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芴类有机电致磷光主体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48005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00:08
吡啶芴类有机电致磷光主体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新一代有机发光显示材料与技术,因其刚性结构而具有高的三线态能级及良好的空穴注入和传输性能,三维大体积空间位阻效应使其具有稳定的无定形态,而广泛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吡啶芴类的主体材料,具体设计结构如下:具体涉及制备方法、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该材料具有:(1)高的发光效率;(2)高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温度,有效抑制浓度淬灭及二聚体发光;(3)合成方法简单。其初步结构,作为主体材料实现了红绿蓝三基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这类化合物在电致磷光主体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巨大的商业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基于将9-羟基-9-(2-吡啶基)芴的9位羟基用芳环取代使其功能化的制备方法,并涉及这些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步骤以及原料。
技术介绍
自1987年邓青云报道了高亮度低电压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以来,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和固体照明技术而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及工业界精英极大的研究热情。同无机材料的显示器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有着其无法企及的诸多优势,如材料来源广、能耗小、重量轻、体积小、制造工艺简单、对比度高、视角广、驱动电压低、颜色可调、响应速度快、发光效率高、柔性显示等等。因此,被誉为 “ 21世纪平板显示技术”,是业界公认的最理想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显示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类材料。而有机电致荧光材料由于其三线态激子存在自旋禁阻而不能有效利用其三线态激子能量,使其器件内量子效率一直存在25% 的理论极限。与此相反,有机小分子电致磷光材料由于因重金属的旋轨耦合作用而使得其三线态激子通过系间穿越而有效发光,从而使得有机小分子磷光材料突破内量子效率25% 的理论限制而达到100%。另外,其简单的制备方法及颜色可调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吡啶芴类有机电致磷光主体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是将吡啶芴类中芴的9位氢原子位用不同的芳环取代使其功能化,其具有如下结构:?通式I通式I中,n?=?1或2,Ar为芳环结构,其具体如下列结构:?。?dest_path_image002a.jpg,2012105607149100001dest_path_image004.jpg,2012105607149100001dest_path_image006.jp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吡啶芴类有机电致磷光主体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是将吡啶芴类中芴的9位氢原子位用不同的芳环取代使其功能化,其具有如下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吡啶芴类有机电致磷光主体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通式I所代表的化合物均含吡啶芴类,所有引入的功能性官能团Ar均连接在芴的9位。3.—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吡啶芴类有机电致磷光主体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为 a.取2-溴吡啶加入到单口圆底烧瓶,在干冰丙酮及氮气保护下低温搅拌,取正丁基锂缓慢加入反应器中,低温反应O. 5-5小时,取芴酮用THF溶解注入恒压滴液漏斗中,并加入乙醚稀释,滴加到反应器中,低温反应1-5小时,然后常温反应;用水处理,用乙酸调pH约为中性,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令海黄维赵祥华仪明东张广维常永正张效霓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