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管式散热装置,包含有多个导热管组、一导热介质、一个具有多个第一散热鳍片的基座,及一个盖设于基座上且具有多个第二散热鳍片的封盖。每一导热管组包括有一由导热材质制成的内管,及一由导热材质制成且环绕包覆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内管的长度较外管的长度长,外管内壁面与内管外壁面间界定出一可供容纳导热介质的热传空间,外管内壁面形成有一第一毛细层,而内管外壁面且位于热传空间内的区域则形成有一第二毛细层。该等导热管组是间隔设置于基座与封盖间。借此提供散热效率佳,且不会使外界灰尘污染室内环境等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效率佳的复管式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一般如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在运作过程中大多数都会产生高热,为了避免高温造成电子设备损坏,部份设备通常会加装有散热风扇。但是在大型机房12中,由于容纳有较多电子设备11,每一个电子设备11所发散出来的热量都会存在于机房12内,为了防止机房12内的温度逐渐升高而影响电子设备11的运作,机房12往往会再装设一散热装置13,借由启动散热装置13,使得机房12内的热气能进行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气对流。此散热装置13虽然能提供机房12散热,但是在换气对流的过程中,也会使外界的灰尘进入机房12内,进而附着于各电子设备11表面,甚至是透过各电子设备11表面的孔洞 而附着于内部电子组件上,若人员未定期擦拭、保养,日积月累后,仍然会影响电子设备11的运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率佳的复管式散热装置。本技术复管式散热装置,包含有多个导热管组件、一导热介质、一个基座,及一个封盖。每一个导热管组件包括有一支由导热材质制成的内管,及一支由导热材质制成且环绕包覆于该内管外部的外管,该内管的长度较该外管的长度长,该外管内壁面与该内管外壁面间界定出一热传空间,该外管内壁面形成有一层第一毛细层,而该内管的外壁面且位于该热传空间内的区域则形成有一层第二毛细层。所述导热介质填充于每一个导热管组件的热传空间内。该基座具有一个本体,以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该本体具有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用以供承置各该导热管组件的定位槽,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定位槽的延伸方向相平行。该封盖盖设于该基座上,该封盖具有一个盖本体,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该盖本体具有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盖本体的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与各该定位槽相对应的限位槽,该封盖的第一表面用于与该盖本体的第一表面相接触,且使各该导热管组件是容置于各该定位槽与各该限位槽所共同界定的空间内,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本技术的复管式散热装置,该内管具有一个管体段,该管体段两端呈开放状而分别为一个蒸发端及一个冷凝端,该外管环绕包覆于该内管的局部管体段外壁面。本技术的复管式散热装置,该基座的本体一端的两侧分别凸设有一个定位片,该定位片通过一个锁结组件穿设固定于一个待锁固物件上。本技术的复管式散热装置,该盖本体一端的两侧分别凸设有一个定位片,该定位片通过一个锁结组件穿设固定于一个待锁固物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蒸发的导热介质在该热传空间中流动,且在该第二毛细层引导下能冷凝于该内管外壁面,如此反复吸热、蒸发以构成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使得所处室内环境的热量传递至导热管组件后,再透过安装于室外的基座与封盖迅速进行散热,不但散热效率佳,且不会使外界灰尘污染室内环境。附图说明图I是一般大型机房的局部示意图,图中显示该机房内容纳有许多电子设备;图2是一立体分解示意图,说明本技术复管式散热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图中只显示一个导热管组件;图3是一组合剖视图,辅助说明图2,图中以箭号说明导热介质的流动态样;图4是一使用状态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一大型机房中的态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3,为本技术复管式散热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包含有多个导热管组件2 (图中只显示一个导热管组件2)、一导热介质3、一基座4,及一封盖5。每一导热管组件2包括有一内管21,及一环绕包覆于该内管21外部的外管22,内管21与外管22均是由导热材质制成,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内管21与外管22均是由铜合金所制成。该内管21具有一管体段211,该管体段211两端呈开放状而分别为一蒸发端213及一冷凝端214。该内管21的长度较该外管22的长度长。该外管22内壁面与该内管21外壁面间界定出一热传空间221,该外管22内壁面形成有一第一毛细层222,而该内管21的管体段211外壁面且位于该热传空间221内的区域则形成有一第二毛细层215。