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26055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电源模块包括:电感元件、功率器件及连接基板,功率器件设置于并电连接至连接基板,电感元件设置在功率器件上,电感元件的第一及第二引脚的第一及第二自由端均电性连接至连接基板上,第一自由端到相应的第一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自由端到相应的第二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连接端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二连接端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到其的底部的距离为第五距离,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到其底部的距离为第六距离,第一距离等于第三距离与第五距离之和,第二距离等于第四距离与第六距离之和。本发明专利技术满足了用户对集成电源模块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现有集成电源模块中,通常将集成电源模块的电感元件、功率器件等均是平铺设置于集成电源模块内的连接基板上,这样的排布方式占用所述连接基板的较大空间,不但对所述连接基板的空间造成了浪费,而且还使得所述集成电源模块的体积较大,不能满足用户对集成电源模块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电源模块,以满足用户对集成电源模块小型化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成电源模块包括电感元件、功率器件及连接基板,所述电感元件包括电感本体、第一引脚及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包括第一连接端及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引脚包括第二连接端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连接至所述电感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连接至所述电感本体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的底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基板上,并与所述连接基板电性连接,所述电感本体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顶部,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及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均电性连接至所述连接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到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距离与所述第五距离之和,所述第二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距离与所述第六距离之和。 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下,所述集成电源模块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将所述电感元件、功率器件及连接基板塑封于其内。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或该集成电源模块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下,所述连接基板为引线框架。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下,所述连接基板为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焊盘及第二焊盘,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焊接至所述第一焊盘,以通过所述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功率器件,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焊接至所述第二焊盘,以通过所述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功率器件。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在第四种实现方式下,所述连接基板的与所述电感元件的第一引脚及第二引脚对应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功率器件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部,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功率器件进行电连接。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实现方式下,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第一焊盘,以焊接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第二焊盘,以焊接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以使所述电感元件与所述功率器件电性连接。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或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实现方式下,所述集成电源模块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将所述功率器件塑封于其内,所述电感本体的底部通过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功率器件的顶部。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在第七种实现方式下,所述集成电源模块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将所述功率器件塑封于其内,所述电感本体的底部通过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功率器件的顶部。 结合前述集成电源模块的第七种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实现方式下,所述连接基板上形成有第一闲置区域及第二闲置区域,所述第一闲置区域对应于所述电感元件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二闲置区域对应于所述电感元件的第二引脚,所述连接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闲置区域内设置有第一焊盘,所述连接基板位于所述第二闲置区域内设置有第二焊盘,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焊接至所述第一焊盘,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焊接至所述第二焊盘,以使所述电感元件与所述功率器件电性连接。可见,本专利技术一种集成电源模块包括所述电感元件、所述功率器件及所述连接基板。所述功率器件的底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基板上,并与所述连接基板电性连接,所述电感本体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顶部,而不是直接设置在所述连接基板,从而节省了所述连接基板的空间,满足了用户对集成电源模块小型化的需求。其中,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到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距离与所述第五距离之和,所述第二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距离与所述第六距离之和,从而方便准确地将所述电感元件电性连接至所述连接基板,降低了电感元件的第一及第二引脚及与连接基板电连接的工艺难度,从而能够有效实现集成电源模块体积的减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本专利技术集成电源模块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集成电源模块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集成电源模块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集成电源模块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电源模块100。所述一种集成电源模块100包括电感元件10、功率器件20及连接基板30。所述功率器件20的底部设置 于所述连接基板30上,并与所述连接基板30电性连接。所述电感本体1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20的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功率器件20包括功率三级管等。所述电感元件10包括电感本体11、第一引脚12及第二引脚13。所述第一引脚12包括第一连接端121及第一自由端122。所述第二引脚13包括第二连接端131及第二自由端132。所述第一连接端121连接至所述电感本体1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端131连接至所述电感本体1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自由端122及第二自由端132均电性连接至所述连接基板30。所述第一自由端122到所述第一连接端121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I。所述第二自由端132到所述第二连接端131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连接端121到所述功率器件20的第一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3。所述第二连接端131到所述功率器件20的第二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4。所述功率器件20的第一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20的第一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五距离L5。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电源模块包括:电感元件、功率器件及连接基板,所述电感元件包括电感本体、第一引脚及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包括第一连接端及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引脚包括第二连接端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连接至所述电感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连接至所述电感本体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的底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基板上,并与所述连接基板电性连接,所述电感本体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顶部,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及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均电性连接至所述连接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自由端到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顶部到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端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距离与所述第五距离之和,所述第二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距离与所述第六距离之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锴吴军辉侯召政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