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亮罩式退火炉用烧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点火电极、煤气管法兰、煤气管道、空气短管、空气管法兰、空气管道、上空气支管、下空气支管、空气导入孔、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和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煤气管道中心线和空气管道中心线重合且空气管道套在煤气管道外部;空气管道出口端为四个相同的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煤气管道出口端为一个煤气出口中心通道和四个相同的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在煤气管道中部与出口端之间设置了上、下空气支管和空气导入孔,满足了空气与煤气的初步混合,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和煤气出口周向通道,结构上保证空气和煤气互相渗透,该烧嘴能使煤气和空气混合更均匀,煤气燃烧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工业热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亮罩式退火炉用烧嘴。
技术介绍
目前,在冶金工业的热处理领域,光亮罩式退火炉广泛应用于对带钢冷轧后的退火工序,退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带钢在冷轧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带钢的可塑性;作为退火工序的关键步骤之一,对带钢的加热尤其重要,加热不足或加热过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品质量,现有的光亮罩式退火炉烧嘴是以煤气为燃料,并伴以空气进行助燃加热,由于烧嘴在结构上存在缺陷,致使煤气和空气混合不均匀,煤气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煤气消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亮罩式退火炉用烧嘴,该烧嘴能够使煤气和空气混合均匀,煤气燃烧充分,热效率提高,同时能够降低煤气消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亮罩式退火炉用烧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点火电极、煤气管法兰、煤气管道、空气短管、空气管法兰、空气管道、上空气支管、下空气支管、空气导入孔、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和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煤气管道的中心线和空气管道的中心线重合,且空气管道套在煤气管道外部;空气短管的上端与空气管法兰连接,空气短管的下端与空气管道的入口端连通,在空气管道的出口端为四个相同的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的小端与空气管道连通,所述四个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的轴线与空气管道的中心线平行,且到空气管道中心线的距离相等,其中两个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对称分布在过空气管道中心线的水平面两侧且该两个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的中心线位于过空气管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其余两个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对称分布在过空气管道中心线的垂直面两侧且该两个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的中心线位于过空气管道中心线的水平平面内;煤气管道的入口端与煤气管法兰连接,煤气管道的出口端为五个煤气出口通道,其中一个煤气出口通道为圆柱形的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的中心线与煤气管道的中心线重合,其余四个煤气出口通道为相同的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的小端与煤气管道连通,所述四个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的轴线与煤气管道的中心线平行且到煤气管道中心线的距离相等,其中两个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对称分布在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水平面两侧且该两个煤气出口周向通道的中心线位于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其余两个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对称分布在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垂直面两侧且该两个煤气出口周向通道的中心线位于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水平平面内;四个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分别与四个空气出口周向通道相对应。在煤气管道的中部与出口端之间的内部分别设置上、下两个空气支管,上空气支管最高端与煤气管道最上部的外壁平齐,上空气支管最低端与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的最上部平齐,上空气支管中心线与煤气管道中心线沿煤气流动方向成45°夹角;下空气支管最高端与煤气出口中心通道最下部平齐,下空气支管最低端与煤气管道最下部的外壁平齐,下空气支管中心线与煤气管道中心线沿煤气流动方向成45°夹角;上空气支管与下空气支管关于煤气管道的中心线上下对称;在一定的压力下,空气管道内的部分空气经上、下空气支管进入煤气管道内部中心位置的附近,与煤气管道中心处靠近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的煤气进行初步混合。在煤气管道靠近出口端的部位,沿煤气管道的圆周方向均布四个圆形的空气导入孔,所述的四个空气导入孔大小相同,其中两个空气导入孔对称分布在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水平面两侧且该两个空气导入孔的圆心位于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其余两个空气导入孔对称分布在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两侧且该两个空气导入孔的圆心位于过煤气管道中心线的水平面内;在一定的压力下,空气管道内的部分空气经空气导入孔进入煤气管道内,与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入口前的煤气初步混合;四个空气导入孔与四个煤气出口周向通道相对应。