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缝钢管退火输送装置,包括托辊链、传动系统,该托辊链由相互分体的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上料区托辊链和退火区托辊链组成,第二部分为下料区托辊链,所述上料区托辊链由起始节和邻接节链接而成;在位于邻接节托辊链两端处的托辊上分别设有单向传动组件;所述上料区托辊链、退火区托辊链和下料区托辊链内的托辊分别由独立的传动系统驱动,且上料区邻接节托辊链内的所有托辊,在所述单向传动组件的配合下,可分别随上料区起始节托辊链或退火区托辊链内的托辊一起转动。本装置既能有效消除坯管组间间隙,克服坯管受热不均的现象,还能使退火后的坯管迅速离开炉温区边缘,确保充分冷却,进而实现退火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和节能降耗安全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缝钢管退火输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管退火输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匹配用于辊底式连续退火炉的无缝钢管退火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所述输送装置的结构包括机架、传动系统和一条托辊链,该托辊链由设置在每根托辊两端的轴承座、固定安装在每根托辊一侧的链轮及其链条组成,从前至后,按功能该托辊链可划分成上料区、退火区和下料区。作业时,所有托辊在传动系统作用下作同速连续回转,按组输送纵向搁置在上料区托辊链上的工件坯管,自上料区、退火区到达下料区,在途经隧道状炉体通道的退火区内完成退火工艺。现有输送装置在实际作业中存在如下问题受托辊转速、上料时间的影响,被输送的坯管组间存在较大的间隙,致使坯管在炉体通道内因冷坯管吸热而出现炉温起伏、受热不均的现象,造成坯管头尾退火受热温度高,中间温度低,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能耗高。再则,由于所有托辊的回转速度相一致,致使从炉体通道口出来的坯管不能迅速离开炉温区边缘,冷却效果差,实践中往往存在两种状况1、为避免前后两组坯管相碰,只能早早地将已退火的前组坯管推下下料区至料架,易出现产品管弯曲现象。2、两组坯管相碰时,只能通过人工拉动来处理紊乱而未完全冷却的产品管,易发生烫伤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无缝钢管退火输送装置,该装置既能有效消除坯管组间间隙,克服坯管受热不均的现象,还能使退火后的坯管迅速离开炉温区边缘,确保充分冷却,进而实现退火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和节能降耗安全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无缝钢管退火输送装置,包括托辊链,以及牵引该托辊链内所有托辊回转的传动系统,所述托辊链包括设置在每根托辊两端的轴承座、固定安装在每根托辊上的链轮及其链条,其特征是所述托辊链由相互分体的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上料区托辊链和退火区托辊链组成,第二部分为下料区托棍链,所述上料区托棍链由起始节和邻接节链接而成;在位于邻接节托棍链两端处的托辊上分别设有单向传动组件;所述上料区托辊链、退火区托辊链和下料区托辊链内的托辊分别由独立的传动系统驱动,且上料区邻接节托辊链内的所有托辊,在所述单向传动组件的配合下,可分别随上料区起始节托辊链或退火区托辊链内的托辊一起转动。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所述单向传动组件由内链轮、外链轮、内传动套和外传动套构成,所述内链轮和内传动套固定安装在托辊的托辊轴上,外传动套套置在所述内传动套的外围,并与外链轮固定联接;在所述外传动套的内壁上设有可作径向弹性伸缩运动的拨叉,该拨叉的存在可确保相应的托辊只能作设定方向的回转。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在所述上料区邻接节托辊链处设有坯管输送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由第一控制翻板、控制杆和行程开关构成,所述第一控制翻板和控制杆为杠杆式结构,控制杆的一端与行程开关的行程按钮具有离合两种状态。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在所述下料区托辊链处设有坯管输送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由第二控制翻板、第二控制杆和第二行程开关构成,所述第二控制翻板和第二控制杆为杠杆式结构,第二控制杆的一端与第二行程开关的行程按钮具有离合两种状态。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将原有整体式的一条托辊链改成分体的两条托辊链后,以便根据工艺要求采用各自独立且不同转速的传动系统,使下料区托辊上已退火的坯管能迅速离开炉温区进行冷却,确保冷却效果。