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力变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3940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泵轮、导轮和涡轮组件,罩轮与泵轮连接并构成油腔,导轮和涡轮组件均位于油腔内,油腔的进油口位于导轮上,涡轮组件的旋转时能够排出油腔内的液压油,油腔具有放油孔,放油孔由放油塞封堵。液力变矩器装配后进行试验,试验时,液压油进入油腔,液力变矩器处于工作状态,液压油与涡轮组件相互作用传递转矩,此过程中清洁了油腔。试验结束后,打开放油塞,油腔内残留的液压油可以通过放油孔排出,此液压油回收后还可以循环使用,排出液压油时也带走了油腔内的杂质,有效的清洁了油腔。待液压油完全排出后,安装上放油塞,完成了液力变矩器的装配和试验。(*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力传动
,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
技术介绍
液力变矩器的输出力矩与输入力矩之比为可变的,通常以液压油为工作介质,是一种非刚性的扭矩变换器。液力变矩器的罩轮和泵轮构成密闭的工作腔,泵轮和导轮位于工作腔内,罩轮、泵轮和导轮由输入轴带动,涡轮与输出轴相连,液体在工作腔内循环流动。泵轮将输入轴的机械能传递给液体,高速液体推动涡轮旋转,将能量传给输出轴。液力变矩器通过液体与叶片的相互作用产生动量矩的变化来传递扭矩。液力变矩器的输入轴与输出轴间靠液体联系,工作构件间没有刚性联接,导轮对液体的导流作用使液力变矩器的输出扭矩可高于或低于输入扭矩,因而称为变矩器。液力变矩器能消除冲击和振动,过载保护性能和起动性能好;输出轴的转速可大于或小于输入轴的转速,两轴的转速差随传递扭矩的大小而不同;有良好的自动变速性能,载荷增大时输出转速自动下降,反之自动上升;保证动力机有稳定的工作区,载荷的瞬态变化基本不会反映到动力机上。液力变矩器装配完成后,要进行试验,一方面可以调试变矩器,另一方面可以清除工作腔内的杂质。由于液力变矩器工作时,液体在工作腔内是循环流动的,试验停止时,会有液体留在工作腔,液体携带杂质将严重影响工作腔内部的清洁度,大量试验液体的残留造成了浪费,不利于循环利用。因此,如何解决试验液体的残留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力变矩器,该液力变矩器能够回收试验液体。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泵轮、导轮和涡轮组件,所述罩轮与所述泵轮连接并构成油腔,所述导轮和所述涡轮组件均位于所述油腔内,所述油腔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导轮上,所述涡轮组件旋转时能够排出所述油腔内的液压油,所述油腔具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由放油塞封堵。优选地,所述放油孔为螺纹孔并位于所述泵轮上,所述放油塞为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螺钉。优选地,所述放油孔的开口位于所述罩轮与所述泵轮的结合面;所述罩轮与所述泵轮的结合面具有凹槽,所述凹槽连通所述油腔和所述放油孔。优选地,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罩轮上。优选地,所述油腔具有至少两个所述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在所述油腔的圆周上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放油孔的位置与连接所述罩轮和所述泵轮的螺栓的位置错开。优选地,所述液力变矩器为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本技术提供的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泵轮、导轮和涡轮组件,罩轮与泵轮连接并构成油腔,导轮和涡轮组件均位于油腔内,油腔的进油口位于导轮上,涡轮组件的旋转时能够排出油腔内的液压油,油腔具有放油孔,放油孔由放油塞封堵。液力变矩器装配 后进行试验,试验时,液压油进入油腔,液力变矩器处于工作状态,液压油与涡轮组件相互作用传递转矩,此过程中清洁了油腔。试验结束后,打开放油塞,油腔内残留的液压油可以通过放油孔排出,此液压油回收后还可以循环使用,排出液压油时也带走了油腔内的杂质,有效的清洁了油腔。待液压油完全排出后,安装上放油塞,完成了液力变矩器的装配和试验。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液力变矩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液力变矩器的放油孔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图I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如下罩轮I ;泵轮2 ;导轮3 ;涡轮组件4 ;油腔5 ;放油孔6 ;放油塞7 ;凹槽8 ;螺栓9。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液力变矩器,该液力变矩器能够回收试验液体。