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尾附加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6674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0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车尾附加单元,该车尾附加单元具有梁(12)和至少一个与之相连的用于固定在车身车尾侧的承载结构(60)上的连接件(20),其中,所述连接件(20)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固定部段(36、38)与承载结构(60)相连并且具有其几何形状设计用于吸收机械力的变形结构(3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典型的设计为支架设备或拖挂装置的汽车车尾附加单元,该车尾附加单元具有例如设计用于设置挂车连接装置的横梁,该横梁可以借助两个侧向的连接件固定在汽车车身的承载结构上,尤其可以固定在车身车尾侧的纵梁上。
技术介绍
例如是拖挂装置或车尾侧的、例如可拉出的用于自行车或类似对象的支架设备的车尾附加单元在连接到汽车的承载结构上从而连接到汽车车身上时要求足够的稳定性。因此,例如由DE 19603873A1已知一种具有挂车连接装置和拖挂支架的拖挂装置。其中,拖挂支架由具有端板的横梁构成,所述端板可以固定在两个固定梁的固定位置上。其中,在汽车上的拖挂支架和固定梁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的减震元件。由此,行驶中的载荷和动态构件实验中的载荷被很大程度地最小化了,使得所述构件可以以轻质构件的形式制造。这应该可以实现不通过含铁的金属材料制造所述构件, 而是例如通过轻质金属或塑料制造。对于车尾附加单元(例如拖挂装置或可拉出的支架设备)而言却要求最低标准的稳定性以及要求车尾附加单元与车身的承载结构部件的连接足够稳固。一方面为了满足要求的稳定性和承载标准,车尾附加单元必须尽可能抗扭地与车身相连。另一方面所述车尾附加单元应该在撞车情况中仅仅尽可能小地影响汽车车身要求的变形性能。车尾附加单元其他常见的连接设计具有类似于DE 19603873A1的结构设计的侧向设置的连接件,该连接件覆盖地固定在汽车车身的纵梁型材上或其内部。由此,车尾附加单元和纵梁的连接原理上足够坚固和稳定。在此不可避免地会在连接区域构成材料重叠, 而这在碰撞情况或承载情况中被证实是不利的,因为这种材料重叠的部段可能具有与邻接部件完全不同的变形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在变形性能方面优化的车尾附加单元,该车尾附加单元尽可能稳定以及可以传递力地固定在汽车车身的承载结构上,并且另一方面在汽车碰撞时显示出确定的或为此预设的变形性能。车尾附加单元应该在此范围内有助于改善汽车碰撞性能并且最终使乘客在碰撞情况中的受伤风险最小化。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车尾附加单元解决,该车尾附加单元具有梁和至少一个与该梁相连的、用于固定在车身车尾侧的承载结构上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固定部段与承载结构相连并且具有变形结构,该变形结构具有设计用于吸收机械力的几何形状。所述技术问题还通过一种具有这种车尾附加单元的汽车车身以及一种相应的汽车解决。所述车尾附加单元设计用于汽车车身并且具有梁和至少一个与之相连的用于固定在车身车尾侧的承载结构上的连接件。所述梁在最终装配到车身上的形态或配置布局中基本沿汽车横向(y)延伸,同时所述连接件优选地设置在梁的侧向(即在汽车横向(y)上位于外侧的)末端部段上。在此,梁优选地固定在汽车车身的基本沿汽车纵向延伸的纵梁上。在此,与所述梁相连的连接件通过至少一个固定部段与承载结构、优选与汽车车身的纵梁相连。所述连接件还在梁和固定部段之间具有一个其几何形状设计用于吸收机械力的变形结构。由此,所述连接件提供了在碰撞或承载情况中要求的变形性能。尤其可以有利地影响承载结构的变形性能或能量吸收性能。通过配备有单独的变形结构的连接件至少不影响或仅仅不明显地影响承载结构要求的压入特性(Intrusionsverhalten)。按照第一种扩展设计规定,所述连接件通过至少两个相互间隔的固定部段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连。在此,所述变形结构优选地在两个固定部段之间延伸。通过连接件通过至少两个相互间隔的固定部段与汽车车身的承载结构相连,一方面可以将连接件以及车尾附加单元和汽车车身足够稳定地相连。因为连接件尤其在固定部段之间的区域具有用于吸收碰撞和/或吸收能量的优化的几何结构和形状,所述连接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具有车尾附加单元以及与之相连的汽车车身要求的变形性能或支持这种变形性能。当出现值得重视的力的作用时,车尾附加单元和车身承载结构的连接可以提供用于保护乘客的优化的和要求的变形性能。由此尤其在车尾碰撞时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在此按照一种有利的结构设计尤其规定,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段在装配位置覆盖贴靠在汽车车身的同一承载结构部件上。通过所述连接件在两个固定部段之间具有变形结构,支持所述承载结构部件有预设的变形性能,否则,该承载结构部件仅通过与固定部段覆盖或重叠的设置被机械地加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连接件首先用作用于连接车尾附加单元与车身的承载结构的固定器件,而不是纯粹的能量吸收元件。因此,连接件设计为相对刚性的或非弹性的,用于在汽车正常行驶中将作用在车尾附加单元上的力安全可靠地向车身承载结构传递。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规定,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段设置在连接件的基本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突出件上。