再则,将上料区托辊链分成二节并增设单向传动组件后,一举实现了二个目的一是退火区托辊链在输送本组坯管在炉道内移动的同时,携带下一组待退火坯管无组间间隙进入炉道,二是利用上料起始节托辊链托辊的快速回转,使再下一组的坯管能迅速到达指定位置,等候退火区托辊链的携带,进而实现了退火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和节能安全的目的。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总体侧向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局部的K向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三根托辊间的结构。图3为图2中A — A的阶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 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图旨在说明安装在右邻接托辊40 —端的单向传动组件的结构。图5是按照获取图4的方法从左邻接托辊50处得到的图,该图旨在说明安装在左邻接托棍50 —端的单向传动组件的结构。图6为内链轮主视图。图7为图6的剖面图。图8为外内链轮主视图。图9为图8的剖面图。图10为内传动套主视图。图11为图10的剖面图。图12为外传动套主视图。图13为图12的剖面图图中第一电机轴10,传动带11,第二电机轴20,传动带21,第三电机轴30,传动带31,右邻接托辊40,左邻接托辊50,第一控制翻板60,支点61,控制杆62,行程开关63,行程按钮64,第二控制翻板70,支点71,第二控制杆72,第二行程开关73,行程按钮74,托辊80,托辊轴81,链条82,轴承座83,外链轮84,单向传动组件85,内传动套851,内传动套851a,外传动套852,外传动套852a,螺孔853,拨叉854,拨叉854a,拨叉腔855,压簧856,内链轮86,炉体通道90,机架100,坯管200。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该图示意性画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侧向整体结构,钢质机架100上水平向设有二条分体的托辊链,左侧一条即为下料区托辊链,由独立的传动系统的第三电机轴30经传动带31及链轮、链条,带动所有链内托辊回转,该链最右端的一只托辊位于退火炉体通道90的出口处,与退火区托辊链实现分体但同一水平面的邻接。右侧较长的托辊链由位于炉体通道90内的退火区托辊链、及其右侧外部的上料区托辊链组成,该上料区托辊链分为二节,即位于左邻接托辊50和右邻接托辊40之间的上料区邻接节托辊链,和位于右邻接托辊40右边的上料区起始节托辊链。这里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上料区邻接节托辊链,该节托辊链虽然与前后托辊链联成整体,但由于在左邻接托辊50和右邻接托辊40上设置了单向传动组件,使得它具有了如下功能1、当第二电机轴20经传动带21带动退火区托辊链内所有托辊低速回转时,该节内的托辊也随之回转,从而实现既输送退火区托辊链上的一组坯管在炉体通道90内移动,也携带位于该节托辊链上的下一组坯管移动,从而解决了组间间隙大的问题。2、当第一电机轴10经传动带11带动上料区起始节托棍链内托辊高速回转时,该节托辊链又能随着上料区起始节托辊链回转,从而实现将再下一组坯管输送至前述的下一组位置上,完成循环作业的目的。参见图2、图3。每根托辊80经托辊轴81设置在两侧的轴承座83上,所有托辊80的结构相同,为便于区分,将安装了单向传动组件的两根托辊我们称之为左邻接托辊50和右邻接托辊40。对于托辊80来说,在托辊轴81的一侧设置的都是整体式的双排链轮,而左邻接托辊50和右邻接托辊40托辊轴81的一侧设置的是分体的内链轮86、外链轮84。结合图4。所述单向传动组件85由内链轮86、外链轮84、内传动套851和外传动套852构成,所述内链轮86和内传动套851固定安装在托辊40的托辊轴81上,外传动套·852套置在所述内传动套851的外围,并经紧固件与外链轮84固定联接。在所述外传动套852的内壁上设有可作径向弹性伸缩运动的拨叉854,该拨叉854的存在可确保相应的托辊只能作设定方向的回转。请结合图2和图4,此处的链条82安装在外链轮84上,当链条82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缝钢管退火输送装置,包括托辊链,以及牵引该托辊链内所有托辊(80)回转的传动系统,所述托辊链包括设置在每根托辊(80)两端的轴承座(83)、固定安装在每根托辊(80)上的链轮及其链条(82),其特征是:所述托辊链由相互分体的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上料区托辊链和退火区托辊链组成,第二部分为下料区托辊链,所述上料区托辊链由起始节和邻接节链接而成;在位于邻接节托辊链两端处的托辊上分别设有单向传动组件;所述上料区托辊链、退火区托辊链和下料区托辊链内的托辊分别由独立的传动系统驱动,且上料区邻接节托辊链内的所有托辊,在所述单向传动组件的配合下,可分别随上料区起始节托辊链或退火区托辊链内的托辊一起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忠财,冯光体,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伦宝金属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