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废水连续处理装置,长方形壳体内隔有厌氧区、兼氧区、好氧区、生物过滤区,好氧区内的上部是生物过滤区,好氧区内悬挂有生物填料,生物过滤区内填充有活性炭;兼氧区中液面上放置第一浮标,第一泵一端连接于兼氧区的中下部、另一端通从好氧区顶部伸在好氧区的壳体壁和生物过滤区的壳体壁之间,伸在两个所述壳体壁之间的管路端包含文丘里管,文丘里管开口朝向下方,该开口正下部设有挡板,挡板正下部设导流板,导流板搭放在漂浮在好氧区液面上的第二浮球上;好氧区液面上还漂浮第二浮标;好氧区和生物过滤区之间设第二泵;本发明专利技术集厌氧、兼氧、好氧、生物过滤室于一体,占地面积小、处理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对农村生活污水废水进行连续处理的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不仅影响村民居住环境,而且严重威胁了农民的身体健康。而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建设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当前农村污水处理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为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另一种为人工湿地工艺。膜生物反应器是是膜分离技术和活性污泥生物技术的结合,其高效的固液分离使出水水质良好,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生活污水处理后可直接回用。污水首先经化粪池厌氧消化,降低有机物负荷。但也存在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膜的价格比较高,膜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物理性的堵塞、化学性的结构及生物性的污染,从而造成更换周期短、运行维护成本高,另外就是MBR的生化功能并未改变生化本质。人工湿地工艺是农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上清液通过集水管道进入进水井,经过格栅流入沉淀池,经沉淀的上清液用泵扬入一级人工湿地,而后再进入二级人工湿地,二级人工湿地的出水回流至清水池,可供绿化、灌溉,也可溢流至附近坑塘,但该工艺需要有较大的土地和相应的温度,比如在冬天,该工艺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废水连续处理装置,该装置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能耗小、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操作且无污染。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含一个长方形壳体,长方形壳体内隔有厌氧区、兼氧区、好氧区、生物过滤区四部分,厌氧区隔壁是兼氧区,好氧区呈L型,从厌氧区和兼氧区的底部延伸至兼氧区的旁侧,好氧区内的上部是生物过滤区,好氧区内悬挂有生物填料,生物过滤区内填充有活性炭;厌氧区和兼氧区之间有出水管道相连,兼氧区中的液面上放置第一浮标,第一浮标通过第一杠杆连接自动开关;第一泵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兼氧区的中下部、另一端通过管路从好氧区顶部伸在好氧区的壳体壁和生物过滤区的壳体壁之间,并且伸在两个所述壳体壁之间的该管路端包含一个文丘里管和一个连接文丘里管最窄区的空气管,空气管另一端伸到壳体外;文丘里管的开口朝向下方,该开口的正下部设有挡板,挡板的正下部设置高度低于生物过滤区底部的导流板,导流板一端活动连接好氧区的壳体内壁、另一端搭放在漂浮在好氧区液面上的第二浮球上;好氧区的液面上还漂浮有第二浮标,第二浮标通过第二杠杆连接自动延时开关;好氧区和生物过滤区之间设置第二泵,第二泵的出水管路伸在生物过滤区的顶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专利技术设备是集厌氧、兼氧、好氧、生物过滤室于一体的污水处理装置,该设备占地面积小、处理率高、处理过程投资小、操作简单费用低、自动化程度高。2、在好氧区不需要曝气装置,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3、所有过程全自动控制,有液位控制泵开关,无需人工操作。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中I .厌氧区;II .兼氧区;111.好氧区;IV .生物过滤区; I.壳体;2.进水管道;3.出水管道;4.排泥口 ;5.浮标;6.自动开关;7.杠杆;8.泵;9.管路;10.文丘里管;11.空气管;12.挡板;13.导流板;14.浮球;15.生物填料;16.浮标;17.自动延时开关;18.杠杆;19.泵;20.管路;21.活性炭;22.出口。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处理设备包含一个长方形壳体1,长方形壳体I内用隔墙隔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厌氧区I、兼氧区II、好氧区III、生物过滤区IV这四个部分,污水从进水管道2从厌氧区I顶部进入到厌氧区I,厌氧区I有盖子呈半封闭状态,厌氧区I在该四个区中,所占体积最大,废水停留时间最长,厌氧区I隔壁是兼氧区II,厌氧区I和兼氧区II之间用一隔墙隔开,好氧区III呈L型,从厌氧区I和兼氧区II的底部延伸至兼氧区II的旁侧,在好氧区III内的上部位置隔成一个生物过滤区IV。