进一步来说,该外管22是环绕包覆于该内管21的局部管体段211外壁面。另外,第一毛细层222、第二毛细层215则是利用铜金属粉末烧结而成的毛细构造(Wick)。当然第一毛细层222和第二毛细层215也可以是呈沟槽状、网目状,或是纤维状的毛细构造。该内管21与外管22也可以使用碳钢、不锈钢、合金钢等材质所制成,但仍然必须与该导热介质3相配合,以避免产生不兼容现象。在该较佳实施例中,该导热介质3是使用无机超导体,此处所使用的无机超导体为多种无机元素混合,当其受热激发后,会迅速汽化沿着该热传空间221快速地由外管22一端传递至另一端,可达到相当不错的传热与均热效果。该导热介质3也可以是水、氨水、甲醇、甲苯、乙醇,或是丙酮。此外,该基座4具有一本体41,以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42,该本体41具有一第一表面411,及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411的第二表面412,该第一表面411上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用以供承置各导热管组件2的定位槽413,及多个螺孔414。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表面412上,且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定位槽413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封盖5具有一盖本体51,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52。该盖本体51具有一第一表面511,及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511的第二表面512,该盖本体51的第一表面511上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与各定位槽413相对应的限位槽513,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表面512上,且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限位槽513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另外,封盖5的第二表面512还设有多个穿孔514。在组合上,是先将所述导热管组件2 (图中只显示一个导热管组件2)分别置于基座4的各定位槽413,再将所述封盖5盖置于该基座4上,利用多个锁固组件61分别贯穿封盖5的穿孔514进而锁入基座4的螺孔414中以达定位。此时基座4的第一表面411与该封盖5的第一表面511相接触,各定位槽413与各限位槽513相对应,各导热管组件2是容置于各定位槽413与各限位槽513所共同界定的空间内,且 两端伸出于外。参阅图2、4,复管式散热装置可供应用于一待锁固物件上,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待锁固物件是以机房7做说明。为便于定位于机房7的墙壁71上,复管式散热装置的基座4本体41 一端的两侧可以分别凸设有一定位片43,定位片43具有一孔洞431,借此可利用一锁结组件62穿设固定于一机房7的墙壁71上。特别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该封盖5的盖本体51 —端的两侧分别凸设有一定位片,同样能利用锁结组件62定位于机房7的墙壁71上。此外,所述定位片也可以是独立的组件,可呈L形片体状,两端分别锁固于机房7的墙壁71与基座4 (或封盖5)上。完成组装后,复管式散热装置的基座4、封盖5是位于机房7外的墙壁71外侧,而所述导热管组件2凸伸出基座4与封盖5 —侧且具有蒸发端21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管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多个导热管组件,每一个导热管组件包括有一支由导热材质制成的内管,及一支由导热材质制成且环绕包覆于该内管外部的外管,该内管的长度较该外管的长度长,该外管内壁面与该内管外壁面间界定出一热传空间,该外管内壁面形成有一层第一毛细层,而该内管的外壁面且位于该热传空间内的区域则形成有一层第二毛细层;一导热介质,填充于每一个导热管组件的热传空间内;一个基座,具有一个本体,以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该本体具有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用以供承置各该导热管组件的定位槽,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定位槽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及一个封盖,盖设于该基座上,该封盖具有一个盖本体,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该盖本体具有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盖本体的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且与各该定位槽相对应的限位槽,该封盖的第一表面用于与该盖本体的第一表面相接触,且使各该导热管组件容置于各该定位槽与各该限位槽所共同界定的空间内,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克宁,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珈诚超导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