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便于培育好的僵蚜转移到烟苗上的专用装置及方法。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能提高烟蚜茧蜂向烟苗转移成活率的烟蚜茧蜂转移专用装置及转移方法。专用装置包括转轴及绳子;两转轴相离布置;所述的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转轴上,绳子之间并行布置;所述绳子的长度大于两转轴的间距;绳子上固定携带烟蚜茧蜂僵蚜的载体。使用时由卷有绳子的转轴处开始往绳子上安放带有僵蚜的载体,安放好一些载体就转动转轴移动载体,然后继续往绳子上安放载体,直到载体覆盖整片烟苗上方,待僵蚜羽化后自然转移到烟苗上;然后再将烟苗移到田间放蜂。本发明专利技术促进了利用烟蚜茧蜂防止烟蚜的技术在烟草生产中产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技术;具体涉及便于培育好的烟蚜茧蜂转移到烟苗上的专用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烟草种植中,烟蚜是一种重要的危害生物。烟蚜以刺吸式口器取食烟株汁液,使受害烟株生长缓慢,品质下降;有翅蚜还能传播黄瓜花叶病等多种病毒病,对烟草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对烟蚜的防治,常用的有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但实践中因为物理防治的才做难度大,效果不可靠,主要还是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造成农药残留和污染,加重农 业环境污染。也增加烟草加工的难度,引起烟草成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增加,加重对吸食者健康的危害。现有技术中生物防治主要是采用烟蚜的天敌对烟蚜进行控制。烟蚜茧蜂是烟蚜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我国各烟区均有存在。烟蚜茧蜂对烟蚜的自然控制作用明显,在烟蚜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自然播散的烟蚜茧蜂数量有限,而目前人工播散烟蚜茧蜂在工艺和设备设施方面均较为初级,难以大量播散和产业化应用。后来相继出现了许多关于大量繁殖烟蚜茧蜂的技术报道,解决了烟蚜茧蜂繁殖的技术难题。烟蚜茧蜂繁殖的工艺技术主要有中国专利ZL200810187795. 6和ZL200910095036. I所介绍的,其基本技术思路都是烟蚜茧蜂先在存有烟蚜作为寄主的烟苗上大量繁殖,由僵蚜羽化为成蜂,然后用收集装置将蜂收集在容器内拿到田间放蜂。烟蚜茧蜂扩散大田间起到防治大田烟蚜病虫害的作用。但这样将烟蚜茧蜂转移到田间的过程,因为需要吸蜂器、玻璃瓶、网袋等类似收集、运输装置;所以对烟蚜茧蜂的肢体造成伤害,并且放到田间后很多蜂落到地上而不能及时转移到烟苗上,大量死亡,即使转移后也不均匀。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烟蚜茧蜂向大田转移的成活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能提高烟蚜茧蜂向烟苗转移成活率的烟蚜茧蜂转移专用装置及转移方法。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烟蚜茧蜂转移专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可选择性地处于转动或固定状态的转轴及数根绳子;所述的两转轴相离布置,转轴离地的高度大于载体的高度与烟苗高度之和;所述的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转轴上;所述绳子的长度大于两转轴的间距;绳子上固定携带烟蚜茧蜂僵蚜的载体。相应的,与专用装置技术构思相同的较为优选的烟蚜茧蜂的转移方法,步骤包括将烟苗均匀密布;在烟苗两侧上方设置两个转轴,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转轴上,绳子长度为转轴间距的两倍,绳子并行设置多根;转动转轴将绳子卷到一个转轴上,将绳子绷紧;由卷有绳子的转轴处开始往绳子上安放带有僵蚜的载体,安放好一些载体就转动转轴移动载体,然后继续往绳子上安放载体,直到载体覆盖整片烟苗上方;等待僵蚜羽化成蜂后自然转移到烟苗上,再把烟苗拿到田间待烟蚜茧蜂转移到田间烟苗上。所述的载体也就是携带僵蚜的烟叶或烟苗,烟叶则直接卡入绳子间即可,如果是盆栽烟苗则用绳或索将盆栽固定在绳子上。至于转轴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固定在支架上,也可以用轴承或其它部件设置在苗圃两侧的墙上或者任意方式,只要想要转动转轴时可以转动,想要固定时转轴能固定即可。 具体来说,以带僵蚜的烟叶为载体,该转移方法也就是转轴布置在烟苗两侧上方,布置好绳子;先将转动转轴,将绳子可自由活动部分卷到一根转轴上,此时两转轴间的绳子绷紧。然后操作者从卷有绳子的一端开始在每根绳子上布置带僵蚜的烟叶或烟苗,布置好一些带僵蚜的烟叶后,转动两转轴使得已经安放好的烟叶平稳地向另一转轴移动;然后操作者可以在空绳子上继续安放带僵蚜的烟叶,直到烟苗上方全部覆盖了带僵蚜的烟叶。这样僵蚜过一段时间羽化成蜂后就会自然地飞到新鲜烟苗上并稳定的停留在烟苗上。然后将烟苗运到田间均匀放置,烟蚜茧蜂即可均匀扩散到周围的田间烟苗上。