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强龙专利>正文

一种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61261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包括上压模(11)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上压模(11)两侧的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所述左侧下压模(12)和所述右侧下压模(13)端部均具有能够与支撑轨道(21)的支撑面贴合的第一工作面。该装置工作时,通过上压膜、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的相对运动压弯支撑轨道,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状的支撑轨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使得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与支撑轨道的支撑面贴合,进而保证两者为支撑轨道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使得上压模作用于支撑轨道上后,支撑轨道受到的力更容易平衡而不易形成力矩,从而避免支撑轨道发生扭曲变形,减小了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支撑轨道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减小支撑轨道加工误差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
技术介绍
支撑轨道用于支撑运动部件,并限制运动部件的运动轨迹,使得运动部件按照设定路线运动以完成预定功能。在不同的机械设备中,支撑轨道的形状根据运动部件的轨迹而不同,而支撑轨道的加工方式亦根据支撑轨道的材料、形状等有所不同。以环冷机为例,环冷机主要用于对回转窑排出的高温氧化球团矿进行鼓风冷却,使其温度降低到适当范围。环冷机主要由台车框架、台车、支承辊以及支撑轨道组成,支撑轨道安装在台车框架的下环板上,台车上设置有台车轮,支承辊带动台车运行后,台车轮将沿着支撑轨道回转,从而实现对氧化球团矿的冷却。目前,上述支撑轨道的加工通常采用人工方式,技术人员操作千斤顶不断地变换位置,在支撑轨道上重复压弧,以形成所需外形及尺寸的支撑轨道。千斤顶的端部为点或者平面,而支撑轨道上与千斤顶作用的加工面为曲面,由于没有其他装置对支撑轨道进行支撑,当千斤顶向支撑轨道施加作用力时,支撑轨道的受力不易平衡,继而容易在支撑轨道上形成力矩,导致支撑轨道发生扭曲变形,最终造成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较大。由此,当台车轮沿着该支撑轨道回转时,势必由于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而与支撑轨道发生干涉,造成台车发生跑偏、晃动等现象。另外,上述支撑轨道的加工采用人工方式,操作繁琐,且工作量较大,导致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支撑轨道的加工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如何减小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轨道压弯装置,该装置能够减小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包括上压模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上压模两侧的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所述左侧下压模端部和所述右侧下压模端部均具有能够与支撑轨道的支撑面贴合的第一工作面。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所述上压模端部具有能够与所述支撑轨道的施压面贴合的第二工作面。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左侧下压模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贴合。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还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底板两端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右侧下压模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内表面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内表面贴合。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还包括确定所述上压模移动距离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左侧下压模和所述右侧下压模之间,且其位于所述上压模下方。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所述限位件为刻度尺,所述刻度尺上滑动设置有标不杆。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所述上压模的侧面垂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所述上压模的同一侧面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所述左侧下压模的侧面和/或所述右侧下压模的侧面垂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优选地,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中,所述上压模与油压机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包括上压模、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分别位于上压模两侧,左侧下压模端部和右侧下压模端部均具有能够与支撑轨道的支撑面贴合的第一工作面。该装置工作时,通过上压膜、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的相对运动压弯支撑轨道,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状的支撑轨道。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使得左侧下压模和右侧下压模与支撑轨道的支撑面贴合,进而保证两者为支撑轨道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使得上压模作用于支撑轨道上后,支撑轨道受到的力更容易平衡而不易形成力矩,从而避免支撑轨道发生扭曲变形,减小了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上图1-2 中上压模11、左侧下压模12、右侧下压模13、第一底板141、第一侧板142、第二侧板143、第二底板151、第三侧板152、刻度尺16、第一加强筋17、第二加强筋18。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支撑轨道压弯装置,该装置能够减小支撑轨道的加工误差。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包括上压模11、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分别位于上压模11两侧。具体实施时可将上压模11固定,操作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相对于上压模11运动,也可将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固定,操作上压模11相对于两者运动,鉴于操作成本及精度的考虑,本技术实施例将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固定于工作台上,上压模11则可以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运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的关键改进之处在于,左侧下压模12端部和右侧下压模13端部均具有能够与支撑轨道21的支撑面贴合的第一工作面,该支撑面为支撑轨道21在上压模11的作用下与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的接触面。上述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工作时,将支撑轨道21放置于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上,驱动机构带动上压膜11向支撑轨道21的第二工作面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撑轨道21发生弯曲,通过控制上压膜11的移动距离保证支撑轨道21的尺寸R,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状的支撑轨道21。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技术提实施例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保证了支撑轨道21的第一工作面在运动过程中与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上的支撑面贴合,进而保证两者为支撑轨道21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使得上压模11作用于支撑轨道21上后,支撑轨道21受到的力更容易平衡而不易形成力矩,从而避免支撑轨道21发生扭曲变形,减小了支撑轨道21的加工误差,缓解了沿着支撑轨道21运动的设备与支撑轨道21发生干涉的现象,保证该设备不易出现跑偏、晃动等问题。上述上压模11与支撑轨道21可为点接触,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压模11端部具有能够与支撑轨道21的施压面贴合的第二工作面。此方案中,支撑轨道21在发生弯曲的过程中,其与上压模11的接触面积有所增大,从而保证了支撑轨道21的压弯过程更加平稳,进一步降低了支撑轨道21发生扭曲变形的概率,使其加工误差更小。为了便于左侧下压模12的安装固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轨道压弯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座,该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底板141以及分别固定于第一底板141两端的第一侧板142和第二侧板143,左侧下压模12的两侧面分别与第一侧板142的内表面和第二侧板143的内表面贴合。将左侧下压模12装配至第一安装座内,即可实现方便、可靠地固定左侧下压模12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轨道压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压模(11)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上压模(11)两侧的左侧下压模(12)和右侧下压模(13),所述左侧下压模(12)端部和所述右侧下压模(13)端部均具有能够与支撑轨道(21)的支撑面贴合的第一工作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强龙
申请(专利权)人:朱强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