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紧装置,用于拉紧装设于工件内腔中的待拉紧件,包括与所述待拉紧件相连的卡紧部件和活动装设于卡紧部件内且用于使卡紧部件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杆。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改进后的压气机转子由于其进口尺寸小于其内腔尺寸,使现有的回转体式的拉紧装置不能进入其内腔中,无法与装设于转子内腔中的待拉紧件相连,从而无法对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而导致发动机工作时出现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紧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紧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装置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拉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常需要在压气机转子上施加预紧力,用以保证发动机工作安全可靠,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拉紧装置对压气机转子上的拉紧位置处施加预紧力。现有发动机的拉紧位置一般是敞开式的,即发动机转子进口处的尺寸比转子内腔的尺寸大,当采用现有的拉紧装置对转子内腔中的待拉紧件上的拉紧位置施加预紧力时, 由于拉紧位置处是敞开式的,故拉紧装置的结构不受限制,一般现有的拉紧装置都是结构简单的回转体式的拉紧装置。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现有发动机上压气机转子进口处的尺寸小于其内腔的尺寸, 由于拉紧位置位于转子内腔中的待拉紧件上,故现有的拉紧装置无法由转子进口处进入转子的内腔完成与拉紧位置的配合,从而无法对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使得发动机在工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紧装置,以解决改进后的压气机转子由于其进口尺寸小于其内腔尺寸,使现有的回转体式的拉紧装置不能进入其内腔中,从而无法对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而导致发动机工作时出现安全隐患的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紧装置,用于拉紧装设于工件内腔中的待拉紧件,包括与待拉紧件相连的卡紧部件和活动装设于卡紧部件内且用于使卡紧部件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杆。进一步地,卡紧部件包括第一卡爪、第二卡爪以及导轨,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第一端均滑动装设于导轨上,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第二端均与待拉紧件相连。进一步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第二端均为圆弧筒,拉杆活动装设于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组成的圆柱内腔内。进一步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第二端外侧均设有凸缘,凸缘的外表面上加工有外螺纹。进一步地,拉杆为阶梯轴,阶梯轴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拉杆头,第一段和第二段通过圆锥面过渡连接,第一段的直径小于第二段的直径、第二段的直径小于拉杆头的直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组成的圆柱内腔的直径等于第二段的直径。进一步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第二端内侧边缘均倒有斜角。进一步地,导轨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块。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的拉紧装置,用于拉紧装设于工件内腔中的待拉紧件,包括与待拉紧件相连的卡紧部件I和活动装设于卡紧部件I内且用于使卡紧部件I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杆3。由于卡紧部件I可在拉杆3的作用下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故可以通过拉杆3 改变卡紧部件I的外形尺寸,使卡紧部件I能够从工件上的小进口进入到其大内腔中,与大内腔中的拉紧位置相连,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2、本技术的拉紧装置,由于拉杆3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间通过圆锥面31过渡连接,且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内侧边缘均倒有斜角,故通过圆锥面31与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上倒有斜角的部位相配合,即使使用较小的外力,也可把拉杆3的第二段轻松的拉入到由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组成的圆柱内腔内。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拉紧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拉紧装置对改进后的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前的示意图;图3是图I的拉紧装置对改进后的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时的示意图。图例说明I、卡紧部件;11、第一^^爪;111、凸缘;12、第二卡爪;13、导轨;3、拉杆;31、圆锥面;5、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拉紧装置,用于拉紧装设于工件内腔中的待拉紧件,包括与待拉紧件相连的卡紧部件I和活动装设于卡紧部件I内且用于使卡紧部件I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杆3。本技术中,工件指压气机转子,由于卡紧部件I可在拉杆3的作用下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当压气机转子进口处的尺寸小于其内腔的尺寸时,可以通过拉杆3使卡紧部件I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从而改变卡紧部件I的外形尺寸,使卡紧部件I能够从压气机转子的小进口进入到压气机转子的大内腔中,与位于转子内腔中的待拉紧件相连,从而给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使发动机工作时安全可靠。本优选实施例中,卡紧部件I包括第一^^爪11、第二卡爪12以及导轨13。第一^^ 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一端均滑动装设于导轨13上,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均与待拉紧件相连。由于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均滑动装设于导轨13上,故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均能单独沿导轨13滑动。当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相向运动时, 卡紧部件I向内收缩,其外形尺寸变少;当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相背运动时,卡紧部件I向外扩张,其外形尺寸变大。另,导轨13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块5,用于对相背运动的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沿导轨13相背运动的距离进行限制。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均为圆弧筒,拉杆3活动装设于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组成的圆柱内腔内。由于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均为圆弧筒,当拉杆3的第二段处于由两卡爪组成的圆柱内腔内时,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可以形成一个与转子内腔中待拉紧件相配合的理想的回转体。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外侧均设有凸缘111,凸缘 111的外表面上加工有外螺纹。通过凸缘111上的外螺纹与装设于压气机转子内腔中待拉紧件上的内螺纹卡紧配合,用于使拉紧装置与待拉紧件相连,从而实现依靠拉紧装置给压气机转子施加向上的预紧力的目的。本优选实施例中,拉杆3为阶梯轴,阶梯轴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拉杆头。第一段和第二段通过圆锥面31过渡连接;第一段的直径小于第二段的直径、第二段的直径小于拉杆头的直径;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组成的圆柱内腔的直径等于第二段的直径;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内侧边缘均倒有斜角。拉紧装置对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前,两者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拉紧装置对压气机转子施加预紧力时,两者的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拉紧装置由图2所示的位置运动到图3所示的位置时,其动作过程如下如图2、图3所示,拉杆3的第一段位于由第一^^爪11和第二卡爪12组成的圆柱内腔内,拉杆3的第二段和拉杆头位于压气机转子的大内腔中。当拉杆3的第一段受到一个向上的外力时,由于拉杆3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间通过圆锥面31过渡连接,且第一卡爪11 和第二卡爪12的第二端内侧边缘均倒有斜角,故当作用在拉杆3上的力较小时,通过圆锥面31与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上倒有斜角的部位相配合,拉杆3的第二段可以很容易的被拉入到由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组成的圆柱内腔内。当拉杆3开始运动到其第二段将要进入到圆柱内腔内的过程中,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将在拉杆3的挤压力作用下沿轨道13相背滑动;当拉杆3的第二段开始进入圆柱内腔内时,由于第一卡爪11和第二卡爪12组成的圆柱内腔的直径等于第二段的直径,故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紧装置,用于拉紧装设于工件内腔中的待拉紧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待拉紧件相连的卡紧部件(1)和活动装设于所述卡紧部件(1)内且用于使所述卡紧部件(1)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拉杆(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雅琼,贺冶,张菊绒,周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