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41454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2:35
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由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光耦和继电器及其触点相连接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设计构思巧妙合理,电路结构简单,搞干扰性强,动作可靠,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保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电器设备系统,有着许多实用的电动机电子缺相保护电路。这些缺相保护电路对保护电器设备和电机的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电动机电子缺相保护电路均存在有结构复杂、抗干扰性查及动作迟缓等缺陷或不足,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J-U ρ α装直。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光耦和继电器。第一相线通过第一电容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二相线通过第二电容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及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相线通过第三电容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负极、第二二极管负极及第三二极管负极连接一起后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及光稱的一输出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二电阻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电容的正极及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五电容的正极及光耦的正输入端相连接,光耦的另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负极、第五电容的负极、光稱的负输入端及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一起。其中,所述三极管为PNP型管。所述稳压管的稳压值为16V。所述继电器两端并联连接第八二极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设计构思巧妙合理,电路结构简单,搞干扰性强,动作可靠,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包括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光耦和继电器。第一相线A通过第一电容Cl与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及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第二相线B通过第二电容C2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及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相线C通过第三电容C3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l负极、第二二极管D2负极及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一起后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及光耦GO的一输出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正极及稳压管DW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BG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BG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五电容C5的正极及光I禹GO的正输入端相连接,光I禹GO的另一输出端与继电器J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第五电容C5的负极、光稱GO的负输入端及继电器J的另一端连接一起。其中,所述三极管BG为PNP型管。所述稳压管 DW的稳压值为16V。所述继电器两端并联连接第八二极管D8。所述继电器J的触点J-I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电源控制回路中,即可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包括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光耦和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相线通过第一电容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二相线通过第二电容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及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相线通过第三电容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 的负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负极、第二二极管负极及第三二极管负极连接一起后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及光耦的一输出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二电阻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电容的正极及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五电容的正极及光耦的正输入端相连接,光耦的另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负极、第五电容的负极、光耦的负输入端及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为PNP型管。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管的稳压值为16V。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两端并联连接第八二极管。专利摘要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由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光耦和继电器及其触点相连接组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设计构思巧妙合理,电路结构简单,搞干扰性强,动作可靠,实用性强。文档编号H02H7/09GK202797898SQ201220494579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专利技术者王青之, 盖志明, 姜曙光, 王涛, 李国伟, 王路明, 巴新胜, 张琳庆 申请人: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包括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光耦和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相线通过第一电容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二相线通过第二电容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及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相线通过第三电容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负极、第二二极管负极及第三二极管负极连接一起后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及光耦的一输出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二电阻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电容的正极及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五电容的正极及光耦的正输入端相连接,光耦的另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负极、第五电容的负极、光耦的负输入端及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青之盖志明姜曙光王涛李国伟王路明巴新胜张琳庆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