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PU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833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CPU插座,其包括:底座、卡合于底座上且可相对于底座前后移动的上盖、用于驱动上盖移动的旋转体和与旋转体末端嵌合装配的垫圈以及用于与CPU针脚连接的端子组。上盖的后板设置有供旋转体旋转的通孔,该通孔的孔壁上成型有一与旋转体的凸轮部相匹配的凸块,令旋转体旋转时驱动上盖相对于底座前后移动;垫圈采用双层结构,该垫圈通过位于上层的嵌位部及位于下层的扣合部与旋转体形成双层卡嵌装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时,垫圈在插入承座背面的安装空间时,通过水平卡嵌的方式与旋转体末端形成双层卡嵌的稳定装配,无需用铆固定,装配简便、稳固,而且不会影响上盖相对于底座移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讯信号传输用连接器
,特指一种结构紧凑、装配稳固,且装配效率高的CPU插座。技术背景常见的CPU插座包括底座、可滑动盖设于底座上的上盖以及驱动上盖滑动的驱动装置。上盖上具有一个承载CPU的端面,并且在该端面上均匀分布有与CPU针脚对应的穿孔。底座上成型有与上盖上通孔对应的端子孔。在端子孔内安装有连接端子。安装CPU时,CPU上的针脚将插入上盖上对应的穿孔内,而针脚穿过穿孔后将与底座中端子孔内的连接端子连接。为了确保连接端子与CPU针脚形成稳固接触,通常连接端子采用一种特殊的包夹结构,以实现与CPU针脚之间的稳定接触。为了避免直接插入可能导致CPU针脚弯折 的情况。目前的CPU插座均采用上盖移动方式,将垂直插入转化为水平插入。S卩,当CPU插入到上盖上后,通过插座上的驱动装置,推动上盖沿底座实现一定距离的水平移动,从而使CPU针脚水平进入连接端子的包夹结构内。反之如果要取下CPU,就需要通过驱动机构推动上盖移动,令CPU针脚脱离连接端子的包夹结构,然后将CPU轻松取下即可。目前CPU插座中常用的驱动机构包括两种摇杆式和凸轮式。摇杆式中的摇杆具有一曲轴,通过摇柄带动曲轴转动,从而推动上盖实现水平的位移。但是摇杆式驱动机构最大的不足就是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所以在空间较小的便携式电脑中通常采用凸轮式驱动机构。凸轮式驱动机构采用的是一个枢轴式凸轮体,其凸轮部分位于上盖上一个孔槽内。当转动该凸轮体时,凸轮的凸起部分将作用在孔槽内壁,从而对上盖起到推动作用,实现上盖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移。为了使凸轮式驱动机构稳固的安装于上盖与底座之间,轴体末端与安装于底座底部的垫圈相干涉,再通过铆固定压制,使凸轮体和上盖与底座以形成可移动的稳固装配。传统的垫圈呈椭圆平面形,该垫圈在与轴体装配时,并不可以固定,需要在安装完成后再进行铆接固定,这样会使垫圈容易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另外,这样的结构会使垫圈与底座形成有间隙,凸轮体转动时,上盖与底座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凸轮体会倾斜,使上盖的行程达不到预设的距离,严重阻碍了装配CPU。有鉴于以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人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装配稳固,且装配效率高的CPU插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CPU插座包括底座,该底座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端子孔及一承座,该承座位于端子孔后方;上盖,该上盖卡合于底座上且可相对于底座前后移动,该上盖包括一主体及与所述承座相配合的后板,于主体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穿孔;端子组,其包括多个对应设置于底座上端子孔中的连接端子;用于驱动上盖移动的旋转体,该旋转体安装于底座与上盖之间,并与安装于承座背面的垫圈卡嵌连接;所述上盖的后板设置有供所述旋转体旋转的通孔,该通孔的孔壁上成型有一与旋转体的凸轮部相匹配的凸块,令旋转体旋转时驱动上盖相对于底座前后移动;所述的垫圈采用双层结构,该垫圈通过位于上层的嵌位部及位于下层的扣合部与旋转体形成双层卡嵌装配。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垫圈包括经过弯折叠加的主体板和扣合板,其中所述的主体板贴合于所述承座背面的安装位,所述的扣合板位于该主体板下方,其通过主体板弯折延伸成型;所述主体板上设有作为所述嵌位部的卡槽,所述扣合板上设置有作为所述扣合部的卡位孔。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扣合板上的卡位孔与主体板上的卡槽相互交错形成一用于限定所述旋转体的扣合空间。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体板上的卡槽呈U字形,该卡槽的端口朝向 主体板和扣合板弯折的另一侧边,且该卡槽的端口设有便于旋转体进入的倒角。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体板上位于卡槽端口的边缘向下翻卷,形成一卷边。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扣合板朝所述卡槽端口的方向向主体板倾斜,且该扣合板前端形成贴近所述主体板的力臂,该力臂前端的边缘向下翻卷,形成一翻卷部。