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刮膜蒸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0209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2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刮膜蒸馏器,包括筒体,筒体上分别开有进料口、轻相出口、重相出口及真空口,筒体的外围设置加热夹套,加热夹套上分别布置热媒进口管与热媒出口管;在筒体的一端装置搅拌驱动机构,搅拌驱动机构伸入筒体内并与转轴的一端连接,转轴的另一端贯穿布料器并连接滑动固定轴承,滑动固定轴承装置于支承盘上;位于布料器的下部,于转轴的外围装置搅拌成膜装置;位于布料器的上部,在支承盘上还装置内导流筒,内导流筒的外围套装外导流筒,内导流筒与外导流筒之间设有冷凝盘管,在外导流筒上还开有冷媒进口与冷媒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精馏填料功能,大大提高了精馏后产品的纯度及色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蒸馏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精馏作用的刮膜蒸馏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薄膜蒸发器的作用是物料液体沿加热管壁呈膜状流动而进行传热和蒸发,优点是传热效率高,蒸发速度快,物料停留时间短,因此特别适合热敏性物质的蒸发。但是由于汽相的行程长,因此蒸发膜表面的操作真空度较低(与短程蒸馏器相比较),对于常压下沸点混合物的分离需要较高的分离温度,容易造成物料的碳化、结焦等情况,局限性很大。短程蒸馏器由于操作真空度大大高于刮板式薄膜蒸发器,针对高沸点混合物的分离有很大的优势,分离温度可以大大低于刮板式薄膜蒸发器,但对轻相蒸发汽化过程中造成雾沫夹带;并且由于汽相行程短,几乎没有汽液分离的作用,因此轻相物料中会夹带少量的高沸物,致使产品的色度太深或纯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薄膜蒸发器与短程蒸馏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一种刮膜蒸馏器,其有效的弥补了刮板式薄膜蒸发器与短程蒸馏器的缺点,并具有精懼填料功能,大大提闻了精懼后广品的纯度及色泽。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刮膜蒸馏器,包括筒体,筒体上分别开有进料口、轻相出口、重相出口及真空口,筒体的外围设置加热夹套,加热夹套上分别布置热媒进口管与热媒出口管;在筒体的一端装置搅拌驱动机构,搅拌驱动机构伸入筒体内并与转轴的一端连接,转轴的另一端贯穿布料器并连接滑动固定轴承,滑动固定轴承装置于支承盘上;位于布料器的下部,于转轴的外围装置搅拌成膜装置;位于布料器的上部,在支承盘上还装置内导流筒,内导流筒的外围套装外导流筒,内导流筒与外导流筒之间设有冷凝盘管,在外导流筒上还开有冷媒进口与冷媒出口。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内导流筒中可放置精馏填料;于所述筒体的顶部开有检修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适用于高热敏性物料、对色泽或纯度要求高的场合,其与刮板式薄膜蒸发器比较,具有更高的蒸发真空度,避免了以往易造成物料碳化、结焦的情况;与短程蒸馏器相比,其轻、重组份分离彻底,具有不易夹带雾沫的优点;同时本技术内部可增加具有精馏作用的填料,使本技术兼具精馏作用。 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包括筒体2,筒体2上分别开有进料口 14、轻相出口 7、重相出口 17及真空口 9,筒体2的顶部开有检修口 18。筒体2的外围设置加热夹套3,加热夹套3上分别布置热媒进口管15与热媒出口管15’;在筒体2的一端装置搅拌驱动机构1,搅拌驱动机构I伸入筒体2内并与转轴5的一端连接,转轴5的另一端贯穿布料器16并连接滑动固定轴承6,滑动固定轴承6装置于支承盘13上;位于布料器16的下部,于转轴5的外围装置搅拌成膜装置4 ;位于布料器16的上部,在支承盘13上还装置内导流筒10内导流筒10中可放置精馏填料。内导流筒10的外围套装外导流筒11,内导流筒10与外导流筒11之间设有冷凝盘管12,在外导流筒11上还开有冷媒进口管110与冷媒出口管110’。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如图I所示,混合物料c从进料口 14进入筒体2内,布料器16工作,将混合物料c均匀的分布于筒体2的内壁面上,此时搅拌成膜装置4的快速转动,将混合物料c与在离心力作用下刮成厚度均匀的液膜,由于筒体2的外围设有加热夹套3,热媒b (通常是指导热油)由热媒进口管15进入加热夹套3,以此实现对筒体2的内壁面加热,实现对混合物料C进行连续不断均匀加热,混合物料C的加热温度通过控制热媒的温度来调节,混合物料C中的轻组份在从上向下的流动,同时从受热的物料膜中汽化,汽化后的汽相Cl上升,进入内导流筒10,经过内导流筒10后进入外导流筒11,由于外导流筒11中密集分布冷凝盘管12,此时对冷媒进口管110处加入冷媒(通常是指冷却水),汽相Cl与带有冷媒的冷凝盘管12接触后,冷凝为液体c2,液体c2经过轻相出口 7流出进入轻组份汇聚槽中(图中未示意出)。