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的改进方法,该方法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溢流面(1),所述溢流面(1)表面坡比为1:0.6~1:0.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1)和坝主体的大体积混凝土(3)之间水平布置连接钢筋(2)。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通过上述方法改进后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减少原钢筋混凝土溢流面所需的大量钢筋的布置,在施工时也相应减少了一些工序步骤,这样在保证重力坝溢流面泄洪能力及坝体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地节省工程投资、加快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工建筑物结构改进方法及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的改进方法及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通常要筑坝形成水库。重力坝是水利水电工程大坝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坝体结构,对于重力坝当出现洪水时需要通过坝身溢流面宣泄洪水并通过各种方式消能,因此大坝溢流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坝体的安全。现有的的重力坝溢流面的设计是采用C28 2 5 C2835常态混凝土,采用这种溢流面结构需要配大量的钢筋,工程投资大且工期较长,因此,这样的溢流面结构还是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宣泄洪水、运行可靠的重力坝溢流面结构的改进方法及结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投资大且工期长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对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的改进方法在于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溢流面,溢流面表面坡比为1:0. 6 1:0. 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和坝主体的大体积混凝土之间水平布置连接钢筋。由于采用了这种改进方法,使改进后的溢流面具有更高的抗冲能力,且所需钢筋量大幅减小,施工工期大幅缩短。本专利技术改进后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包括重力坝主体,该重力坝主体由坝主体、挑流鼻坎、堰顶和溢流面组成,坝主体是C9(i15 C9(i20碾压混凝土结构,挑流鼻坎和堰顶是C2830常态混凝土结构,其中,溢流面为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溢流面的表面坡比为1:0. 6 1:0. 9,在所述溢流面与坝主体的分界线上水平布置连接钢筋。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溢流面的厚度为2 3m。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连接钢筋以所述溢流面和坝主体的分界线为中心等分布置,水平间距为50cm,竖向排距为1500cm。进一步的,连接钢筋可以采用直径d=22mm 25mm,长度L=40d布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溢流面做成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碾压混凝土坝主体与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之间设置直径d=20mm 25mm连接钢筋。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减少原钢筋混凝土溢流面所需的大量钢筋的布置,在施工时也相应减少了一些工序步骤,这样在保证重力坝溢流面泄洪能力及坝体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地节省工程投资、加快工期。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附图标记说明1-溢流面,2-连接钢筋,3-坝主体,4-挑流鼻坎,5-堰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看图1,本专利技术改进后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包括重力坝主体,该重力坝主体由坝主体3、挑流鼻坎4、堰顶5和溢流面I组成,坝主体3是C9(i15 C9(i20碾压混凝土结构,挑流鼻坎4和堰顶5是C2830常态混凝土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改进之处在于将溢流面I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为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从而取消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量配筋,而仅在溢流面I与坝主体3的分界线上设置台阶状的水平布置连接钢筋2,这样在满足坝体稳定及抗冲性能的前提下,溢流面I所需钢筋的量大幅降低。采用这种结构的溢流面I的表面坡比为1:0. 6 1:0. 9。溢流面I的厚度为2 3m。连接钢筋2以溢流面I和坝主体3的分界线为中心等分布置,连接钢筋2的水平间距为50cm,竖向排距为1500cm。连接钢筋2直径 d=22_ 25mm,长度 L=40d。坝体施工时首先完成碾压混凝土坝主体3的浇筑,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满足规范要 求。在坝主体3施工的同时在坝主体3与溢流面I的分界线上将直径d=22mm 25mm,长度L=40d的连接钢筋2以混凝土分界线为中心等分布置,水平间距为50cm、竖向排距为1500cm进行预埋,然后完成C40硅粉混凝土的浇筑形成溢流面I,最后完成挑流鼻坎4、堰顶5的烧筑。当然,以上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应用范例,本专利技术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的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溢流面(I ),所述溢流面(I)表面坡比为I: O. 6 I: O. 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I)和坝主体的大体积混凝土(3)之间水平布置连接钢筋(2)。2.一种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包括重力坝主体,该重力坝主体由坝主体(3)、挑流鼻坎(4)、堰顶(5)和溢流面(I)组成,坝主体(3)是C9tlI5 C9(i20碾压混凝土结构,挑流鼻坎 (4)和堰顶(5)是C30常态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面(I)为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所述溢流面(I)的表面坡比为I: O. 6 I: O. 9,在所述溢流面(I)与坝主体(3)的分界线上水平布置连接钢筋(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面(I)的厚度为2 3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2)以所述溢流面(I)和坝主体(3)的分界线为中心等分布置,水平间距为50cm,竖向排距为1500c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2)直径d=22mm 25_,长度 L=40d。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的改进方法,该方法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溢流面(1),所述溢流面(1)表面坡比为1:0.6~1:0.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1)和坝主体的大体积混凝土(3)之间水平布置连接钢筋(2)。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通过上述方法改进后的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减少原钢筋混凝土溢流面所需的大量钢筋的布置,在施工时也相应减少了一些工序步骤,这样在保证重力坝溢流面泄洪能力及坝体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地节省工程投资、加快工期。文档编号E02B8/06GK102953358SQ20121048127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专利技术者熊忠明, 金城, 刘小龙, 丁志, 苏鹏 申请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力坝溢流面抗冲结构的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溢流面(1),所述溢流面(1)表面坡比为1:0.6~1:0.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1)和坝主体的大体积混凝土(3)之间水平布置连接钢筋(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忠明,金城,刘小龙,丁志,苏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