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扣合板的卡位孔朝所述卡槽的端口相反的方向形成有一缺口,该缺口延伸至主体板与扣合板之间的弯折部分。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扣合板的卡位孔靠近主体板中卡槽的倒角一侧的孔壁呈圆弧形。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座的背面设有供垫圈装配的安装槽,该安装槽开口端形成有一便于装配垫圈的倒角。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旋转体包括固为一体的施力端、凸轮部和转轴,该转轴末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垫圈装配的环形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装配时,垫圈在插入承座背面的安装空间时,通过水平卡嵌的方式与旋转体末端形成稳定的配合,其中,该垫圈通过位于上层的嵌位部及位于下层的扣合部与旋转体形成双层卡嵌的稳定装配,无需用铆固定,装配简便、稳固,而且不会影响上盖相对于底座移动。另夕卜,承座背面的安装槽前端形成有一便于装配垫圈的倒角,这样有利于装配垫圈,提高本技术的装配效率,节约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中底座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中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中上盖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中上盖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中旋转体的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中垫圈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中垫圈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中垫圈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中垫片的立体图;图13是本技术中垫圈与旋转体装配过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I底座100端子孔 101枢接孔102定位槽103定位槽11承座 111安装槽112倒角2上盖21主体 210穿孔211定位块212限位板22后板 220通孔221凸块222定位块223型槽 3连接端子4旋转体41施力端42凸轮部 43转轴431环形槽5垫圈50扣合空间51主体板511卡槽512倒角513卷边 52扣合板521卡位孔522翻卷部523孔壁 524缺口525力臂6垫片61孔62凸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3所示,一种CPU插座,该CPU插座包括底座I、卡合于底座I上且可相对于底座I前后移动的上盖2、用于驱动上盖2移动的旋转体4和与旋转体4末端嵌合装配的垫圈5以及用于与CPU针脚连接的端子组。所述的端子组包括多个对应设置于底座I上端子孔100中的连接端子3。结合图4、5所示,所述的底座I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该底座I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端子孔100及一承座11,该承座11位于端子孔100后方;该承座11中设有供所述旋转体4装配的枢接孔101以及位于枢接孔101两侧的定位槽102,所述底座I两侧设置有用于对上盖2进行定位的定位槽103。所述承座11的背面设有供垫圈5装配的安装槽111,该安装槽111前端形成有一便于装配垫圈5的倒角112。结合图6、7所示,所述上盖2也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该上盖2卡合于底座I上且可相对于底座I前后移动,该上盖2包括一主体21及与所述承座11相配合的后板22,于主体21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穿孔210。该主体21两侧设有用于对所述底座I限位的限位板212,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CPU插座,该CPU插座包括:底座,该底座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端子孔及一承座,该承座位于端子孔后方;上盖,该上盖卡合于底座上且可相对于底座前后移动,该上盖包括一主体及与所述承座相配合的后板,于主体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穿孔;端子组,其包括多个对应设置于底座上端子孔中的连接端子;用于驱动上盖移动的旋转体,该旋转体安装于底座与上盖之间,并与安装于承座背面的垫圈卡嵌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后板设置有供所述旋转体旋转的通孔,该通孔的孔壁上成型有一与旋转体的凸轮部相匹配的凸块,令旋转体旋转时驱动上盖相对于底座前后移动;所述的垫圈采用双层结构,该垫圈通过位于上层的嵌位部及位于下层的扣合部与旋转体形成双层卡嵌装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安其王华财
申请(专利权)人: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