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090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数个导电端子、软性排线及壳体,其中绝缘本体具有数个端子插槽,该些导电端子组装于该些端子插槽内,每一个导电端子具有至少一弯折部。软性排线设置于该些导电端子上,软性排线对应于导电端子的弯折部设有一开口,弯折部穿过开口且将软性排线固定于导电端子上,软性排线具有数个接点,弯折部抵压于接点使得接点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与现有制程相比由于不需要进行将线缆焊接固定于导电端子上的制程,节省了线缆焊接制程,因此大幅减少了制造成本,同时也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焊接不良所导致的生产良率下降与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制造成本与提升生产良率的电连接器。技术背景 电连接器是一种以电气方式连接电路板和其它电路组件的连接装置。因此,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生活周遭的各种电子产品中,例如笔记本型计算机、手机以及个人数字助理器O3DA)等。一般现有电连接器的结构包括有绝缘本体、数个导电端子、数条线缆及金属壳体,其中绝缘本体上设有数个端子插槽,此现有电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依序是将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插槽内,接着将线缆焊接固定于导电端子上,然后再将金属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如此即可完成此现有电连接器的制作。然而,此种现有的电连接器在制作时经常因为线缆焊接不良而使得生产良率下降,如此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解决现有电连接器容易因为线缆焊接不良而使得生产良率下降,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数个端子插槽;数个导电端子,组装于该些端子插槽内,该导电端子具有至少一弯折部;一软性排线,设置于该些导电端子上,该软性排线对应于该导电端子的该弯折部设有一开口,该弯折部穿过该开口且将该软性排线固定于该导电端子上,该软性排线具有数个接点,该弯折部抵压于该接点使得该接点电性连接于该导电端子;及一壳体,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上。所述软性排线的前端具有该些接点,该软性排线的前端设置于该些导电端子上,并使该些接点各别对应于该些导电端子设置。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一搭接部及一干涉部,该干涉部设置于该接触部与该搭接部之间,该接点设置于该搭接部之上。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部及一容置槽,该些端子插槽自该对接部延伸至该容置槽,该导电端子的该接触部位于该对接部的该端子插槽内,该导电端子的该搭接部位于该容置槽的该端子插槽内,该软性排线的前端设置于该容置槽内,该接点对应于该搭接部设置。所述搭接部上设有二该弯折部,其中的一该弯折部靠近于该干涉部,另一该弯折部远离于该干涉部。所述弯折部包括一连接部及一止退部,该连接部设置于该搭接部上且穿过该开口向上延伸,该止退部设置于该连接部上且经过折弯后朝向该导电端子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软性排线对应于该搭接部的二该弯折部设有二该开口,其中一该开口靠近于该接点的前端且穿过该接点,另一该开口靠近于该接点的后端且位于该接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二该弯折部分别设置于该搭接部的两侧,且二该止退部的末端彼此相对设置。所述接点背对于该搭接部且位于该搭接部的上方,二该止退部延伸至该接点上且接触该接点形成电性导通。所述弯折部直接接触于该接点,使得该导电端子与该软性排线之间形成电性导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其是使用软性排线取代原先使用的数条线缆,且在软性排线上形成开口,在导电端子上形成弯折部,并使弯折部穿过开口且经过折弯后将软性排线固定于导电端子上,同时弯折部可使得软性排线的接点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如此即可完成具有与现有连接器相同功能的电连接器,本技术与现有制程相比由于不需要进行将线缆焊接固定于导电端子上的制程,所以节省了线缆焊接制程,因此可以大幅减少制造成本,同时也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焊接不良所导致的生产良率下降与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为了能还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I电连接器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导电端子的弯折部穿过软性排线的开口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导电端子的弯折部经过折弯后以将软性排线固定于导电端子上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至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此电连接器I包含绝缘本体2、数个导电端子3、软性排线4以及金属壳体5。绝缘本体2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部21,绝缘本体2的后端设有一容置槽22,数个端子插槽23自对接部21延伸至容置槽22以贯通绝缘本体2的前后端。数个导电端子3组装于该些端子插槽23内,其中每一个导电端子3具有一接触部31、一搭接部32及一干涉部33,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1位于对接部21的端子插槽23内,导电端子3的搭接部32位于容置槽22的端子插槽23内,干涉部33设置于接触部31与搭接部32之间,搭接部32上设有二弯折部34,其中的一弯折部34靠近于干涉部33,另一弯折部34则是远离于干涉部33,此二弯折部34分别设置于搭接部32的两侧,且二弯折部34的间相距一定距离,如此设计以得到较佳的固定软性排线4的效果。软性排线4的前端设置于容置槽22内,且软性排线4位于该些导电端子3之上,其中软性排线4的前端具有数个接点41,软性排线4的前端设置于该些导电端子3的搭接部32上,并使该些接点41各别对应于该些导电端子3的搭接部32设置。此外,软性排线4对应于导电端子3的搭接部32上的二弯折部34设有二开口 42,其中的一开口 42靠近于接点41的前端且穿过接点41,另一开口 42靠近于接点41的后端且位于接点41的长度方向上。弯折部34穿过开口 42且经过折弯以将软性排线4抵压固定于导电端子3上,如图5与图6所示,其中弯折部34同时可以抵压接触于接点41,使得接点41可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3。·在本实施例中,此软性排线4的接点41以背对于搭接部32的方式设置于搭接部32的上方,导电端子3的弯折部34包括一连接部341及一止退部342,连接部341设置于搭接部32上且穿过开口 41向上延伸,止退部342设置于连接部341上且经过折弯后朝向导电端子3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二止退部342的末端彼此相对设置,如此设计可得到较佳的空间设计及固定软性排线4的效果。二止退部342延伸至接点42上且接触接点42形成电性导通,由于弯折部34直接接触于接点42,使得导电端子3与软性排线4之间形成电性导通。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此软性排线4的接点41亦可选择以面对于搭接部32的方式设置于搭接部32上以直接接触搭接部32,同样也可使得导电端子3电性连接于软性排线4。金属壳体5组装于绝缘本体2上,其中金属壳体5包括一上壳体51及一下壳体52,上壳体51组装于导电端子3与软性排线4的上方,下壳体52组装于绝缘本体2下,且上壳体51与下壳体52之间互相卡合接触形成电性导通,金属壳体5用以保护软性排线4的接点41与导电端子3的搭接部32之间免于受到电磁波的干扰。此外,一保护层6设置于上壳体51的面对于导电端子3的内侧面上,以保护导电端子3避免与上壳体51之间形成电性接触导通而造成短路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使用软性排线取代原先使用的数个条线缆,在软性排线上形成开口,在导电端子上形成弯折部,并使弯折部穿过开口且经过折弯后将软性排线固定于导电端子上,同时弯折部可使得软性排线的接点电性连接于导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数个端子插槽;数个导电端子,组装于该些端子插槽内,该导电端子具有至少一弯折部;一软性排线,设置于该些导电端子上,该软性排线对应于该导电端子的该弯折部设有一开口,该弯折部穿过该开口且将该软性排线固定于该导电端子上,该软性排线具有数个接点,该弯折部抵压于该接点使得该接点电性连接于该导电端子;及一壳体,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正祎
申请(专利权)人: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