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冷式吹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5891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7:39
一种气冷式吹针机构,属于吹塑机的吹气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吹针体,构成有中空腔,在吹针体的一端延伸有进气管配接头、侧部开设冷却气进气口,在中空腔的腔壁上构成吹气管配接座,在吹针体的另一端开设环形气槽并固定冷却套,在中空腔的内壁上开设有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构成有吹针头腔的吹针头,在吹针头腔的内壁上构成有一组散热片;吹气管,置入中空腔内,其一端探出吹针头且构成一吹针帽,在吹针帽上开设一组二次喷气孔,吹气管的外壁与中空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冷却气引气腔,冷却气进气口与冷却气引气腔相通,冷却套冷却气孔与冷却气引气腔相通。优点: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缩短对坯料的吹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吹塑机的吹气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气冷式吹针机构,用于将空气吹入位于模具内的塑料中空容器的型坯内,使型坯鼓胀成形,开模后获得成品的塑料中空容器。
技术介绍
吹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冷却,冷却的目的是使吹针头与塑料中空容器之间形成显著的温差,否则在吹针退离塑料中空容器时会出现与塑料中空容器的口部产生粘连现象,影响塑料中空容器的质量。由于已有技术中普遍使用水对吹针进行冷却,因此业界习惯称这种吹针为水冷却结构的吹针,该水冷却结构的吹针如图3所示,包括吹针体I、吹针头2、吹气管3和进水管·4,吹针体I的一端窄缩构成有一进气管配接头11,并且在吹针体I上开设有一进水口 12和一出水口 13,吹针头2与吹针体I的另一端配接,进水管4设置在吹针体I内,吹气管3设置在进水管4内,并且该吹气管3的一端伸出进水管4的一端与所述的进气管配接头11相配合,而进气管3的另一端伸出进水管4的另一端朝着吹针头2的方向延伸与吹针头2配合并且探出吹针头2,其中进水管4的内壁与吹气管3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进水腔41,而吹针体I的内壁与进水管4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回水腔42,所述的进水口 12与进水腔41相通,而所述的出水口 13与回水腔42相通。上述吹针结构对吹针头3的冷却过程是冷水从进水口 12引入进水腔41,由于吹针头2的吹针头腔与进水腔41和回水腔42相通,因此出自进水腔41的水在对吹针头2冷却的状态下进入回水腔42直至由出水口 13引出,形成冷却水对吹针头2的循环冷却。但是,由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进入到吹针头腔中的冷却水极易从吹针头2与吹针体I之间的配接部位以及从吹气管3与吹针头2的配接部位渗出,从而产生申请人在上面所述的技术问题。此外,由于以水作为冷却介质仅能起到对吹针头2的冷却作用,因此不足以加快对型坯的吹胀速度,因为水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参与对型坯的吹胀;由于吹针头2的自身结构不合理,因而影响冷却速度和冷却效果。本申请人进行了文献检索,但是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罕见关于吹针机构的技术信息,唯,由授权公告号CN201776905U推荐有“吹塑机的吹针冷却循环装置”,然而,由于该专利方案使用的冷却介质为水,因此对于弥补申请人在上面所述的技术问题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的探索与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冷却介质泄漏而藉以保证作业场所的环境整洁并且防止对产品产生污染、有利于使冷却介质既起到对吹针头的冷却作用又参与对料坯吹胀成型而藉以缩短对料坯的吹胀时间并且提高生产效率和有益于使吹针头自身结构趋势于合理而藉以增进冷却效果的气冷式吹针机构。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气冷式吹针机构,包括一吹针体,该吹针体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中空腔,在吹针体的所述一端延伸有一进气管配接头,而侧部开设有与中空腔相通的冷却气进气口,在中空腔的腔壁上并且在朝向进气管配接头一端的部位构成有一吹气管配接座,所述冷却气进气口对应于吹气管配接座的上方,在吹针体的所述另一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外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环形气槽,在对应于该环形气槽的部位固定有一冷却套,在中空腔的内壁上并且围绕内壁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该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对应于所述环形气槽并且与环形气槽相通;构成有吹针头腔的一吹针头,该吹针头的一端与所述吹针体的所述另一端密封配接,而吹针头的另一端探出吹针体,在吹针头腔的内壁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散热片;中央构成有一次喷气孔的一吹气管,该吹气管置入于所述的中空腔内,并且该吹气管朝向所述吹气管配接座的一端与吹气管配接座固定连接,而吹气管朝向所述吹针头的一端探出吹针头,并且构成一与吹针头相配合的吹针帽,在该吹针帽上并且围绕吹针帽的四周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一组二次喷气孔,所述的一次喷气孔与进气管配接头的配接头腔相通,其中所述的吹气管的外壁与所述中空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冷却气引气腔,所述的冷却气进气口与冷却气引气腔相通,并且所述的冷却套冷却气孔同样与冷却气引气腔相通。