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仓出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7308 阅读:4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煤仓出口结构,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与给煤皮带连接,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所述本体的长边与输煤皮带平行设置,所述本体底面的宽度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其长度大于输煤皮带的宽度。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的本体的宽度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而长度则不受限制,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设置不同的长度,使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的面积增大,在即使出现所述本体内壁粘黏燃煤的情况下,也能确保留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燃煤供应。另外,由于所述原煤仓住口结构在一个方向上尺寸加大,故此可以加大原煤仓出口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少燃煤流动产生的阻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煤设备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原煤仓出口结构
技术介绍
原煤仓是燃烧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份,起到暂时存储燃料的缓冲作用,是燃煤机组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燃煤通过给煤皮带,从煤场运输到给煤皮带层,再通过离煤器分离到原煤仓,利用重力下落到给煤机,再经给煤机运输到磨煤机或者直接进入炉膛。原煤仓主要分为混凝土和钢煤斗两种,有效储煤量一般是8 12小时。如图1,原煤仓出口一般为钢制椎体,包括棱台和双曲线小煤斗。从燃煤电厂的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煤仓出口燃煤流动不畅情况,严重时甚至造成断煤、停炉。特别是循环流化床机组,堵煤情况尤为严重,可以说十个电厂有九个电厂存在不同程度的堵煤问题,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可用率。针对该问题,在煤斗出口很多措施,主要包括(I)捅煤孔。在发生堵煤时,经煤斗出口侧面的小孔人工捅煤。该方法在堵煤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疏通煤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堵煤问题,而且消耗人力较大。(2)煤斗疏松机。该设备为长条状的刮板,安装在煤斗内壁面,利用液压装置上下移动,一方面可以清理粘在煤斗内壁面上的燃煤,另一方面对煤块起到疏松的作用。在燃煤不是很湿,堵煤情况不是很严重的时候,该设备对疏通煤流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不需要耗费太多人力,可实现自动控制。但由于该设备处于煤斗出口处,要承受燃煤的静压,容易出现故障,如刮板脱落堵塞煤斗出口、液压装置出现漏油、占用出口截面等缺点。(3)空气炮。该设备利用压缩空气冲击煤块,起到输导煤流的作用。该设备对安装的数量、气流角度、安装位置等要求较高,否则容易使煤块更加结实,反而使堵煤更加严重,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空气炮使用相对较少。(4)振打装置。该装置安装在煤斗出口外壁面,往复敲击煤斗,疏通煤流。原理与煤斗疏松机类似,同样只能适用于堵煤不是很严重的情况,否则容易出现越振动煤块越结实的现象,效果不甚理想。(5)中心给料机。该装置为类似绞笼的装置,将燃煤从四周逐渐引导到中心筒,经中心筒给煤至给煤机。该装置采用机械的方法直接输导燃煤,可以缓解堵煤现象,并控制燃煤流速,同时降低给煤皮带层的高度。但由于是转动设备,在出现杂质时容易卡死,且设备费用较贵。该装置在燃煤电厂中使用较少。以上五种防堵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堵煤现象,但各自的缺点也比较明显,运行人员也对其使用效果褒贬不一。并且,可以看出,现有的煤仓防堵措施多为机械设备,通过振打、疏松、主动给料等方式,减少燃煤在煤斗内壁面的粘结,进而缓解堵煤现象。然而,在原煤仓出口处的工作环境较差煤柱静压较大,原煤的粘结性强,具有腐蚀性等。因此,转动机械的故障率较高,防堵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煤仓出口结构,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防止在原煤仓出口出现堵煤的现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原煤仓出口结构,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与给煤皮带连接,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所述本体的长边与输煤皮带平行设置,所述本体底面的宽度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其长度大于输煤皮带的宽度。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的本体的宽度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而长度则不受限制,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设置不同的长度,使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的面积增大,在即使出现所述本体内壁粘黏煤的情况下,也能确保留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燃煤供应。另外,由于所述原煤仓住口结构在一个方向上尺寸加大,故此可以加大原煤仓出口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少燃煤流动产生的阻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侧壁的倾斜角大于7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相邻两个侧壁连接形成的棱边的倾斜角大于7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相邻两个侧壁连接处的内侧设置为倒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内设有与所述本体相配合的衬体,所述衬体的材质为不锈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原煤仓出口结构通过对尺寸及形状的改变,将原煤仓出口的尺寸扩大,增大原煤仓出口结构的通流面积,确保留有足够的通道满足燃煤的流通。再通过改变棱边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0度,并结合不锈钢内衬,减少燃煤附着能力,以达到大幅降低堵煤的可能性。并且,由于本原煤仓出口结构不是用过外置结构改善堵煤现象,不需要增设附属的机械装置,不会增加初投资,不仅节省了成本投资,更不存在传统防堵措施所带来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原煤仓出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原煤仓出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原煤仓出口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原煤仓出口结构,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与输煤皮带连接。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原煤仓出口结构包括有本体11及设置于所述本体11内部的衬体12,且所述衬体12的形状与所述本体11相匹配。所述本体11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边与输煤皮带平行设置。所述本体11底面的宽度B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略小于输煤皮带的宽度,使所述本体11恰能位于所述输煤皮带上;而所述本体11的长度L则不受限制,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设置使长度L大于输煤皮带的宽度,提高输煤量。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本体11出口尺寸为B=900mm,L=1800mm,因此本技术的原煤仓出口的截面积为S2=O. 9 X I. 8=1. 62m2。而现有技术圆形原煤仓出口的直径一般不超过 Φ900mm,其截面积为 S1=S. 14X (O. 9/2)2=0. 64m2,S2A1=L 62/0. 64=2. 53,即本技术原煤仓出口机构的通流面积为传统的原煤仓出口结构的2. 5倍,这样,即使在出现原煤仓出口结构边壁粘煤的情况,也能保证拥有足够的通道满足煤量供应。所述本体11侧壁的倾斜角大于70度,所述本体11相邻两个侧壁连接形成的棱边13的倾斜角大于70度。这样,在燃煤较湿的情况下,尤其是流动性较差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细煤,减少了燃煤来自棱边13的水平分力,进而减少由此产生的燃煤与衬体12的附着力。进一步的,所述本体11相邻两个侧壁连接处的内侧(即所述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衬体的棱边处)设置为倒角,以减少细煤颗粒在棱边内侧粘结。所述衬体12的材质为不锈钢。一方面,可以降低原煤仓出口结构内侧的摩擦阻力,减少燃煤在其内壁的粘结;另一方面,由于燃煤含有一定的外水分及其它酸性物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而不锈钢制成的衬体12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对本体11起到保护作用。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原煤仓出口结构,其与给煤皮带连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所述本体的长边与输煤皮带平行设置,所述本体底面的宽度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其长度大于输煤皮带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原煤仓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侧壁的倾斜角大于70度。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原煤仓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相邻两个侧壁连接形成的棱边的倾斜角大于70度。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原煤仓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相邻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煤仓出口结构,其与给煤皮带连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所述本体的长边与输煤皮带平行设置,所述本体底面的宽度与输煤皮带的宽度相配合,其长度大于输煤皮带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观华李伟科韩卫冬薛榕段玉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