在点火电极的作用下,煤气与空气初步混合后被点燃,在一定的煤气压力下,点燃·后的煤气和空气混合气体分别经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和煤气出口中心通道继续流动,与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出来的空气再次进行混合,由于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和煤气出口周向通道均为出口直径大于入口直径的圆台形,结构上能够保证空气和煤气以一定压力流出后呈放射状态发散,也就保证了空气和煤气再次互相渗透、混合,经过两次与空气混合,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更均匀,煤气的燃烧更充分,煤气的热效率也更高。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上、下空气支管和空气导入孔,可以使煤气管道内中心部位和边部的煤气都得到了与空气初步混合,圆台形的空气出口周向通道和煤气出口周向通道使得一定压力下空气和煤气的流出呈放射状发散,使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更均匀,煤气的燃烧更充分热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向视图;图3是图I的B-B向剖视图;图4是图I的C-C向剖视图;图5是图I的D向视图;图6是图I的E向视图。图中1_点火电极,2-煤气管法兰,2a_煤气管法兰螺栓孔,3-煤气管道,4-空气短管,5-空气管法兰,5a-空气管法兰螺栓孔,6-空气管道,7a-上空气支管,7b-下空气支管,8a、8b、8c、8d-空气导入孔,9a、9b、9c、9d_空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IOd-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1-煤气出口中心通道。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3、4、5所示,一种光亮罩式退火炉用烧嘴,包括点火电极I、煤气管法兰2、煤气管道3、空气短管4、空气管法兰5、空气管道6、上空气支管7a、下空气支管7b、空气导入孔8a、8b、8c、8d、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IOd和煤气出口中心通道11。如图1、3、4所示,煤气管道3的中心线和空气管道6的中心线重合,且空气管道6套在煤气管道3的外部。如图1、5所示,煤气由煤气管法兰2进入煤气管道3,在煤气管道3内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流动,在煤气管道3的出口端分成五个煤气出口通道,其中一个煤气出口通道为圆柱形的煤气出口中心通道11,所述的煤气出口中心通道11的中心线与煤气管道3的中心线重合;其余四个煤气出口通道为相同的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10d,所 述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IOd的小端与煤气管道3连通,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IOd的中心线与煤气管道3的中心线平行且到煤气管道3中心线的距离相等,其中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IOc对称分布在过煤气管道3中心线的水平面两侧,且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c的中心线位于过煤气管道3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b、10d对称分布在过煤气管道3中心线的垂直面两侧,且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b、10d的中心线位于过煤气管道3中心线的水平平面内。如图1、5所示,空气由煤气管法兰2经空气短管4进入空气管道6,在空气管道6内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流动,在空气管道6出口端分成四路相同的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所述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的小端与空气管道6连通,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的中心线与空气管道6的中心线平行且到空气管道6中心线的距离相等,其中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c对称分布在过空气管道6中心线的水平面两侧,且空气出口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亮罩式退火炉用烧嘴,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点火电极(1)、煤气管入口法兰(2)、煤气管道(3)、空气入口短管(4)、空气管入口法兰(5)、空气管道(6)、上空气支管(7a)、下空气支管(7b)、空气导入孔(8a、8b、8c、8d)、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10d)和煤气出口中心通道(11);煤气管道(3)的中心线和空气管道(6)的中心线重合,空气管道(6)套在煤气管道(3)外部;空气管道(6)的出口端为四个相同的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圆台形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的小端与空气管道(6)连通;煤气管道(3)的出口端为五个煤气出口通道,其中一个煤气出口通道为圆柱形的煤气出口中心通道(11),煤气出口中心通道(11)的中心线与煤气管道的中心线重合,其余四个煤气出口通道为相同的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10d),圆台形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10d)的小端与煤气管道(3)连通;煤气出口周向通道(10a、10b、10c、10d)分别与空气出口周向通道(9a、9b、9c、9d)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垂义,王雪晗,李广阔,
申请(专利权)人:薛垂义,王雪晗,李广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