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8504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0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冷换热器,其上设置有背风侧换热管孔和迎风侧换热管孔,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O,位于与其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安装角度为风冷换热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使得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自水平方向吹来的风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且增多了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的风,从而提高了背风侧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的换热效率,实现了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了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换热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冷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空调逐渐被广泛应用。目前,为了提高空调的使用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于风冷换热器,存在迎风侧换热管和背风侧换热管,为了提高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需要使背风侧换热管充分起到换热的作用,提高背风侧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在水平气流方向上,要使迎风侧换热管不完全挡住背风侧换热管,能够有风吹到背风侧换热管,如图I所示,一般采用背风侧换热管11与迎风侧换热管12 交叉错位布置的方式,从而提高背风侧换热管11的换热效率,即提高风冷换热器I的换热效率。随着空间价值的不断升高,小型化空调逐渐为消费者所青睐。减小空调的体积存在多种方式,其中,改变换热器的倾斜角度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因为改变换热器的倾斜角度后,可以减小换热器的所占用的高度以及体积,进而减小了空调的体积。但是,风冷换热器I倾斜放置后处于安装角度时,其换热效率较低。因为目前迎风侧换热管12与背风侧换热管11交叉布置的方式,风的流向沿水平方向,迎风侧换热管12 会挡住背风侧换热管11,导致较少的风吹到背风侧换热管11,如图2所示,背风侧换热管11 的换热效率较低,从而使得整个风冷换热器I的换热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如何提高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的换热效率,以实现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冷换热器,提高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的换热效率,以实现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冷换热器,其上设置有背风侧换热管孔和迎风侧换热管孔,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α时,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0,位于与其相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所述安装角度α为所述风冷换热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优选的,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O自点D在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所在的圆心直线L1上的偏移距离为S=Ycot α -Χ/2,当s为负值时,所述圆心O位于所述点D的下方,当s为正值时,所述圆心O位于所述点D的上方,其中,点D为所述风冷换热器处于所述安装角度α时由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B作所述圆心直线L1的垂线L6获得的垂足,X为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孔间距,Y为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所在直线与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所在的圆心直线L1之间的距离,即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换热管列距。优选的,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管径为7_,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孔间距X 为19. 05mm,所述换热管列距Y为12. 7mm。优选的,所述安装角度α在40-50°之间。优选的,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和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分别为翅片换热管孔。本技术提供的风冷换热器,由于该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α时,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O位于相邻的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圆心O位于水平直线上,且在竖直面内,圆心O位于与其对应的相邻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的中间位置,使得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α时,自水平方向吹来的风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且增多了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的风,从而提高了背风侧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α时的换热效率,实现了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了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风冷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确定圆心O位置方式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确定圆心O位置另一种方式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确定圆心O位置另一种方式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确定圆心O位置方式的推理示意图;图8为图6中确定圆心O位置方式的推理的另一种示意图。上图1-8 中风冷换热器I、背风侧换热管11、迎风侧换热管12、背风侧换热管孔13、迎风侧换热管孔14。具体实施方式本文中“水平”是指与风的流向平行;“竖直”是指与风的流向垂直,这样是为了便于描述,不应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冷换热器,提高了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的换热效率,进而实现了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了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附图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 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确定圆心O位置方式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确定圆心O位置另一种方式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确定圆心O位置另一种方式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确定圆心O 位置方式的推理示意图;图8为图6中确定圆心O位置方式的推理的另一种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其上设置有背风侧换热管孔13和迎风侧换热管孔14,风冷换热器I处于安装角度α时,背风侧换热管孔13的圆心0,位于与其对应的相邻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14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安装角度α为风冷换热器I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3所示,迎风侧换热管13的圆心分布在的圆心直线Ltl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由于该风冷换热器I处于安装角度α时, 背风侧换热管孔13的圆心O位于相邻的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14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该竖直面为与风的流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圆心O位于水平直线(该水平直线是指与风的流向平行的直线)上,且在竖直面内,圆心O位于与其对应的相邻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14的中间位置,使得风冷换热器I处于安装角度α时,自水平方向吹来的风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且增多了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的风,从而提高了背风侧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风冷换热器I处于安装角度α时的换热效率,实现了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了风冷换热器I的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换热器中,由几何知识可知,风冷换热器I处于安装角度 α时,背风侧换热管孔13的圆心0,位于与其对应的相邻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14的水平切线L2和L3的对称中心线L4上,如图4所示;水平切线L2和L3 (水平切线L2和L3是指与风的流向平行的直线)在相邻的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14之间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冷换热器,其上设置有背风侧换热管孔(13)和迎风侧换热管孔(14),其特征在于,风冷换热器(1)处于安装角度α时,所述背风侧换热管孔(13)的圆心O,位于与其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迎风侧换热管孔(14)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所述安装角度α为所述风冷换热器(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旷文琦王成陈泽波赵成龙林伟雪岳耀标王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