厌氧区I和兼氧区II之间有出水管道3相连,出水管道3位于厌氧区I和兼氧区II之间隔墙的中下部,利于污泥沉淀于厌氧区I而不流向兼氧区II,废水可以从厌氧区I自动流向兼氧区II。在厌氧区I有一个排泥口 4,污泥可以从排泥口 4排出。兼氧区II中的液面上放置浮标5,浮标5通过杠杆7连接自动开关6,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浮标5带动杠杆7接通自动开关6。在兼氧区II和好氧区III之间设置泵8,泵8 —端通过管路9连接于兼氧区II的中下部,另一端通过管路9连通好氧区III顶部内。位于好氧区III内的管路9伸在好氧区III的壳体壁和生物过滤区IV的壳体壁之间,并且位于好氧区III内的管路9这端包含一个文丘里管10和一个与文丘里管10相连接的空气管11,空气管11的一端连接在文丘里管10的最窄区,空气管11另一端伸到壳体I外,且比壳体I的上端略高。文丘里管10的开口朝向下方,在文丘里管10正下部设置挡板12,挡板12的正下部设置导流板13。挡板12的高度与生物过滤区IV的底部高度相当,导流板13的高度低于生物过滤区IV的底部,挡板12可固定在好氧区III的壳体内壁上,导流板13 —端活动连接在好氧区III的壳体内壁上,导流板13另一端搭放在浮球14上,浮球14漂浮在好氧区III的液面上。在好氧区III的液面上还漂浮浮标16,浮标16通过杠杆18连接自动延时开关17,好氧区III的液位由浮标16连接自动延时开关17控制,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浮标16带动杠杆18接通自动延时开关17。在好氧区III内悬挂生物填料15,供微生物附着生长。在好氧区III和生物过滤区IV之间设置泵19,泵19的入水管路20伸至好氧区III的最里端,以避免好氧区产生死角,同时也避免了好氧反应区水流短路,增加了水流流程。泵19的出水管路20伸在生物过滤区IV的顶部。在生物过滤区IV内填充有活性炭21,活性炭21表面生长有微生物。当污水从进水管道2进入到厌氧区I,启动泵8,通过管路9将水排向好氧区III,当泵8将水打入好氧区III时,在文丘里管10产生负压,通过空气管11将空气带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浓度,当由于兼氧区II水位下降而浮标5带动杠杆7断开自动开关6后,管路9可以形成虹吸,泵8继续将废水从兼氧区II引入好氧区III,当水从文丘里管10流出后,遇到挡板12,水在挡板12上撞击后增加溶解氧浓度,经过挡板12后,再流到导流板13,水通过 导流板13流到远离兼氧区II的部分,避免产生处理死角。当好氧区III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浮标16带动杠杆18接通自动延时开关17,启动泵19,启动泵19,通过管路20将水排向生物过滤区IV,水流从生物过滤区IV上端淋下,活性炭21表面生长有微生物,通过生物填料15表面附着的生物处理后,溢流从出口 22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废水连续处理装置,包含一个长方形壳体(1),其特征是:长方形壳体(1)内隔有厌氧区(Ⅰ)、兼氧区(Ⅱ)、好氧区(Ⅲ)、生物过滤区(Ⅳ)四部分,厌氧区(Ⅰ)隔壁是兼氧区(Ⅱ),好氧区(Ⅲ)呈L型,从厌氧区(Ⅰ)和兼氧区(Ⅱ)的底部延伸至兼氧区(Ⅱ)的旁侧,好氧区(Ⅲ)内的上部是生物过滤区(Ⅳ),好氧区(Ⅲ)内悬挂有生物填料(15),生物过滤区(Ⅳ)内填充有活性炭(21);厌氧区(Ⅰ)和兼氧区(Ⅱ)之间有出水管道(3)相连,兼氧区(Ⅱ)中的液面上放置第一浮标(5),第一浮标(5)通过第一杠杆(7)连接自动开关(6);第一泵(8)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兼氧区(Ⅱ)的中下部、另一端通过管路从好氧区(Ⅲ)顶部伸在好氧区(Ⅲ)的壳体壁和生物过滤区(Ⅳ)的壳体壁之间,并且伸在两个所述壳体壁之间的该管路端包含一个文丘里管(10)和一个连接文丘里管(10)最窄区的空气管(11),空气管(11)另一端伸到壳体(1)外;文丘里管(10)的开口朝向下方,该开口的正下部设有挡板(12),挡板(12)的正下部设置高度低于生物过滤区(Ⅳ)底部的导流板(13),导流板(13)一端活动连接好氧区(Ⅲ)的壳体内壁、另一端搭放在漂浮在好氧区(Ⅲ)液面上的第二浮球(14)上;好氧区(Ⅲ)的液面上还漂浮有第二浮标(16),第二浮标(16)通过第二杠杆(18)连接自动延时开关(17);好氧区(Ⅲ)和生物过滤区(Ⅳ)之间设置第二泵(19),第二泵(19)的出水管路伸在生物过滤区(Ⅳ)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废水连续处理装置,包含一个长方形壳体(I),其特征是长方形壳体(I)内隔有厌氧区(I )、兼氧区(II)、好氧区皿)、生物过滤区(IV)四部分,厌氧区(I )隔壁是兼氧区(II ),好氧区(III)呈L型,从厌氧区(I )和兼氧区(II)的底部延伸至兼氧区(II)的旁侧,好氧区(III)内的上部是生物过滤区(IV),好氧区(III)内悬挂有生物填料(15),生物过滤区(IV)内填充有活性炭(21); 厌氧区(I )和兼氧区(II)之间有出水管道(3)相连,兼氧区(II)中的液面上放置第一浮标(5 ),第一浮标(5 )通过第一杠杆(7 )连接自动开关(6 ); 第一泵(8)—端通过管路连接于兼氧区(II )的中下部、另一端通过管路从好氧区(III)顶部伸在好氧区(III)的壳体壁和生物过滤区(IV)的壳体壁之间,并且伸在两个所述壳体壁之间的该管路端包含一个文丘里管(10)和一个连接文丘里管(10)最窄区的空气管(11),空气管(11)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建锋,杨彦,姚超,李定龙,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