位座260拖动所述行位镶件250 横向移动的时候就不会拖伤壳体外观面上的纹路了。实际上,由于所述行位座260上的导柱孔267与所述斜导柱270为间隙配合,在开模的瞬间,所述下内模240和所述行位镶件260带着成型的所述后壳120随所述下模板230 一起刚刚脱开所述上内模220,此刻所述行位座260和所述行位镶件250都没有移动,而所述行位镶件250在所述弹性装置310的弹顶作用下,其前端的型腔部分就已经与所述后壳 120相脱离了 ;继而在所述斜导柱270的作用下,所述行位座260拖动所述行位镶件250横向移动。在本技术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装置310可优选成本低廉的波子螺丝,所述波子螺丝的定位珠313在其内部弹簧312的弹力作用下顶在所述行位镶件250的底面上。所谓的波子螺丝,即在螺丝本体311上设置有弹簧312和定位珠313,所述定位珠313卡在所述螺丝本体311的顶部,所述弹簧312位于所述螺丝本体311的内部,并处于部分被压缩的状态,所述弹簧312的顶端顶在所述定位珠313上。较好的是,在所述行位镶件250的底面上还设置有适配所述波子螺丝顶端定位珠 313的凹坑253,所述凹坑253的位置位于所述斜导柱270拉开所述行位座260拖动所述行位镶件250移动停止时正对所述波子螺丝顶端定位珠313的位置上。由此还可以利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外观面纹路被行位拖伤的塑胶模具,包括上模板、上内模、下模板、下内模、行位镶件、行位座和斜导柱,所述上内模和所述斜导柱均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下内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行位镶件经由所述行位座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在所述行位座上设置有适配所述斜导柱的导柱孔,所述行位镶件上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外观面纹路的型腔,所述型腔内包括与该行位镶件移动方向形成的倒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内模上设置有用于在所述斜导柱拉开所述行位座拖动所述行位镶件之前可预先顶起所述行位镶件前端的弹性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江波,腾明权,朱晓鹏,刘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捷荣模具工业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