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拉床结构,主要于拉床的刀座末端设有气动缸,气动缸上设置有第一、第二近接开关控制进退刀,气动缸受一组程序控制及定时器控制气压方向控制阀的进气、排气或闭气阀门以控制拉刀上下作动的进退及停止力量,固设拉刀的拉杆由动力轮盘传动而上下作动,于动力轮盘上分别设有第一、第二感应块,动力轮盘旁侧对应第一、第二感应块处分别设有二传感器,二传感器分别感应使拉刀达到高、低位点的延迟缓冲动作,令其经由程序控制及定时器通知气压方向控制阀进气、排气或闭气,配合气动缸进退刀或停止作精切削工作;刀座对应组设的固定座上设有盖片及插销抵撑固定座;由上述,使拉床的键槽加工达到省力化与自动化的目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拉床结构,尤指一种利用自动感测的系统来控制拉床作动的结构设置,主要于动力轮盘设有可感测刀具升降进刀的构件及以程序控制器、可调定时器,控制气压方向控制器令气动缸作动,使刀具适时进或退或静止,如此,令拉床的操作达到自动化与省力化的拉床结构。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人于先前已有「拉床结构改良」的新型专利案,其该拉床上两侧分别设有工作台及刀座台,内具动力源以传动供固接拉刀的拉杆上下作动,使拉刀穿过工作台上配合夹具固定的工作物内孔,在拉刀的上下作动及刀座台的导引下拉切所需的沟槽;且该刀座刀下固设有两杆体,杆体一侧设有排齿段与横设的齿杆啮合,再利用调整手轮的转动,即可调整整个刀座台升降以适应所需的不同工作物高度后,再旋紧定位把手使该刀座台定位;将该刀座台下的两杆体啮合的横置状齿杆一端固设有蜗轮,利用该蜗轮与调整手轮固接的蜗杆啮合;由此使调整手轮转动时,可以轻易带动整个刀座台的升降,且具有省力、不会自行下滑及调整手轮位于机台前面一侧以利操作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床结构,针对上述已知结构中的不足之处而加以改进,以期增加自动感测的系统,使拉床结构达到自动化与省力化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拉床结构,于拉床机台上两侧分别设有工作台及刀座,工作台上设有固定工作物的V型定心块,而刀座定位于固定座上,且可作上掀动作,于机台内设有动力轮盘,动力轮盘上枢设有曲杆,且曲杆一端枢接一摆臂,摆臂的另一端则再枢设另一曲杆,由另一曲杆一端接设与拉刀固接的拉杆,同时,拉刀可受刀座前端所形成的导引推杆台的抵掣而前进,动力轮盘转动带动固接拉刀的拉杆上下作动,拉刀穿过工作台,配合V型定心块固定工作物的内孔,在拉刀的上下作动及刀座的导引前进之下,拉切所需的沟槽,于刀座末端设有一控制刀座前进后退的气动缸,于气动缸上分别设有第一、第二近接开关,于第一近接开关处设有用来对应拉刀齿距的变换的前后挡片,另于气动缸的出力轴对应组设一连动杆,连动杆另一端锁设一套筒,且套筒与连动杆之间可对应嵌入调整垫片,又套筒外套设一压缩弹簧,套筒一端可抵撑于刀座前端的导引推杆台后端面;然后气动缸与一气压方向控制阀连接,且气动缸及气压方向控制阀分别接设于程序控制器,同时受程序控制器所控制,而于气压方向控制阀内设有进、出气阀门、排气阀门及闭气阀门,且气压方向控制阀同时与一前进进气管、一后退进气管路相连接而导入气动缸中,另气压方向控制阀一端则与二组传感器连接,该传感器对应组装在动力轮盘的旁侧,而在动力轮盘的轮缘两侧分别组装有可与二传感器对应感测的第一、第二感应块。于第一近接开关的前、后分别设有挡片,可令第一近接开关于此位移,作对应大、小拉刀的位置变换。于刀座的导引推杆台上固设一可拆卸的保护盖,保护盖上设有一感应器,以感应保护盖安全盖设,才可启动机台作动。于拉杆内可设有一于拉刀退刀时可抵掣拉刀脱离工件而不产生摩擦的弹性件,该弹性件抵掣于拉刀的底部。于导引推杆台前端设有一螺杆,该螺杆对应导引推杆台前端处所设的多数螺孔作位移调整而固定大小不同的工作件。于V型定心块的旁侧设有一可对应收纳拆卸下来的保护盖的容置盒。于刀座上设一抵板,而固定刀座的固定座两侧分别设有可辅助顶撑刀座上掀的簧片,且簧片一端抵撑于刀座的抵板下,于固定座一侧壁对应刀座处穿设一插销,于刀座未上掀时,其插销位于固定座侧壁内,而刀座上掀时可穿出抵撑于刀座下。本技术由二传感器分别感应使拉刀达到高、低位点的延迟缓冲动作,再令其通知气压方向控制阀进气或排气,以配合气动缸进退刀工作;再者,于刀座对应组设的固定座上设有盖片及插销抵撑固定座,为辅助刀座上掀安全设计;使拉床的键槽加工达到省力化与自动化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侧剖视图。图3本技术在使用大拉刀时第一近接开关在气动缸的位置示意图。