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22001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间设有塑料薄膜(6)。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间下部设有第一矩形油槽(3),第一矩形油槽(3)下方的间隙为0.1~0.2mm。第一矩形油槽(3)下方设有第二矩形油槽(2),第二矩形油槽(2)内嵌有电极支架(1),钢针(9)穿过第二矩形油槽(2)下方的间隙均匀地插入电极支架(1)内,插入的深度为2~3mm,钢针(9)间的距离为4~5mm;钢针(9)直径为0.1~0.2mm,钢针(9)的针头距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刃口的距离为5~10mm,钢针(9)的针头下方为对方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静电涂油机能耗和提高其安全性,还具有结构简单和雾化效果好的特点,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静电涂油机
,具体涉及一种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J-U ρ α装直。技术背景目前静电喷涂大多采用刀梁式静电雾化装置,其喷涂质量好,喷涂均匀,耗油量少,克服了其它装置喷涂不匀、条状漏涂且油液大量浪费的缺陷。但由于静电涂油机中喷涂的防锈油为绝缘性液体,要取得理想的雾化效果其关键在于油液的荷电和对油槽结构的优化。为了在短时间内给液滴尽量多的电荷,提高电场强度是最有效的方法,如“静电涂油装置” (ZL98232316. 6)专利技术,公开了加大刀梁电压是增加电场强度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油液雾化效果的目的;又如“一种高压静电喷涂的刀梁装置”(201120521486. 5)或“一种用于静电涂油机的刀梁装置”(201110416627. I)的专利技术,采用中间凸起的双“V”形油槽结构,能有效地避免了在较小供油量下由于射流导致油液通过刀梁装置刃口处间隙时速度的扰动现象;再如“静电涂油机雾化刀梁改进结构”(201020144406)专利技术,通过改变刀梁内部油槽的截面形状防止刀梁内部缝隙堵塞来改善喷涂效果。虽然上述各种刀梁在改善涂油机的喷涂上有一定效果,但这些刀梁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I)在实现较好的雾化效果情况下所需的工作电压仍然较大;或(2)在不增大工作电压的条件下,很难实现荷电液滴的超细雾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能耗低和雾化效果好的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刀梁左片、塑料薄膜和刀梁右片。刀梁左片长、宽和闻分别与刀梁右片长、宽和闻相等,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通过螺栓联接,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的两端各设有刀梁挡板。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间的上部设有循环油槽,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间的下部设有第一矩形油槽;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间设有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位于除循环油槽外的第一矩形油槽上方的区域,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在第一矩形油槽下方的间隙为O. Γ0. 2mm。在所述第一矩形油槽的下方设有第二矩形油槽,第二矩形油槽内嵌有电极支架,钢针穿过第二矩形油槽下方的间隙均匀地插入电极支架内,钢针作为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的附加电极。钢针插入电极支架的深度为2 3mm,钢针间的距离为Γ5πιπι;钢针的直径为O.Γ0. 2mm,钢针的针头距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刃口的距离为5 10mm,钢针的针头下方为对方电极。距刀梁左片上端的垂直距离h处自左到右依次水平地设有第一工作用油入口、循环油入口、循环油出口和第二工作用油入口,第一工作用油入口和第二工作用油入口对称分布,循环油入口与循环油出口对称分布;第二工作用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距左刀梁较近的一个边的相应距离为I1和12。在刀梁左片的内侧面设有左循环油槽,左循环油槽与循环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相通,左循环油槽的一端位于第一工作用油入口与循环油入口间,左循环油槽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工作用油入口与循环油出口间,左循环油槽的截面为矩形。在刀梁左片内侧表面距下端的垂直距离74处沿水平方向设有左第一矩形油槽,第一工作用油入口通过刀梁左片内侧表面的第一内油路槽与左第一矩形油槽相通,第二工作用油入口通过刀梁左片内侧表面的第二内油路槽与左第一矩形油槽相通;在左第一矩形油槽的下方水平地设有左第二矩形油槽。在刀梁右片的内侧面设有右循环油槽,右循环油槽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与左循环油槽相同,右循环油槽在刀梁右片的位置与左循环油槽在刀梁左片的位置相同。在右循环油槽的下方依次水平地设有右第一矩形油槽和右第二矩形油槽,右第一矩形油槽与左第一矩形油槽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同,右第二矩形油槽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与左第二矩形油槽相 同,右第一矩形油槽和右第二矩形油槽在刀梁右片的位置与左第一矩形油槽和左第二矩形油槽在刀梁左片的对应位置相同。安装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时先用定位销定位,然后通过螺栓联接。