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模具及模具的加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能够做到不产生亮度不均、而且以较少的光源实现高画质。一种导光板,其具有第一面(A1)和与其对置的第二面(A2),使光沿着与第二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入射,并使光朝向与第一面垂直的第三方向的第一面侧出射,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部(6);光导通路径(Lp1),沿着第一方向引导在入光部中入射的光;以及出射部(3a、3b),使经由光导通路径引导的光朝向第三方向的所述第一面侧反射从而出射,出射部是在第二面中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而且截面呈V字形状的第一V字形槽,第一V字形槽在第一方向设有多个,其深度形成为使第一V字形槽的第二方向的中央为最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液晶面板或照明用的端面照光(edge light)式背光源(backlight)中使用的导光板、模具及模具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液晶面板或利用照明用的导光板的端面照光式背光源的光源,采用利用LED (发光二极管)的光源,推进了性能的提高和节能。过去,公开了诸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导光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 1358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 214071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如专利文献I或者专利文献2公开的导光板中,很难做到不产生亮度不均、以及以较少的光源实现高画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能够做到不产生亮度不均,而且以较少的光源实现高画质。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第二面,使光沿着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入射,并使光朝向与所述第一面垂直的第三方向的所述第一面侧出射,所述导光板具有接受光的入光部;光导通路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引导在所述入光部中入射的光;以及出射部,使经由所述光导通路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被引导的光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第一面侧反射从而出射,所述出射部是在所述第二面中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而且截面呈V字形状的第一 V字形槽,所述第一 V字形槽在所述第一方向设有多个,其深度形成为使所述第一V字形槽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处为最深。根据该方式,第一 V字形槽在第一方向设有多个,其深度形成为使第一 V字形槽的第二方向的中央处为最深。即,由第一V字形槽形成的面的面积在第二方向的中央大于第二方向的端部。因此,从入光部入射的光中、在第一 V字形槽的第二方向的中央侧沿着第三方向反射的光,多于在第二方向的两端侧反射的光。通过这样进行槽深度的优化,能够形成这样的亮度分布,即提高中央处的亮度,而且其周围的亮度随着远离中央而降低。因此,不需要提高整面的亮度,能够以较少的光源实现高画质,而且能够实现节能效率良好的背光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所有方面或者具体的方式也可以利用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计算机可读的CD — ROM等记录介质来实现,还可以利用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不需要提高整面的亮度,能够以较少的光源实现高画质,而且能够实现节能效率良好的背光源。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导光板的立体图。图2 C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2 (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 式I的棱镜槽截面。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棱镜槽截面的放大图。图4 Ca)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导光板的出射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4 (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X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图4 (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Y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立体图。图6 (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6 (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棱镜槽截面。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棱镜槽截面的放大图。图8 Ca)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出射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8 (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X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图8 (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Y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图9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模具镶件的立体图。图9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棱镜凸出部的立体图。图IO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一个棱镜凸出部的俯视图。图IO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棱镜凸出部分的立体图。图IO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棱镜凸出部的1/4象限的俯视图。图IOD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棱镜凸出部的从Θ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IOE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棱镜凸出部的从Y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有效发光区域与棱镜凸出部的尺寸的关系的图。图12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形成棱镜槽的金属板的立体图。图12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金属板的棱镜槽截面。图13 (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电解镀镍的状态图,图13 (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电解镀镍的剥离状态图。图14是专利文献I记载的背光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专利文献I记载的导光板的立体图。图16 Ca)是专利文献I记载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16 (b)是专利文献I记载的导光板的X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图16 (C)是专利文献I记载的导光板的Y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图17A是使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冷阴极管的直下式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图17B是使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冷阴极管的直下式背光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关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基础的思想)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在“
技术介绍
”部分中记载的导光板存在如下问题。图14表示现有技术的端面照光式背光源(专利文献I)。导光板18由成为光的入射面的光入射面19、光反射面20、和光出射面21构成。在该导光板18上依次配置有扩散片24、棱镜片23、和按压各个片23、24的框22。并且,在导光板18之下依次配置有将从导 光板18的光反射面20泄漏的光反射的反射片25、成为背光源的光的光源的LED 27、和保持导光板18及LED 27的壳体26。其中,导光板18如图15所示,在作为导光板18的一个主面的光反射面20、和与光反射面20平行且对置的作为另一个主面的光出射面21中,对从光入射面19入射的光进行全反射,从而来进行导光,使作为均匀的光从所述光出射面21进行出射,由此实现面发光。光反射面20形成为包括η个棱镜20Αη的棱镜图案(pattern),对从光入射面19入射并被导光到导光板18内的光朝向光出射面21方向高效引导。在该导光板18中,设光的导光方向为X轴方向,设与光出射面21平行的、且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Y轴方向,设从光出射面21进行面发光并出射的方向为Z轴方向,由此定义XYZ坐标系。在该XYZ坐标系中,通过改变在X轴方向排列多个而形成的各个棱镜20An之间的间距或者各个棱镜20An的高度(Z轴方向的宽度),对由导光板18导光的光的X轴方向成分进行配光控制。并且,在导光板18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圆弧的槽21Am,并使其轴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圆弧的槽21Am用于降低从3个LED沿着X轴方向出现的线状的亮线。在以LED等为光源、从导光板的旁侧输入光使进行面发光的端面照光式的背光源中,按照与导光板的光源的排列平行的线状的棱镜图案来实现亮度均匀性,以便提高面的亮度的均匀性。按照图16 (a)、图16 (b)、图16 (C)来说明专利文献I记载的亮度分布。图16(a)是导光板18的俯视图,图16 (b)是导光板18的X轴方向的亮度分布。图16 (c)是Y轴方向的亮度分布。Y轴方向的亮度分布是中央处的亮度高,能够控制光。另一方面,X轴方向的亮度分布是恒定的亮度分布,因而不能控制亮度分布。另一方面,图17A表示如过去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大型液晶电视机所使用的显示器的、采用了冷阴极管的直下式背光源的导光板。图17B是图17A的剖视图。如17A和图17B所示,背光源28由直管的冷阴极管30和弯曲的冷阴极管30a和壳体29和扩散板31构成。将冷阴极管30a弯曲的理由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第二面,使光沿着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入射,并使光朝向与所述第一面垂直的第三方向的所述第一面侧出射,所述导光板具有:接受光的入光部;光导通路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引导在所述入光部中入射的光;以及出射部,使经由所述光导通路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被引导的光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第一面侧反射从而出射,所述出射部是在所述第二面中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而且截面呈V字形状的第一V字形槽,所述第一V字形槽在所述第一方向设有多个,其深度形成为使所述第一V字形槽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处为最深。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胜,伊藤正弥,菊池荣成,日下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