图4本技术在使用小拉刀时第一近接开关在气动缸的位置示意图。图5本技术传感器示意图。图6本技术的刀座上掀示意图。图7本技术的刀座放下操作示意图。图8本技术的刀座上掀支撑示意图。图9本技术的拉刀下降至最低点停机动作示意图。图10本技术的拉刀在退刀状态上升至最高点动作示意图。图11本技术的拉刀下降延迟进刀动作示意图。图12本技术的拉刀下降至停机前,传感器提早感应的动作示意图。图13本技术的气压方向控制器示意图。图14本技术的气压方向控制器另一实施示意图。图15本技术的进刀起点与刀座关系位置的示意图(有间隙)。图16本技术的进刀起点与刀座关系位置的示意图(零间隙)。图17本技术的进刀终点与刀座关系位置的示意图。图18本技术的动力轮盘动作示意图。图19本技术的拉刀精切削时示意图。附图标号1拉床10拉刀11机台 12工作台121V型定心块 122容置盒123螺杆 13固定座14刀座 140后端面141连动杆142套筒143压缩弹簧 144导引推杆台145调整垫片 146抵板147簧片 148插销15动力轮盘 151第一感应块152第二感应块153摆臂154曲杆 16拉杆161弹性件2气动缸20感应磁石 21第一近接开关211挡片 212挡片 22第二近接开关 23出力轴3气压方向控制阀 31进气阀门32出气阀门 33排气阀门34前进进气管路 35后退进气管路36节流阀 37程序控制器371闭气阀门 4传感器5传感器 6保护盖61感应器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拉床结构的立体外观及侧剖视图,于拉床1机台11上两侧分别设有工作台12及刀座14,工作台12上设有固定工作物的V型定心块121,而刀座14定位于固定座13上,且可作上掀动作,续于机台11内设有动力轮盘15,动力轮盘15上枢设有曲杆154,且曲杆154一端枢接一摆臂153,摆臂153的另一端则再枢设另一曲杆154,由另一曲杆154一端接设与拉刀10固接的拉杆16,同时,拉刀10可受刀座14前端所形成的导引推杆台144的抵掣而前进,利用动力轮盘15的转动以传动供固接拉刀10的拉杆16上下作动,使拉刀10穿过工作台12,配合V型定心块121固定工作物的内孔,在拉刀10的上下作动及刀座14的导引前进之下,拉切所需的沟槽,其中请再配合参阅图1~图4所示,于刀座14末端设有一控制刀座14的导引推杆台144前进后退的气动缸2,且导引推杆台144上固设一可拆卸的保护盖6,保护盖6上设有一感应器61,以感应保护盖6安全盖设,才可启动机台作动,同时于V型定心块121的旁侧设有一容置盒122可对应收纳拆卸下来的保护盖6,又导引推杆台144前端设有一螺杆123,可于导引推杆台144前端处所设的多个螺孔作位移调整,而来往下螺设固定大小不同的工作件,使其达平稳;另于气动缸2内设有一感应磁石20对应外部所设的第一、第二近接开关21、22(该第一近接开关21分别为感应控制切削加工、精切削及拉刀后退信号的感应点,而第二近接开关22则为切削完成后的拉刀后退停机,及开机启动的感应点),且第一近接开关21前、后分别设有挡片211、212可对应大、小拉刀10而作位置变换,使其在更换大、小拉刀10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床结构,于拉床机台上两侧分别设有工作台及刀座,工作台上设有固定工作物的V型定心块,而刀座定位于固定座上,且可作上掀动作,于机台内设有动力轮盘,动力轮盘上枢设有曲杆,且曲杆一端枢接一摆臂,摆臂的另一端则再枢设另一曲杆,由另一曲杆一端接设与拉刀固接的拉杆,同时,拉刀可受刀座前端所形成的导引推杆台的抵掣而前进,动力轮盘转动带动固接拉刀的拉杆上下作动,拉刀穿过工作台,配合V型定心块固定工作物的内孔,在拉刀的上下作动及刀座的导引前进之下,拉切所需的沟槽,其特征在于:于刀座 末端设有一控制刀座前进后退的气动缸,于气动缸上分别设有第一、第二近接开关,于第一近接开关处设有用来对应拉刀齿距的变换的前后挡片,另于气动缸的出力轴对应组设一连动杆,连动杆另一端锁设一套筒,且套筒与连动杆之间可对应嵌入调整垫片,又套筒外套设一压缩弹簧,套筒一端可抵撑于刀座前端的导引推杆台后端面;然后气动缸与一气压方向控制阀连接,且气动缸及气压方向控制阀分别接设于程序控制器,同时受程序控制器所控制,而于气压方向控制阀内设有进、出气阀门、排气阀门及闭气阀门,且气压方向控制阀同时与一前进进气管、一后退进气管路相连接而导入气动缸中,另气压方向控制阀一端则与二组传感器连接,该传感器对应组装在动力轮盘的旁侧,而在动力轮盘的轮缘两侧分别组装有可与二传感器对应感测的第一、第二感应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煌泉,
申请(专利权)人:嘉一精密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