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安装后,右第一矩形油槽与左第一矩形油槽构成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的第一矩形油槽,右第二矩形油槽与左第二矩形油槽构成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的第二矩形油槽,左循环油槽和右循环油槽构成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的循环油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I为该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的长度'h为刀梁装置的高度;I1=Q. 016 O. 027 -,I2=Q. 027 O. 0357 -,Iz=Q. 2 O. 370 -J4二O. 26 O. 3770 ;第一矩形油槽和第二矩形油槽的中心线距离为4 6 。所述的第一工作用油入口的直径和第二工作用油入口的直径均比第一矩形油槽的宽度大;第一矩形油槽的宽度为 、μπ,高度为;所述第二矩形油槽宽度为5 7mm,高度为5 6mm。所述电极支架的材质为塑料;电极支架的形状是中间为条状矩形块,条状矩形块两侧对称地设有三个块状支座,三个块状支座均匀分布,每个块状支座的高度76比第二矩形油槽的高度75小f 2mm,条状矩形块的高度/7比每个块状支座高度小f 2mm,条状矩形块的宽度78比第二矩形油槽宽度小f 2mm,电极支架的宽度79与第二矩形油槽的宽度相坐寸ο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申请人授权的“一种高压静电喷涂的刀梁装置”(201120521486.5)或申请人申请的“一种用于静电涂油机的刀梁装置”(201110416627. I)的专利技术基础上,将第一矩形油槽的下方所设有的双“V”形油槽改为第二矩形油槽,即第一矩形油槽的下方设有第二矩形油槽。将电极支架巧妙地嵌入到第二矩形油槽中,在第二矩形油槽下方的刀梁间隙中插入作为附加电极的钢针,形成附加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结构简单。本技术通过在电极支架中插入钢针作为附加电极,当涂油油液开始通过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的刃口部位时,刃口处进行第一次尖端放电,使油液荷电;随着该涂油油液通过电极支架到达钢针时,由于钢针尖端曲率半径很小,将在钢针尖端处进行第二次尖端放电,使钢针尖端附近的电场强度显著增加。如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场强由无附加电极的涂油刀梁装置刃口处的I. 3X106V/m提高到附加电极的涂油刀梁装置刃口处2.7X 106V/m。又由于涂油油液连续流经刃口和钢针的尖端处,油液在流动过程中能连续放电,从而显著提高了油液的荷电能力,促进了荷电液滴的超细雾化。本技术利用尖端放电效应,在现有的静电涂油机刀梁装置中附加了针状电极,显著提高了静电涂油刀梁装置针状电极附近的电场强度。如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刀梁中间有针状电极区域内的电场强度平均值为1.7X106V/m,明显高于刀梁两端无针状电极区域内6. OX 105V/m的电场强度平均值,以较低的电压获得了较大的电场强度,亦获得了较好的雾化效果。本技术能显著降低静电涂油机的工作电压,即最高电压可由原来的80KV降为40KV,从而明显减少了静电涂油机的能耗。实验证明,当本技术的工作电压由原来的60KV降到35KV时,能取得与无附加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相同的雾化效果。 因此,本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静电涂油机能耗和提高其安全性,还具有结构简单和雾化效果好的特点,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的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包括刀梁左片(5)、塑料薄膜(6)和刀梁右片(8),刀梁左片(5)长、宽和高分别与刀梁右片(8)长、宽和高相等,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通过螺栓(10)联接,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的两端各设有刀梁挡板(15);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间的上部设有循环油槽(7),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间的下部设有第一矩形油槽(3),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间设有塑料薄膜(6),塑料薄膜(6)位于除循环油槽(7)外的第一矩形油槽(3)上方的区域,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在第一矩形油槽(3)下方的间隙为0.1~0.2mm;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矩形油槽(3)的下方设有第二矩形油槽(2),第二矩形油槽(2)内嵌有电极支架(1),钢针(9)穿过第二矩形油槽(2)下方的间隙均匀地插入电极支架(1)内,钢针(9)插入电极支架(1)的深度为2~3mm,钢针(9)间的距离为4~5mm;钢针(9)的直径为0.1~0.2mm,钢针(9)的针头距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刃口的距离为5~10mm,钢针(9)的针头下方为对方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针状电极的静电涂油刀梁装置,包括刀梁左片(5)、塑料薄膜(6)和刀梁右片(8),刀梁左片(5)长、宽和高分别与刀梁右片(8)长、宽和高相等,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通过螺栓(10)联接,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的两端各设有刀梁挡板(15);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⑶间的上部设有循环油槽(7),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⑶间的下部设有第一矩形油槽(3),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间设有塑料薄膜¢),塑料薄膜(6)位于除循环油槽(7)外的第一矩形油槽(3)上方的区域,刀梁左片(5)和刀梁右片(8)在第一矩形油槽(3)下方的间隙为O. Γ0. 2mm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矩形油槽(3)的下方设有第二矩形油槽(2),第二矩形油槽(2)内嵌有电极支架(1),钢针(9)穿过第二矩形油槽(2)下方的间隙均匀地插入电极支架(I)内,钢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全杰汪朝晖张豪王家青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