而无法冷凝的气体通过真空口 9抽出。混合物料c中的重组份作为残夜沿筒体的内壁面向下流,经过重相出口 17流出,实现了混合物料c中轻组份与重组份的有效分离。当在内导流筒10中加入精馏填料后,其工作过程如下如图I所示,混合物料c从进料口 14进入筒体2内,布料器16工作,将混合物料c均匀的分布于筒体2的内壁面上,此时搅拌成膜装置4的快速转动,将混合物料c与在离心力作用下刮成厚度均匀的液膜,由于筒体2的外围设有加热夹套3,热媒b (通常是指导热油)由热媒进口管15进入加热夹套3,以此实现对筒体2的内壁面加热,实现对混合物料C进行连续不断均匀加热,混合物料C的加热温度通过控制热媒的温度来调节,混合物料C中的轻组份在从上向下的流动,同时从受热的物料膜中汽化,汽化后的汽相Cl上升,进入内导流筒10,由于内导流筒10中加入精馏填料,汽相Cl与精馏填料接触后,产生汽液相通的过程,热量相互交换,当汽相遇到液相时,汽相的热量部分传递给液相,造成汽相中沸点相对较高的部分液化,放出热量;液相遇到汽相时吸收了汽相的部分热量,吸收的热量造成液相中沸点相对较低的部分汽化,如此反复进行气液相的接触,致使上升的汽相中低沸点的物料纯度越来越高,下降液相中高沸点的物料越来越多,达到分离且提纯的效果。由于外导流筒11中密集分布冷凝盘管12,此时对冷媒进口管110处加入冷媒(通常是指冷却水),经过分离提纯效果后的汽相Cl与带有冷媒的冷凝盘管12接触后,冷凝为液体c2,液体c2经过轻相出口 7流出进入轻组份汇聚槽中(图中未示意出)。而无法冷凝的气体通过真空口9抽出。由本技术得出的具体实验结果如下例一在混合石蜡(多碳醇C12—C26)的分离中,采用本技术后得到的轻组份C12的纯度远高于传统的短程蒸馏器得到的轻组份纯度,而且轻组份中不含高沸点醇,分离的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短程蒸馏器。上述搅拌驱动机构、搅拌成膜装置均为已有公知结构,其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刮膜蒸馏器,包括筒体(2),所述筒体(2)上分别开有进料口(14)、轻相出口(7 )、重相出口( 17 )及真空口( 9 ),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 )的外围设置加热夹套(3 ),加热夹套(3)上分别布置热媒进口管(15)与热媒出口管(15’ );在筒体(2)的一端装置搅拌驱动机构(1),所述搅拌驱动机构(I)伸入筒体(2)内并与转轴(5)的一端连接,转轴(5)的另一端贯穿布料器(16)并连接滑动固定轴承(6),所述滑动固定轴承(6)装置于支承盘(13)上;位于布料器(16)的下部,于转轴(5)的外围装置搅拌成膜装置(4);位于布料器(16)的上部,在支承盘(13)上还装置内导流筒(10),内导流筒(10)的外围套装外导流筒(11),内导流筒(10)与外导流筒(11)之间设有冷凝盘管(12),在外导流筒(11)上还开有冷媒进口(110)与冷媒出口(110,)。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刮膜蒸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流筒(10)中可放置精馏填料。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刮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刮膜蒸馏器,包括筒体(2),所述筒体(2)上分别开有进料口(14)、轻相出口(7)、重相出口(17)及真空口(9),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的外围设置加热夹套(3),加热夹套(3)上分别布置热媒进口管(15)与热媒出口管(15’);在筒体(2)的一端装置搅拌驱动机构(1),所述搅拌驱动机构(1)伸入筒体(2)内并与转轴(5)的一端连接,转轴(5)的另一端贯穿布料器(16)并连接滑动固定轴承(6),所述滑动固定轴承(6)装置于支承盘(13)上;位于布料器(16)的下部,于转轴(5)的外围装置搅拌成膜装置(4);位于布料器(16)的上部,在支承盘(13)上还装置内导流筒(10),内导流筒(10)的外围套装外导流筒(11),内导流筒(10)与外导流筒(11)之间设有冷凝盘管(12),在外导流筒(11)上还开有冷媒进口(110)与冷媒出口(1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锡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恒谊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