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吹针头的外壁上固定有一毡圈,该毡圈与所述吹针体的端面相接触。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摒弃了已有技术中以水作为冷却介质而使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因此不会对作业场所的环境清洁产生影响,并且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之二,由于自冷却气进气口弓I入冷却气引气腔内的冷却气可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冷却套冷却气孔进入环形气槽对吹针体与吹针头配合的部位进行冷却,使吹针头的温度降低,而另一路在途经吹针头腔的过程中对吹针头腔的散热片冷却并且经二次喷气孔喷出而参与一次喷气孔喷出的空气共同对型坯吹胀成形,从而有利于缩短对坯料的吹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之三,由于在吹针头的吹针头腔的腔壁上构成有散热片,因而可以显著提闻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应用例示意图。图3为已有技术中的吹针机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实施例请参见图1,给出了一材料为金属并且优选为不锈钢的吹针体1,该吹针体I是中空的,更具体地讲,该吹针体I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中空腔14,在吹针体I的所述一端即图I所示的下端延伸有一进气管配接头11,并且 在该一端的侧部开设有一冷却气进气口 15,冷却气进气口 15与前述的中空腔14相通。在使用状态下,前述的进气管配接头11与提供气源装置的气源管路连接,气源装置如空气压缩机或气泵。在中空腔14内并且朝向前述的进气管配接头11的一端构成有一具有内螺纹1411的吹气管配接座141,冷却气进气口 15位于该吹气管配接座141的上方。在吹针体I的所述即上面提及的另一端也即图I所示位置状态朝向上的一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外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条环状的环形气槽16,在对应于环形气槽16的部位固定有一冷却套17,而在前述的中空腔14的内壁上并且围绕内壁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142,该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142对应于环形气槽16并且与环形气槽16相通。由冷却套冷却气孔142进入环形气槽16内的冷却气(冷却气实质上指外界空气,即外界环境温度的空气,以下同)对冷却套17冷却。示出的一吹针头2的材料如同对吹针体I的描述,该吹针头2是中空的,即构成有一吹针头腔21,该吹针头2的一端也即朝向吹针体I的一端插入到中空腔14内并且与中空腔14密封配合,具体是在中空腔14的内壁设置密封圈143,由密封圈143起到使中空腔14与吹针头2的外壁之间的密封作用。优选的方案还可在中空腔14内壁构成一接触台阶144,吹针头2的底边沿或称底面与该接触台阶144相接触。吹针头2的另一端探出中空腔14,并且在对应于该探出端部位的中空腔14的腔壁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纵向排列的散热片211。在吹针头2的外壁上还固定有一毡圈22,该毡圈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冷式吹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吹针体(1),该吹针体(1)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中空腔(14),在吹针体(1)的所述一端延伸有一进气管配接头(11),而侧部开设有与中空腔(13)相通的冷却气进气口(15),在中空腔(14)的腔壁上并且在朝向进气管配接头(11)一端的部位构成有一吹气管配接座(141),所述冷却气进气口(15)对应于吹气管配接座(141)的上方,在吹针体(1)的所述另一端的外壁上并且围绕外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环形气槽(16),在对应于该环形气槽(16)的部位固定有一冷却套(17),在中空腔(14)的内壁上并且围绕内壁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142),该一组冷却套冷却气孔(142)对应于所述环形气槽(16)并且与环形气槽(16)相通;构成有吹针头腔(21)的一吹针头(2),该吹针头(2)的一端与所述吹针体(1)的所述另一端密封配接,而吹针头(2)的另一端探出吹针体(1),在吹针头腔(21)的内壁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散热片(211);中央构成有一次喷气孔(31)的一吹气管(3),该吹气管(3)置入于所述的中空腔(14)内,并且该吹气管(3)朝向所述吹气管配接座(141)的一端与吹气管配接座(141)固定连接,而吹气管(3)朝向所述吹针头(2)的一端探出吹针头(2),并且构成一与吹针头(2)相配合的吹针帽(32),在该吹针帽(32)上并且围绕吹针帽(32)的四周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一组二次喷气孔(321),所述的一次喷气孔(31)与进气管配接头(11)的配接头腔(111)相通,其中:所述的吹气管(3)的外壁与所述中空腔(14)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冷却气引气腔(33),所述的冷却气进气口(15)与冷却气引气腔(33)相通,并且所述的冷却套冷却气孔(142)同样与冷却气引气腔(33)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慎宏吴国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