在此,突出件以其两个固定部段优选地固定在汽车车身的纵梁的车尾侧的末端上或之中。通过连接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在车尾附加单元的梁和汽车车身的纵梁的车尾侧的末端部段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车尾附加单元优选沿汽车横向(y)延伸的梁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用作在车尾部延伸的侧向纵梁之间的尾侧横向连接。车尾附加单元的梁可以借助两个侧向设置的连接件与汽车车身的典型的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纵梁构成车尾框架结构。就这方面而言按照一种扩展设计尤其规定,连接件通过突出件与为此设置的承载结构部件,例如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纵梁可传递力和载荷地相连。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所述连接件具有用于所述车尾附加单元的梁的U形型材式支承部段。在此,该梁尤其设计为闭合的例如矩形横截面的中空型材,该梁穿过连接件的U形型材式支承部段的两个沿汽车横向(y)彼此间隔的边板。在此,所述支承部段或连接件和梁典型地由钢板构成并且优选地相互焊接。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所述基本沿汽车纵向向前(沿汽车行驶方向)延伸的突出件设计为连接件的支承部段支承所述梁的边板的延长段。连接件可以就这方面而言具有U形型材式支承部段和以此设计为一体式的边板突出件。具有设计用于支承所述梁的支承部段的、设计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突出件的集成构造赋予了所述连接件很高的稳定性,使得车尾附加单元和汽车车身的连接尽可能地稳定。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所述连接件的优选在所述连接部段之间延伸的变形结构具有沿突出件纵向延伸或传播的波浪结构。突出件的波浪状轮廓尤其有利于突出件朝突出件纵向的压缩。因为突出件优选地在车身的承载结构上沿汽车纵向延伸,所以所述突出件比直线形的、与纵梁构成材料重叠的突出件程度小得多地影响与之相连的承载结构部件的压缩或者力和/或能量吸收。变形结构的波浪状构造预设了确定的变形性能。车尾附加单元和汽车车身的连接区域可以具有连接所需要的材料重叠以及确定的或预先规定的碰撞性能和变形性能。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所述突出件的具有固定部段的自由端在与汽车车身中间装配的形态或配置中具有相对邻接的车身部件预定的缝隙距离。所述突出件虽然沿基本平行于所述车身承载结构部件的指向方向延伸。然而该突出件可以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并且以其自由端至少少许地与承载结构部件相间隔。由此例如可以使突出件插入或嵌入车身侧的纵梁的中空型材中变得简单。在将所述突出件插入中空型材中时也可以通过所述的、设计用于构成缝隙距离的预紧力很大程度地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车尾附加单元,该车尾附加单元具有梁(12)和至少一个与该梁(12)相连的、用于固定在车身车尾侧的承载结构(60)上的连接件(20),其中,所述连接件(20)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固定部段(36、38)与所述承载结构(60)相连并且具有变形结构(34),该变形结构(34)具有设计用于吸收机械力的几何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02 DE 102011112258.71.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车尾附加单元,该车尾附加单元具有梁(12)和至少一个与该梁(12)相连的、用于固定在车身车尾侧的承载结构(60)上的连接件(20),其中,所述连接件(20)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固定部段(36、38)与所述承载结构(60)相连并且具有变形结构(34),该变形结构(34)具有设计用于吸收机械力的几何形状。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尾附加单元,其中,所述连接件(20)通过至少两个相互间隔的固定部段(36、38)与所述承载结构¢0)相连,在所述两个固定部段之间设有所述变形结构(34)。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尾附加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段(36、38)在装配位置覆盖贴靠在所述车身的同一承载结构部件(60)上。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尾附加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段(36、38)设置在基本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突出件(33)上。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尾附加单元,其中,所述连接件(20)可以通过所述突出件(33)可传递力地与所述承载结构部件(60)相连。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尾附加单元,其中,所述连接件(20)具有用于所述梁(12)的U形型材式支承部段(24)。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尾附加单元,其中,所述突出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B马西斯M奥伯弗兰克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