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包括前墙第一、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一、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前墙第一、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布置位置,距离第一烟道入口0.61m~1m;前墙第一、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处于同一平面,其喷入角度与后墙倾斜面的夹角为90°;后墙第一、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布置位置与前墙第一、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前后墙二次风对冲。当入炉垃圾热值大幅下降时,关闭前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使得在总风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二次风较高流速。通过调节二次风比例及各组二次风的开闭,保持二次风射流的刚度,实现及时补燃,优化炉内气流组织,保障火焰中心处于中心区域,避免水冷壁出现局部高温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焚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垃圾处理正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化面对的一大难题。随着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堆肥、卫生填埋等垃圾处理方式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同时堆肥和卫生填埋的对土壤和地下水的二次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具备减容性强,资源化效果显著,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正成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用垃圾焚烧炉炉型众多,主要有流化床焚烧锅炉、机械炉排焚烧炉两种类型。机械炉排焚烧炉技术完善可靠,容量大,垃圾适应性强,可燃烧低热值高水分的垃 圾,是目前垃圾焚烧炉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机械炉排焚烧炉中,按炉排可以分为滚筒炉排、水平炉排、倾斜炉排。本专利技术针对带后拱的机械式炉排炉使用。与常规化石燃料相比,垃圾成分复杂多变。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橡胶、塑料、易挥发性金属等成分,在炉内燃烧时,易挥发性金属容易形成低熔点共晶混合物,粘接于水冷壁上,加速水冷壁受热面的腐蚀。此外,垃圾中的大量橡胶塑料燃烧生产出大量的含氯化合物,使锅炉的受热面遭受严重的氯腐蚀。在垃圾焚烧炉中氯腐蚀对受热面的影响远大于硫腐蚀。为有效降低垃圾焚烧炉受热面的氯腐蚀和盐腐蚀,必须控制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防止局部超温情况出现。不同季节城市生活垃圾含水率变化较大,燃料热值不稳定。垃圾在机械式炉排炉中经历干燥、挥发分析出燃烧、固定碳燃烧、燃尽四个阶段。第一烟道中二次风喷嘴的布置,应能使二次风及时补燃,保证炉内的稳定燃烧和垃圾的燃尽,同时通过二次风的射流扰动,优化第一烟道内气流组织。由于炉内垃圾热解析出水分,大部分沿着靠近前墙区域流入第一烟道,导致第一烟道前墙区域水汽含量过高,温度较低。此时二次风喷入后,再较高的汽水浓度、较低的温度下,补燃效果不明显;而后墙附近区域,主要由主燃区域及燃尽段的高温烟气组成,汽水含量很低,温度很高,二次风喷入后与未燃尽的可燃成分剧烈燃烧,在第一烟道的后墙附近形成剧烈燃烧区域,火焰中心贴近后墙,容易导致后墙水冷壁的局部高温,造成高温腐蚀。为此,应适当调节前后墙的二次风比例,通过增加后墙二次风的风速,将火焰中心推向第一烟道的中心区域。此外,当入炉垃圾水分含量明显偏高时,如南方春季,垃圾热值的大幅下降导致相应二次风风量锐减,若维持原有的二次风喷嘴数量,二次风喷入的风速将大大下降,影响二次风的射流刚度,不利于炉内的气流组织优化和燃烧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垃圾燃尽率高的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包括二次风管、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布置位置,距离第一烟道入口 O. 61m Im ;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处于同一平面,其喷入角度与后墙倾斜面的夹角为90°,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布置位置与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前墙和后墙的二次风对冲。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及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每一组二次风的各个喷嘴之间等距离分布;前墙、后墙两端二次风喷嘴至侧墙内壁之间的距离,同各个喷嘴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宽度方向上,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总数与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总数之比为I. 75。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通过管路与二次风管连接,该管路上设置有二次风风门。 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与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风量比是O. 8 I. 4 :1。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射流速率为40m/s 70m/s ;所述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射流速度为20m/s 40m/So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通过有效减少,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数量,提高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喷射速度和刚度,弱化靠近前墙区域水蒸气含量过大、温度较低导致的燃烧不理想。通过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高速二次风扰动,使第一烟道的火焰中心位于烟道中心区域。2、能够增强垃圾焚烧炉对入炉垃圾的燃料适应性。当燃料特性有较大变化时,如水分含量、热值的大幅度改变,通过对前墙和后墙二次风流量的调节以及各组二次风风门的开与闭,保证二次风喷入速度和刚性,实现二次风的及时助燃,增强炉内的稳定燃烧,拓展焚烧炉的燃料适应性。3、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将高速气流喷射入炉膛内,一方面利用高速且刚度较大的二次风对炉膛内上升气流产生类似风帘的作用,压制上升气流的速度,另一方面,利用高速二次风射流作用,优化炉膛内气流组织,有利于加强炉膛内气流混合及停留时间,提高燃烧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正面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a为二次风喷嘴全开时炉膛中间截面的温度分布图。图3b为二次风喷嘴部分开启时炉膛中间截面的温度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包括二次风管5、二次风风门6、前墙7、后墙8、侧墙9、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3、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的布置位置,距离第一烟道入口 O. 61m Im ;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处于同一平面,其喷入角度与后墙8倾斜面的夹角为90°,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3、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的布置位置与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前墙7和后墙8的二次风对冲。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3及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每一组二次风的各个喷嘴之间等距离分布;前墙、后墙两端 二次风喷嘴至侧墙内壁之间的距离,同各个喷嘴之间的距离相等。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的确定方式为以某一组的某一端的第2个喷嘴为开始,以间隔为2个的方式选取喷嘴,从而形成该组二次风喷嘴。在宽度方向上,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的总数与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3和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的总数之比为I. 75。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3、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通过管路与二次风管5连接,该管路上设置有二次风风门6。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I、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2共用一个二次风风管;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3、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4共用一个二次风风管。每组二次风喷嘴由独立的二次风风门进行控制,通过调节前墙后墙的二次风比例,从而改变二次风的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垃圾焚烧炉二次风布置装置,包括二次风管、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布置位置,距离第一烟道入口0.61m~1m;所述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处于同一平面,其喷入角度与后墙倾斜面的夹角为90°;后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后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的布置位置与前墙第一组二次风喷嘴和前墙第二组二次风喷嘴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前墙和后墙的二次风对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茜,唐玉婷,赖志燚,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