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5513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变换能量输入输出端,同时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动机构,尤指一种可变换能量输入输出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传动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1242521号的车辆用的变速箱构造,其揭示一主轴上设置有一滑块,该滑块的两侧设有一前进用齿轮及一加力用齿轮,于一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反向滑块,位于该反向滑块的一侧的该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倒退用伞形齿轮及一前进用伞形齿轮,且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设置有一最终轴,该最终轴是由轴传动,通过该最终轴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以及该加力用齿轮及前进用齿轮亦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而可使该变速箱的宽度方向变小,并且利用该连动轴的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啮合该最终轴的一传动伞形齿轮,而可使该变速箱达到小型化的目的。但是,该变速箱构造设置有该滑块,且该滑块必然会产生相互摩擦滑动,因而相对降低其功率的传输效率。另一传动机构,如美国专利第6387004号的"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其揭示一连续可变传动组。该连续可变传动组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用以将一第一马达及一第二马达的动力传输至一传动轴。然而,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的动力固定经由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传输至该传动轴。换言之,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设定为固定的两个动力输入端,且将该传动轴设定为固定的单一动力输出端。简言之,在传输动力上其仍有必要进一步选择提供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的传动机构,以符合不同的动力整合传输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了改进上述缺点或满足上述需求,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利用二序列排型式的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进行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该传动机构具有一能量输出端、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及一自由传输端,该控制端用以控制该自由传输端,如此该自由传输端可自由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以达成可独立控制传动及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另外,该传动机构未利用其它额外的摩擦滑动元件〔frictionally sliding member〕,以达成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进行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该传动机构利用一控制端控制一自由传输端自由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本专利技术达成可独立控制传动及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进行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该传动机构未利用其它额外的摩擦滑动元件,可达成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的排列配置减少元件体积,可达成缩小整体体积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二行星齿轮组,其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一能量输出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一控制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所述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中的一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二行星齿轮组中的另一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所述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一第三旋转轴、一第四旋转轴、一第五旋转轴及一第六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旋转轴及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传动连接组;该第四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五旋转轴及第六旋转轴连接至该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冠雄蔡得民光灼华陈遵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