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柜散热的换热器模块及机柜,其中换热器模块包括壳体、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芯体;风机组件与换热器芯体分别竖直放置且前后排布在壳体内,并与壳体内侧相配合组成独立的风道,以将机柜内热空气抽入、经换热器芯体热交换后再将冷空气排出至机柜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换热器芯体和风机组件设置在同一壳体内组成换热器模块,构成独立的风道,并同时将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芯体竖直放置,并按前后顺序排布,使得经过换热器模块的风阻减小,有效提升了机柜散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整个换热器模块的高度空间,缩小了换热器模块的整体尺寸;由于换热器模块可在机柜内不同位置灵活安装,通用性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气柜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机柜散热的换热器模块及机柜。
技术介绍
随着风能变流器系统中功率等级越来越高,机柜内器件体积要求越来越小,致使散热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系统的散热风道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合理的散热风道设计不仅能节省柜体内空间,还能降低对系统内电器元件的使用要求,从而降低机柜成本。目前风能变流器系统机柜中,一般是通过直接在柜体内设置换热器芯体和风机等器件构成散热通道,其风道回路过长,散热效率低下。而且其中的风机和换热器芯体是根据柜体内的其他器件布置情况来设置,例如一般将换热器芯体设置在机柜系统背面,导致风 机和换热器芯体拆卸维护困难,各个机柜之间无法相互独立散热,而且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机柜散热的换热器模块,其散热效率高且通用性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换热器模块的机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机柜散热的换热器模块,其中,包括壳体、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芯体;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换热器芯体分别竖直放置且前后排布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内侧相配合组成独立的风道,以将所述机柜内热空气抽入、经所述换热器芯体热交换后再将冷空气排出至所述机柜内。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壳体是由上表面、左侧面、右侧面和底面组成的框形结构。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壳体包括U形底座和覆盖在所述底座上的顶盖。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开口侧面和第二开口侧面;所述换热器芯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开口侧面的一边,在所述壳体的两内侧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挂板;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二开口侧面的一边,在所述第二开口侧面的四角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所述风机组件的固定位。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换热器芯体上设置有入水接头和出水接头,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便于入水管接入所述入水接头的入水接头过孔和便于出水管接入所述出水接头的出水接头过孔;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便于所述入水接头和所述出水接头处的渗漏水排出的排水接口 ;所述入水接头过孔及所述出水接头过孔设置在所述固定位上,且所述入水接头过孔与所述入水接头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 出水接头过孔和所述出水接头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机柜连接的连接件。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风机,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风机的面板和固定架,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面板之间的网板和导风圈。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模块,其中,在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风机时,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将各个所述风机隔开的挡风板。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机柜,包括柜体,其中,所述柜体内设置有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模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换热器芯体和风机组件设置在同一壳体内组成换热器模块,构成独立的风道,缩短风道回路;并同时将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芯体竖直放置,并按前后顺序排布,使得经过换热器模块的风阻减小,有效提升了机柜散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整个换热器模块的高度空间,缩小了换热器模块的整体尺寸;由于换热器模块可在机柜内不同位置灵活安装,且通用性强。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拆掉顶盖后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的风机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的风机组件爆炸示意图;图6是采用本技术换热器模块的风机组件的机柜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采用本技术换热器模块的风机组件的机柜左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用于机柜散热的换热器模块如图I所示,同时参阅图2和图3,该换热器模块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内设置有风机组件120和换热器芯体130 ;风机组件120与换热器芯体130分别竖直放置且前后排布在壳体110内,并与壳体110内侧相配合组成独立的风道,以将机柜内热空气抽入、经换热器芯体130热交换后再将冷空气排出至机柜内。这样通过将换热器芯体130和风机组件120设置在同一壳体110内组成换热器模块100,构成独立的风道,缩短风道回路;并同时将风机组件120和换热器芯体130竖直放置,并按前后顺序排布,使得经过换热器模块100的风阻减小,有效提升了机柜散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整个换热器模块100的高度空间,缩小了换热器模块100的整体尺寸;由于换热器模块100可在机柜内不同位置灵活安装,因此能实现各个机柜的散热完全相互独立,且通用性强。上述实施例中换热器模块100的壳体110是由上表面、左侧面、右侧面和底面组成的框形结构。该框形结构中,可以是将上表面与左侧面相连接组成第一部分,再将右侧面与底面相连接组成第二部分,然后将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组装起来构成完整的框形结构壳体110。或者,将上表面、左侧面与右侧面连接组成第一部分,再将该第一部分与底面相组装构成完整的框形结构壳体110。也可以是能构成上述框形结构壳体110的其他连接形式。优选地,如图I和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换热器模块100的壳体110包括U形底座111和覆盖在底座111上的顶盖112。即,先将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和底面连接组成U形底座111,再将顶盖112作为上表面覆盖在该U形底座111上。安装换热器模块100时,可先将换热器芯体130设置在底座111内,并固定好位置,再将顶盖112与底座111固定连 接,然后再安装风机组件120即可。风机组件120和换热器芯体130分别封住U形底座111上的两个开口侧面,形成独立风道。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10包括第一开口侧面133和第二开口侧面134。换热器芯体130设置在壳体110内靠近第一开口侧面133的一边,在壳体110的两内侧设置有用于连接换热器芯体130的挂板131。将换热器芯体130与挂板131连接后,换热器芯体130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封住底座111上的相应开口侧面。同时换热器芯体130安装在壳体110的底座111内后,能增加壳体110的强度,防止底座111的两侧板被挤压变形。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风机组件120设置在壳体110内靠近第二开口侧面134的一边,在该第二开口侧面134的四角上设置有固定位132,以便于风机组件120固定连接。同时该风机组件120安装在壳体110的底座111内后,也能增加壳体110的强度,防止底座111的两侧板被挤压变形。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换热器芯体130上设置有入水接头115和出水接头114,在换热器模块100的壳体110上相应设置有便于入水管接入入水接头115的入水接头过孔118和便于出水管接入出水接头114的出水接头过孔117,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用于将上述入水接头115和出水接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柜散热的换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风机组件(120)和换热器芯体(130);所述风机组件(120)与所述换热器芯体(130)分别竖直放置且前后排布在所述壳体(110)内,并与所述壳体(110)内侧相配合组成独立的风道,以将所述机柜内热空气抽入、经所述换热器芯体(130)热交换后再将冷空气排出至所述机柜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兴,余远建,姬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