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5229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0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液晶显示领域,该液晶显示面板可在单盒厚结构的基础上保证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一致,降低了透反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的难度。该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分子层,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由横纵交叉的栅线和数据线划分出的数个子像素区域,每个所述子像素区域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所述第一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预倾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半透半反液晶显示器具有功耗低、环境光适应性强等优点,是目前比较活跃的平板显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掌 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移动显示设备。半透半反液晶显示器可以单独或同时采用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来显示图像,所以半透半反液晶显示器可以在任何环境光下使用。半透半反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是将每个红、绿、蓝子像素单元分成透射区和反射区两部分,使透射区的液晶工作于透射模式,反射区的液晶工作于反射模式。其工作原理是当环境较暗时,打开背光源,光线透过透射区,器件工作于透射模式,而在明亮的环境下,外界的光照强度比背光源的光照强度大,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工作于反射模式,利用反射来自外界的光线来显示图像。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透射区出射的光线只经过一次液晶分子层,而反射区出射的光线经过了两次液晶分子层,当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的厚度和排布与透射区的一致时,反射区的光程为透射区光程的两倍,由于透射区和反射区存在光程差,经透射区与反射区出射的光线相位延迟量不匹配,从而严重影响显示效果。故而,为保证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一致,现有的透反式液晶显示器通常采用双盒厚的结构,通过改变光线通过透射区或反射区的光程实现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一致,但双盒厚的结构通常会提高透反式液晶显示器的制作工艺的难度,进而提高了透反式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成本,降低了良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面板可在单盒厚结构的基础上保证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一致,降低了透反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的难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分子层,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由横纵交叉的栅线和数据线划分出的数个子像素区域,每个所述子像素区域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所述第一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预倾角。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相互平行,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基板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透明基板、钝化层、像素电极层和第一取向层,在所述反射区内,所述钝化层内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的表面为凹凸结构。所述像素电极层包括位于透射区的第一像素电极和位于反射区的第二像素电极。所述第一预倾角为5°至35°,所述第二预倾角为20°至50°,所述液晶分子层的厚度为2微米至8微米。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所述第一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预倾角,使得经透射区出射的透射光的相位延迟量与经反射区出射的反射光的相位延迟量匹配。并且,由于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的结构,从而大大简化了透反式液晶显示面板制作工艺的难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分别遮盖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区的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以与水平面呈第一角度的紫外光分别照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射区的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分别遮盖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射区的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以与水平面呈第二角度的紫外光分别照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区的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的材质为感光性聚酰亚胺。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对制作工艺要求不高,简便易行,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良品率,降低了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液晶显示面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第一基板; 11一第一偏光片; 12—第一透明基板;13一纯化层; 14一像素电极层; 15—第一取向层;16—反射层; 2—第二基板;3—液晶层;31—液晶分子。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结构,如图I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所述第一基板I和所述第二基板2之间设置有液晶分子层3,所述第一基板I包括由横纵交叉的栅线和数据线划分出的数个子像素区域,每个所述子像素区域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其中,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中的液晶分子31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a,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中的液晶分子31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P,所述第一预倾角a小于所述第二预倾角3。 由于透射区的液晶分子31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a,而反射区的液晶分子31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P,且第一预倾角a小于第二预倾角P,这意味着透射区的液晶分子31在水平面上的水平分量大于反射区的液晶分子31在水平面上的水平分量,则同一束光线分别穿过相同厚度的透射区和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时,光线在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内所产生的水平相位延迟量A Ii1大于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内所产生的水平相位延迟量A n2。进一步的,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结构,即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的厚度与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的厚度相同,而由于透射区出射的光线只需经过一次液晶分子层3,反射区出射的光线需经过两次液晶分子层3,即d反射区=2*d透射区,则通过对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3内的液晶分子31的第一预倾角a或反射区的液晶分子31的第二预倾角0的优化,可使得A 1^=2* A n2,综上,可以得到透射区(A n*d)=反射区(A n*d),从而实现了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的匹配,并最终达到半透半反的显示效果。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所述第一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预倾角,使得经透射区出射的透射光的相位延迟量与经反射区出射的反射光的相位延迟量匹配。并且,由于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的结构,从而大大简化了透反式液晶显示面板制作工艺的难度。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出于降低制作工艺的难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分子层,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由横纵交叉的栅线和数据线划分出的数个子像素区域,每个所述子像素区域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一预倾角,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层中的液晶分子与水平面呈第二预倾角,所述第一预倾角小于所述第二预倾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畅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