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I和图2,图I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液力变矩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液力变矩器的放油孔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I、泵轮2、导轮3和涡轮组件4,所述罩轮I与所述泵轮2连接并构成油腔5,所述导轮3和所述涡轮组件4均位于所述油腔5内,所述油腔5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导轮3上,所述涡轮组件4的旋转时能够排出所述油腔5内的液压油,所述油腔5具有放油孔6,所述放油孔6由放油塞7封堵。液力变矩器装配后进行试验,试验时,液压油进入油腔5,液力变矩器处于工作状态,液压油与涡轮组件4相互作用传递转矩,此过程中清洁了油腔5。试验结束后,打开放油塞7,油腔5内残留的液压油可以通过放油孔6排出,此液压油回收后还可以循环使用,排出液压油时也带走了油腔5内的杂质,有效的清洁了油腔5。待液压油完全排出后,安装上放油塞7,完成了液力变矩器的装配和试验。与现有技术相比,此结构的液力变矩器解决了液压油的残留问题,不但清洁了油腔5,还可以循环利用试验所用的液压油。具体的,放油孔6可以为螺纹孔,并且可以位于泵轮2上,放油塞7为与螺纹孔配合的螺钉。放油孔6可以位于泵轮2上能够与油腔5连通的位置,同时注意避免破坏泵轮2的动平衡。螺纹连接拆卸比较方便,也方便配合使用一些密封方式,防止油腔5有过放油孔6泄漏。另一种方式中,如图2所示,放油孔6的开口位于罩轮I与泵轮2的结合面;罩轮I与泵轮2的结合面具有凹槽8,凹槽8连通油腔5和放油孔6。具体的,凹槽8可以位于罩轮I上,也可以位于泵轮2上,还可以由罩轮I和泵轮2上的结构同时构成。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油腔5具有至少两个放油孔6,放油孔6在油腔5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当然,凹槽8与放油孔6为--对应的关系,凹槽8也在均匀分布在与放油孔6对应的位置。均匀分布的放油孔6和凹槽8能够保持泵轮2和罩轮I的动平衡。具体的,通常罩轮I和泵轮2由结合面处的螺栓9连接,可以使放油孔6的位置与螺栓9的位置错开。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力变矩器可以为普通的液力变矩器,也可以为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液力变矩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I)、泵轮(2)、导轮(3)和涡轮组件(4),所述罩轮(I)与所述泵轮(2)连接并构成油腔(5),所述导轮(3)和所述涡轮组件(4)均位于所述油腔(5)内,所述油腔(5)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导轮(3)上,所述涡轮组件(4)旋转时能够排出所述油腔(5)内的液压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腔(5)具有放油孔(6),所述放油孔(6)由放油塞(7)封堵。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力变矩 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油孔(6)为螺纹孔并位于所述泵轮(2)上,所述放油塞(7)为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螺钉。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油孔(6)的开口位于所述罩轮(I)与所述泵轮(2)的结合面;所述罩轮(I)与所述泵轮(2)的结合面具有凹槽(8),所述凹槽(8)连通所述油腔(5)和所述放油孔(6)。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位于所述罩轮(I)上。5.如权利要求I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腔(5)具有至少两个所述放油孔(6),所述放油孔(6)在所述油腔(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1)、泵轮(2)、导轮(3)和涡轮组件(4),所述罩轮(1)与所述泵轮(2)连接并构成油腔(5),所述导轮(3)和所述涡轮组件(4)均位于所述油腔(5)内,所述油腔(5)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导轮(3)上,所述涡轮组件(4)旋转时能够排出所述油腔(5)内的液压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腔(5)具有放油孔(6),所述放油孔(6)由放油塞(7)封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龙李国强康玉宾赵如愿王晓辉朱翠雪贾俊礼雷福斗席海霞刘亚南
申请(专利权)人: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