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电源端子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后侧的导出端子。其中,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端子汇流片与并联紧固件,所述端子汇流片与所述并联紧固件将所述若干电源端子与所述导出端子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可耐大电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耐大电流传输之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源连接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电连接器,主要用于进行电流之传输。现有的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有若干或单独一根电源端子以及用以承载该电源端子并对电源端子周围进行绝缘处理的绝缘座体。每一电源端子设有用以连接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以及焊接于一电路板或连接一电缆的连接端。通常该对接端与连接端为一一对应设置。但是,当需要进行大电流传输时,该种电源端子往往难以负荷,且电流传输不稳定,由此经常给电子产品的·终端用户造成困扰。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源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耐大电流,且其电流传输稳定的电源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电源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导出端子;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端子汇流片与并联紧固件,所述端子汇流片与所述并联紧固件将所述若干电源端子与所述导出端子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汇流片与所述并联紧固件上分别对应地开设有相互贯通的通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若干锁固组件,所述锁固组件穿过所述端子汇流片的通孔并与所述并联紧固件的通孔相锁固继而将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端子汇流片固定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并联紧固件为并联螺帽,所述锁固组件为螺丝。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汇流片具有与所述若干电源端子接触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端子汇流片的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设有前后贯穿的固持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相互平行延伸,并且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第二侧壁的高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一定位螺帽,所述定位螺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螺帽顶部呈波浪型设置以形成若干凹槽,所述凹槽系容纳并协助定位所述锁固组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螺帽上下对称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汇流片上形成有用以将所述定位螺帽卡持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定位突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螺帽开设有与所述固持孔相对应贯通的螺孔,所述导出端子开设有与所述固持孔及所述螺孔相对应贯通的固定孔,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自后向前穿过所述固定孔及固持孔以与所述螺孔相固定的螺丝。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并联紧固件设有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柱状突起,所述并联紧固件的所述通孔是开设于所述柱状突起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并联紧固件设有沿电源连接器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电源端子设有用以容纳所述突出部并将所述并联紧固件定位于电源端子上的定位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分别设有与所述并联紧固件的所述通孔相对应贯通的定位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所述端子汇流片与所述并联紧固件将若干电源端子与一根导出端子连接在一起,即先将若干电源端子并联,然后通过端子汇流片将并联后的若干电源端子与导出端子进行串联连接;由此,根据并联电路原理,并联设置的若干电源端子可分别进行部分电流的传输,而当端子汇流片将并联后的若干电源端子与导出端子进行串联后可使得本技术电源连接器传输的电流为所述若干电源端子传输的电流之和。即本技术电源连接器可耐大电流,且因每一电源端子传输的电流较小,从而使得本技术电源连接器进行大电流传输时也比较稳定。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电源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电源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I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I、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I中的若干电源端子2、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I的后侧的一根导出端子3、将所述若干电源端子2与所述导出端子3机械地并电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端子汇流片4与并联紧固件5。请结合图3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设有主体部1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11沿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方向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2。其中所述主体部11开设有若干前后贯穿的收容孔111。于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所述收容孔111。所述收容孔111沿所述绝缘本体I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收容孔111包括位于中间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未图示)的对接孔112以及分别位于对接孔112两侧的端子收容孔113。所述端子收容孔113沿所述绝缘本体I高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对接孔112的长度。所述绝缘本体I设有突伸入所述端子收容孔113内的抵持壁(未标号)。所述延伸部12大致呈U型,其包括底壁121以及分别自所述底壁121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22。请结合图I至图5所示,每 一所述电源端子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在每一所述电源端子2中,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设有呈片状相对设置的接触片23以及自所述相对设置的接触片23后端相向弯折延伸的连接片24。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的所述接触片23分别收容于所述每一收容孔111中的所述端子收容孔113内,并设有自上下侧分别向外撕破延伸的抵持片231。所述抵持片231与所述绝缘本体I的所述抵持壁相抵持,从而可防止安装入端子收容孔113中的电源端子2向后移动。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还分别设有位于所述接触片23与连接片24之间的缺口 25。所述缺口 25向上开放,从而可将所述并联紧固件5自上而下安装于电源端子2上。每一所述电源端子2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片24前侧、以及第一端子21的接触片23后侧与第二端子22的接触片23后侧之间的定位槽26。所述第二端子22的连接片24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片24的后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片24沿本技术电源连接器100的前后方向重叠设置。另外,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的连接片24分别对应设有相互贯通的定位孔241。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的连接片24均位于所述收容孔111后侧并位于延伸部12内,并且所述第二端子22的连接片24向后暴露。请结合图3至图5所示,所述并联紧固件5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1的连接片24前侧的定位槽26内,并且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并联紧固件5为一并联螺帽。所述并联紧固件5设有与所述连接片24平行设置的主板51、自主板51下端沿所述电源连接器100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的若干突出部52、以及自所述主板51前侧沿所述电源连接器100的前后方向向前延伸的若干柱状突起53。所述主板51位于所述柱状突起53之间的部分收容于所述缺口 25内,从而将所述并联紧固件5沿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电源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导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端子汇流片与并联紧固件,所述端子汇流片与所述并联紧固件将所述若干电源端子与所述导出端子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洪永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