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包括该换热器的空调器,该换热器包括输入总管、输出总管和连接在所述输入总管和输出总管之间、且相互并联的若干路管程,所述管程包括若干首尾相连而呈迂回设置的管道,所述若干管道排列成三层。通过设置相互并联的若干路管程,将冷媒合理的分配到各路管程中,大大缩短了冷媒在管道中的流程,使冷媒的循环速度更快,换热时冷媒与外部环境中的温差更大,所以换热效果更好;同时各路管程均包括排列成三层且迂回设置的若干管道,提高了制冷或制热能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日用家电,各式各样的空调已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现有技术中的热换器通常采用增大换热面积或增大风量抑或同时增大换热面积和风量来改善换热性能,进而使制冷或制热能效提高,采用上述三种方案虽然提高了换热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冷或制热能效,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通过增大换热面积来改善换热性能将需要增加散热材料,所以提高了空调器的制造成本;2、通过增大风量来改善换热性能,将使得空调器工作时的噪声变大,而且所需的功率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提高能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输入总管、输出总管和连接在所述输入总管和输出总管之间、且相互并联的若干路管程,所述管程包括若干首尾相连而呈迂回设置的管道,所述若干管道排列成三层。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无管区,所述管程设置冷媒入口端和冷媒出口端,所述无管区位于所述冷媒入口端和/或冷媒出口端处。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四路所述管程,其分别为第一路管程、第二路管程、第三路管程和第四路管程,所述第一路管程、第二路管程、第三路管程和第四路管程依次排列。优选地,所述第三路管程中的管道根数比所述第一路管程或第二路管程中的管道根数多,所述第四路管程中的管道根数比所述第一路管程或第二路管程中的管道根数多。优选地,所述管道为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长U型管和短U型管,所述短U型管的两自由端分别与两相邻所述长U型管的一自由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路管程或第二路管程包括七根长U型管和六根短U型管,其中第一层管道和第三层管道分别包括两根长U型管,第二层管道包括三根长U型管;所述第三路管程或第四路管程包括九根长U型管和八根短U型管,其中第一层管道两根长U型管,第二层管道包括四根长U型管,第三层管道包括三根长U型管。优选地,所述管道被支撑物水平固定或竖直固定。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蒸发器,所述冷媒入口端位于所述蒸发器的迎风侧,所述冷媒出口端位于所述蒸发器的背风侧,所述冷媒入口端与所述输入总管之间还设置有分流毛细管。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所述冷媒入口端位于所述冷凝器的背风侧,所述冷媒出口端位于所述冷凝器的迎风侧,所述冷媒出口端与所述输出总管之间还设置有分流毛细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输入总管、输出总管和连接在所述输入总管和输出总管之间、且相互并联的若干路管程,所述管程包括若干首尾相连而呈迂回设置的管道,所述若干管道排列成三层。本技术换热器通过设置相互并联的若干路管程,将冷媒合理的分配到各路管程中,大大缩短了冷媒在管道中的流程,使冷媒的循环速度更快,换热时冷媒与外部环境中的温差更大,所以换热效果更好;同时各路管程均包括排列成三层且迂回设置的若干管道,提高了制冷或制热能效。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换热器的左视图,其中换热器为蒸发器;图2是本技术换热器的右视图,其中换热器为蒸发器。·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众所周知,换热器分为蒸发器和冷凝器,其可包括蒸发器和/或冷凝器,且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下面实施例以蒸发器为例对本技术换热器进行说明。参照图I和图2,图I是本技术换热器的左视图,其中换热器为蒸发器;图2是本技术换热器的右视图,其中换热器为蒸发器。本技术的蒸发器包括输入总管I、输出总管2、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其中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相互并联设置,且各路管程分别连接在输入总管I和输出总管2之间,用于将来自输入总管I中的冷媒分别输送到输出总管2中。第一路管程31包括第一冷媒入口端311a和第一冷媒出口端3113a,第二路管程32包括第二冷媒入口端321a和第二冷媒出口端3213a、第三路管程33包括第三冷媒入口端331a和第三冷媒出口端3317a,第四路管程34包括第四冷媒入口端341a和第四冷媒出口端3417a ;第一路管程31通过第一冷媒入口端311a和第一冷媒出口端3113a分别与输入总管I和输出总管2连通,第二路管程32通过第二冷媒入口端321a和第二冷媒出口端3213a分别与输入总管I和输出总管2连通,第三路管程33通过第三冷媒入口端331a和第三冷媒出口端3317a分别与输入总管I和输出总管2连通,第四路管程34通过第四冷媒入口端341a和第四冷媒出口端3417a分别与输入总管I和输出总管2连通。本技术通过设置四路管程将输入总管I中的冷媒合理的分配到各路管程中,大大缩短了冷媒流入输出总管2中的路程,即冷媒循环更快,换热时冷媒与外部环境中的温差更大,所以换热效果更好。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均包括若干管道,若干管道首尾相连呈迂回设置、且排列成三层。通过将各路管程中的若干管道设置成三层,可提高本技术蒸发器的制冷效果,提高能效。当然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蒸发器不限于包括四路管程(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其可根据需要包括三路或五路等若干路管程。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所包括的若干管道也不限于排列成三层,如可排列成四层。在具体实施例中,管道为U形结构的U型管,U型管包括长U型管和短U型管,此处的长U型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短U型管的长度,短U型管的两自由端分别与两相邻长U型管的一自由端连接。当然管道也可为其他形状,如为直管和U形结构的U型管组成。将管道设置成统一的U型管,可减少连接直管和U型管的工序,降低成本,且密封性、稳定性相对较好。在具体实施例中,根据箱体的结构或为了充分利用箱体中的空间,将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中的管道由支撑物固定,各管道呈水平设置,而且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箱体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箱体的结构或为了充分利用箱体中的空间将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中的管道通过支撑物固定,各管道呈竖直设置,第一路管程31、第二路管程32、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在箱体内。由于蒸发器下方区域和上方区域的风量不同,如其下方区域的风量比上方区域的风量大,其下方区域换热量也相对上方区域换热量大,所以在布置管道时,下方区域布置的管道数量相对上方区域布置的管道数量多,即将第三路管程33和第四路管程34中的管道数量设计得比第一路管程31和第二路管程32中的管道数量多,来达到各管程的管道中媒体流量总体平衡的目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路管程31和第二路管程32的结构相同。具体的,第一路管程31包括七根长U型管和六根短U型管;第一路管程31的第一层包括第一长U型管311、第二长U型管313和第一短U型管312,第一短U型管312的两自由端分别与第一长U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总管、输出总管和连接在所述输入总管和输出总管之间、且相互并联的若干路管程,所述管程包括若干首尾相连而呈迂回设置的管道,所述若干管道排列成三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招伟,叶岳印,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