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工作过程中烟叶始终是平稳运行的,烟蚜茧蜂在烟叶固定到绳子上后自然扩散到烟苗上。避免了使用吸蜂器、玻璃瓶、网袋的收集运输装置。烟蚜茧蜂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存在了,完全避免了肢体损害。向田间烟苗扩散转移的效率高、成活率高。使得利用烟蚜茧蜂防止烟蚜的技术在烟草生产中产业化应用成为现实。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左视局剖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使用状态简化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另一简化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到4所示,烟蚜茧蜂转移专用装置,包括两个可选择性地处于转动或固定状态的转轴10,也就是说该转轴10不仅具有转动的功能,还设置有相应控制结构使其能处于静止状态或称固定状态。专用装置还包括数根绳子11。前述的两转轴10相离布置,转轴10离地的高度大于载体20的高度与烟苗30高度之和,这样便于布置载体20,载体20下方布置烟苗30。载体20通常就是携带有烟蚜茧蜂僵蚜的烟叶,烟叶重量轻,减小了对绳子11的作用力。所述的绳子11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转轴10上。所述绳子11的长度大于两转轴10的间距;绳子11上固定携带烟蚜茧蜂僵蚜的载体20。更好的是所述的绳子11之间并行布置,绳子11的长度为两转轴10间距的两倍。并行布置不一定要严格平行,只要大致平行,保证绳子11的布置基本均匀即可。原理上说只要绳子11的长度大于两转轴10的间距,就能安放一定量的载体20,即可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但当绳子11长度为转轴10间距的2倍时,两转轴10间的空间才都能布置尽量多的载体20给烟苗30转移僵蚜,提高设备和场地利用效率。所述的转轴10可选择性地处于转动或固定状态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是设置为步进电机带动转轴10转动或停驻的方式,这样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省力。或者是所述的转轴10端部设置便于转动转轴10的把手18以及限制转轴10转动的限位机构。这样的机构成本低廉,使用也同样很方便。至于把手18的具体结构没有严格要求,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固接在转轴10端部的杆件构成;或者一个转盘形把手;或者仅是在转轴10端部设置一个缺口,使用者向缺口内插入杆件即可省力地转动转轴10。至于限位机构也有很多等同的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的转轴10两端固定在轴承内,所述的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在转轴10上的棘轮,与棘轮配合设置有棘爪。这样的结构中转轴10转动省力,利用棘轮棘爪机构可以方便地实现转轴10的停驻。而且利用棘轮棘爪机构对可转动部件限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便于推广和使用。至于棘爪的设置位置 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场地或其它因素决定,无需创造性劳动;通常只要棘爪远离棘轮的一端铰接在某固定部件上即可。或者是所述的限位机构包括转轴10由钢管构成,转轴10两端套设于钢质圆管10'内,钢质圆管10'与转轴10之间摩擦配合。所述的摩擦配合也就是说固定转轴10端部的不是轴承,而是两个内径与转轴10外径相当的钢质圆管10',因为普通钢质圆管10'和钢管构成的转轴10之间没有润滑设置,必然摩擦力较大。所以在外力作用下转轴10转动;外力消失后,转轴10自然就停驻了,不会再继续转动。也就是靠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实现转轴10的固定或称静止,所以称为摩擦配合。这样的结构设置更方便,成本更低,而且避免了润滑油等物质与烟蚜茧蜂接触的可能,避免烟蚜茧蜂等生物或烟苗受到化学污染。当然,这样的摩擦配合还可以由转轴10和钢质圆管10'或轴承或轴套的接触面上设置摩擦片构成;这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烟蚜茧蜂转移专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可选择性地处于转动或固定状态的转轴(10)及数根绳子(11);所述的两转轴(10)相离布置,转轴(10)离地的高度大于载体(20)的高度与烟苗(30)高度之和;所述的绳子(11)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转轴(10)上;所述绳子(11)的长度大于两转轴(10)的间距;绳子(11)上固定携带烟蚜茧蜂僵蚜的载体(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平,李永智,李登雄,钟绍良,金子学,周莲萍,杨亚萍,赵洪龙,高福宏,李忠环,李明波,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